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2019观音法会开示(二)


   日期:2019/2/17 1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观音九尊法会的第三天。前面我们讲了三种不同根基者对应的三种修持方法,即三种修行要诀。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观音九尊法会,其他任何法会都可以通用。

  对修行人而言,三殊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三殊胜。学佛修行最终能不能到达彼岸,能不能成佛,就要看三殊胜。做任何善事,如果不具足三殊胜,都不能成为成佛的因。

  学佛修行是否如法,也许很多人还没有一个正确、可靠的标准,其实可以用三个殊胜衡量。如果具足三个殊胜,则可成竹在胸,因为这是如理如法的。即使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和改变,但是所做的善根,皆是成佛之因;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终有一天定能成佛,一定会成就。这是没有问题的,毋庸置疑。

  三个殊胜,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要做起来相当难。我十几岁时就听过三殊胜,也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落实、真正圆满。

  在藏地,几乎人人都知道三殊胜,包括那些居士。虽然很多老年人大字不识,不懂其他更多的道理,但是都知道三殊胜。因为它非常重要,每个寺院、每个上师都会强调这三殊胜,这是一种修行的要诀。

  这是不分宗派的。只要是学佛的,是大乘行者,不分藏传汉传、显宗密宗,都要具备这三殊胜。无论是念佛还是持咒,无论是烧香还是拜佛,都要具足这三个殊胜,否则都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这三个殊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前行发心殊胜。发心即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发菩提心叫前行殊胜。前行殊胜,即做任何善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靠菩提心引发。发菩提心就是树立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方向。若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则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不会有任何进步和成果。

  学佛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就不会有任何成就,所以一个大乘修行人首先要树立目标、确定方向。怎样树立目标、确定方向?就是发利他菩提心。

  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何为大乘修行者?为解脱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为了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不是。为了众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者。一个大乘佛子,无论解脱还是成佛,都是为了众生。这里首先讲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一个心愿:为利众生愿成佛!

  我们每天上课都念发心仪轨:“如昔诸善逝”,如同往昔诸佛(善逝指佛);“先发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指的是愿菩提心,即为众生成佛之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发愿以后再去行持菩萨的学处。因为只有愿望不行,还要有行动;只有愿菩提心不行,还要有行菩提心。往昔诸佛也是先发愿菩提心,再行持菩萨的学处——六度。“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我也要先发菩提心,也要先有为众生成佛的决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于诸多菩萨的学处,按次第勤奋修学。菩萨的学处非常多,但都包含在六波罗蜜多里。

  我们都已经发了菩提心,都在学修大乘法门,每天都念这个仪轨,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誓言。可是,每天忙的都是自己的事,都是世间的琐事。我们没有行持六波罗蜜多,这样就违背了诺言,破坏了誓言,这是一种罪过。我们应该从发菩提心这一刻开始,行持六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禅定)和智慧。

  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即行持行善法戒、断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些我们今天不讲了,之前讲过,网络上都有,大家可以去查阅。

  今天讲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从我们发菩提心的这一刻开始,如何在生活中行持六波罗蜜多。

  一、布施波罗蜜多。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落实和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其实,并不是要拿很多东西做布施,若条件允许,可以这样做;否则也不必如此。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及内容都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

  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这真的是很方便的一种修持方法。所谓方便指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比如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些食物做供养。

  佛法里讲有两种供养,一种是实物供养,一种是意幻供养。意幻供养主要是我们的意念到了,功德就圆满了。我们做布施的目地是什么?就是对治我们内在的负面情绪,比如贪心,当我们吃东西时,在美味面前不起贪念。

  怎样才能不起贪念呢?首先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恭敬之心。供养主要是修持这些善念,培养这些正念,这样可以对治我们内在的傲慢与贪欲之心。

  饭肯定是要吃的,但是不能贪吃,不能糊里糊涂地吃,而是以恭敬心吃,以感恩心吃,这样吃饭就是一种修行。

  今天讲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去做?今天吃早饭时这样做了没有?吃午饭的时候做了没有?今天的晚饭可能没吃,但平时吃晚饭时是怎么做的呢?

  有的人可能觉得吃饭前做供养不方便,因为家人不信佛;中午在单位吃饭也不方便……其实不用大声念,也不用做任何动作,只要意念到了,在心里供养一下就行了,这也是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我们是发誓要成佛的人,一定要这样去行持,否则永远无法到达彼岸。若是不真正去做,永远都不会成佛。所以我们要行持,要落实。行菩提心很重要,但关键是去做。

  食物做了供养之后,要当加持品来吃,“这是佛菩萨赐予我的甘露。”这样吃,怀着感恩之心,在供养的同时修了恭敬心、感恩心这些善心。

  刚才说这是佛菩萨赐予的甘露。那到底是不是甘露呢?也许有些人想:“这不就是我刚才做的那些饭菜吗,哪是甘露啊?”的确,摆在你眼前的这些可以是甘露,亦非甘露。

  甘露是什么?是一种能量。你的信念在,这个能量就在;你的信念在,它就是甘露。以这样的信念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可以消除很多业障。甘露是一种超越的能量,能对治我们内在的烦恼。这样吃一顿饭多有意义啊!

  有些人觉得“我是学佛人,应该少吃点,每天日中一食就行了。”如果你的贪欲实在太强,这样控制一下也行。但通过控制饮食来控制贪欲,不是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如刚才所说:转为道用。如果吃得下去,一天吃三顿饭甚至六顿饭都没有问题。可能吃得越多,积累的资粮越多;吃得越多,消除的业障越多。以此类推。其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或者每种行为都可以变成修行,这只是其中一例。这是供养,接着是布施。

  供养、布施,都包含在布施波罗蜜多中。

  可能有人会想:“我一无所有,拿什么来做供养布施呢?”那我教你一个很简单,你绝对能做到的方法——人每天都要排泄,将排泄的东西做布施。比如说吐痰的时候可以做布施,很多无形的众生都需要这些,只要发一个慈悲之心,就可以把这口痰变成他们的需要之物。我们每天做火施也是同一原理,否则做火施干什么,点个食子,谁能吃那个玩意儿,谁能吃饱?这是个缘起,通过这个缘起,我们发菩提心。

  还有我们每天刷碗、洗澡的水,都可以做布施。如果做了布施就不会浪费了,不然真的有点浪费了。大家都觉得,只要自己用了就没有浪费。其实不然。自己用完了的水可以做布施,自己每天排泄的东西也可以布施。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说的是嘎达雅那尊者到饿鬼道里度众生时,遇到了一个饿鬼母。饿鬼在几百年、几千年中都吃不到食物,饥渴难耐。饿鬼母跟嘎达雅那尊者说,自己的丈夫去卫藏那边找食物,已经好多年至今音讯全无,如果尊者去那里,看看能否找到他;如果找到了,请转告他尽快回来,她们母子快要饿死了。嘎达雅那尊者说,“我也不知道你的丈夫长什么样啊?”那个饿鬼母说,你一眼就能认出,他奇丑无比。嘎达雅那尊者到了那边,真的遇到了那个饿鬼,并把饿鬼母的话转给了他。饿鬼母的丈夫说,“这么多年,我一无所获。”饿鬼打开紧握的双手,原来是一口痰。对他们来说,痰是一种美食。他告诉嘎达雅那尊者,这是去年一个比丘发慈悲心吐的痰,然后他得到了。所以如果你发了慈悲之心,那么吐痰或排泄之物就能利益无量众生。

  布施就是要对治吝啬心,对治内心的贪欲与分别念。我们心里想的是众生,布施给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利益,自己也在培养一种利他心,一种善念。吃饭,排泄,都是我们每天必做之事,我们一转念就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

  佛讲布施的果报是得到很多财物。既然世间人像发疯了一样想发财,为什么不做布施呢?你说自己没有这个条件,难道你每天不吃饭、不排泄吗?这都仅仅是转一个念头而已。

  其实学佛修行真的很简单,转念就行。有这样一句话:转识成智。不转念就不是智慧,一转念就变成了智慧;不转念就不是修行,一转念就变成了修行。非常简单。

  我们整天在佛菩萨面前发愿,立下誓言,却不去落实。你们做过吗?大家都是这样。要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不照别人。照自己:我皈依、发菩提心这么多年了,真的没做过啊!布施波罗蜜多,落实过多少?行持过吗?没有。在佛菩萨面前立下了誓言,却不去做,这不是欺骗吗?承诺了却不去做,这也是糟蹋自己的人品。

  以此类推,生活中的每个片段,每个场景,都可以变成布施波罗蜜,都可以变成修行。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善巧方法,愿不愿意这么做,能不能将修行放在最高的位置。

  我经常给大家讲,修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将修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那我的生活、工作怎么办?”并不耽误啊。平时吃饭的时候不要糊里糊涂地吃,不要有贪欲。过来一看“哎呦太好吃了!”就囫囵吞枣灌到肚子里去了,没有转念啊。这叫修行没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二、持戒波罗蜜多。身口意三门保持清净,不被染污,这叫持戒。虽然你今天受八关斋戒,明天受菩萨戒,但是相续、三门一点都不清净,处处造业,起心动念都是恶,那就没有功德。持戒就是清净,如果身口意能保持清净,就可以圆满持戒波罗蜜多。

  人都有贪欲,不知足。现在的人表面很开心,因为科技发达了,物资丰富了。其实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丧失了真正的快乐!人的内心没有了快乐,因为内心的欲望不断增长。如果有欲望,身口意就不会清净,也不可能清净。那怎么办?不能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

  有些人不明白:“如果没有欲望,我怎么生活、工作啊?怎么进步、发展啊?”其实一点都不耽误,虽然不可以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

  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愿望?”我告诉他:“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欲望,以众生为中心就是愿望。”世间的福报都可以有,还可以圆满;但是不能为自己,要为众生。这样就不会耽误生活与工作了。

  如果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心是狭隘的。欲望的根是无明,这样还是处在无明的状态中。一颗狭隘之心会有真正的快乐吗?不会有的。所以要去除无明,放下自我,去为众生。我们说的发菩提心也是这个意思。

  之前我也给大家讲过,你可以为家人、为社会拥有福报,但是要把这个“我”忘掉,但大家都不听。这是个很殊胜的窍诀,其实佛讲菩提心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十年前我就给大家讲了,你可以为家人、为孩子,但要把这个“我”忘掉。“家人、孩子是与你最有缘分的众生,所以你要照顾他、关心他。”这样去做不会造业的。

  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家庭都有问题,大家为此很头疼。家庭关系恶劣,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有诸多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要逐一去解决真的很难,那怎么办?从根上把“我”去掉,即佛法里讲的破我执,放下自我。

  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然后去利益他们,就没有“我的”家,“我的”孩子了。

  你为什么这么关心家里人?为什么要照顾家里人(包括孩子)?都是因为“我”——“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关心、要照顾他们。对其他众生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样你还是因为“我”。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还是为自己的。这样,无论你怎样做,都是在搞轮回,在造业。

  有人说:“不是的,我对家人,尤其对孩子真的是无私的奉献。”也许你不求什么,“他能否给我点东西,将来老了他能否照顾我,我都不在乎。”虽然这样想,但若是没有破除我执、放下自我,所以你还是自私的。如果把“我执”这个根去掉,放下自我,破除我执,剩下的就是众生了。

  也许有些人想:“如果都是众生了,我是不是就不能格外地关心、照顾我的家人了?”这个没有问题,你依然可以关心、照顾他们。虽然都是众生,都是平等的,但是缘分有深有浅。你身边的这些众生,都是与你缘分最深的;最需要你关心和照顾的众生,所以可以对他们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这样不会造业,也不是搞轮回,这叫发菩提心。其实发利他菩提心,就这样很简单。

  我学《入行论》的时候,有一段发菩提心的教言,大意是说:发了菩提心之后,即使在放逸的状态中,甚至在睡眠的状态中,也在积累资粮,善根永远不会停歇或间断。当时我不太理解:“在放逸甚至睡眠的状态中,都能积累善根和资粮,怎么可能呢?”现在真的明白了,如果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你的世界里除了众生没有其他人,这样真正的利他菩提心就发出来了。

  这都是窍诀。

  你们在别处很难听到这样的教言,学到这样的窍诀,希望能够珍惜。这些话我在十年前就讲过,今天这里也有很多老弟子,他们都听过,甚至听了很多遍。但听到了有什么用?既没有去落实,也没有当回事。

  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我讲的都是正法,教给大家的都是窍诀。

  有一句话讲:身在福中不知福。现在还有很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还想去别的地方寻找什么窍诀。没有别的原因,还是没有福报。

  我讲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大家可以依此类推,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修行,变成持戒波罗蜜多。

  三、精进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即法喜充满,积极地面对生活、工作。精进波罗蜜多不是坐在一个地方,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念佛号、诵《地藏经》;也不是住在山洞,过很艰苦的生活,很辛苦地修法。精进就是法喜充满,落实到生活里就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但这是很难的。

  今天我为什么要讲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呢?因为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在家修行人,需要了解、掌握生活中如何落实六波罗蜜多。

  十年前我的汉语讲的没有现在这么好,现在我的普通话讲的太好了!我都给自己点了一百个赞。我十年前就讲过这些(人就这样,一得意忘形,一赞美自己,要讲的就忘掉了。没事,重新开始)。

  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表法,万事万物都在让我们见性。主要是我们迷失了自性。其实快乐就在当下,快乐无处不在。我昨天看见那个小佛子莲月在玩一个玩具。她看着这个玩具,非常开心,爱不释手。玩具被爸爸拿走了,她跟爸爸抢,抢到了之后很满足,那种满足感真的发自内心。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没有什么,但是孩子却从中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满足。

  那边房间桌子上的花插得很好,我仔细地观赏这束花,真的是美不胜收,当下带给我的快乐是无比的。其实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但我们都忽略了。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远远的、高高的地方,聚焦于我们无法得到的一些东西,而忽略了眼前的,自己真正能拿到、得到的东西。

  其实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主要看你自己怎样去寻找,怎样去发现。如果你有智慧,在哪里都能找到快乐,在山洞里能找到快乐,在皇宫里也能找到快乐……

  我们那边有很多隐居的修行人,一年四季都住在一个山洞里,但是他们觉得那个山洞特别舒服,不愿意离开。即使拿金碧辉煌的皇宫跟他换,他也不会换的,因为他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其实快乐就在眼前,就在当下。

  若是你找不到或感觉不到快乐,那可能很难找到快乐了,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快乐了。我们觉得真正的快乐离我们很远,在很遥远的某个地方,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学佛吗?天天念佛,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国土之外,我们现在还去不了,死后才可以去。一个活人都去不了,一个死人、一个尸体怎么去啊?

  那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一念之间,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如果当下的这个极乐世界你感觉不到,可能十万亿国土之外的那个极乐世界永远都是一个梦想而已,那个遥远的世界你根本不可能找得到。

  我们那些法语真的很殊胜,其实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说出来的,很多法语是跟大家一起交流的过程中,或是跟大家一起修行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来的。后来汇编成了《上师法语》,过后我自己都搞不懂,太不可思议了。这些法语句句都是窍诀。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修行真的很简单,即每天找一百、一千个理由,让自己开心、快乐。”

  去年在山上,有个老菩萨摔倒骨折了,但是她一点烦恼都没有,一点疼痛都没有,很开心、很快乐。她说:“这是佛考验我的,是帮我消除业障的,这是重罪轻报。”本来骨折是种烦恼、痛苦的事,但她一转念,反而变成了快乐的事,变成了好事,真的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修密宗是怎么修的?“哇哇”念几个根本听不懂的咒语,然后就说“我在学密法……”这叫学密法吗?学密要处处观清净,处处观圆满。今天我说的都是在生活中的修行,说白了就是找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让自己开心,不要让自己烦恼,不要让自己闷闷不乐。自己开心了,心底的花就开了,处处都是莲花,真的就是这样的。

  昨天那个老菩萨都八十多岁了,生病住院了,但是一点恐惧、一点痛苦都没有,她认为这是一种加持,是好事,然后修了自他交换菩提心。昨天她谈感受的时候,内心的那种快乐、喜悦,我们都能听得出来、看得出来。修行就是在当下转念,一转念都变成了好事,一转念都变成了快乐。

  我们说要利益众生,我们不是发了菩提心了吗?——“我要成佛!我要转法轮!我要度化无量的众生!”好像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一样。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成佛就开心了,你开心了就可以带给别人快乐了,这就是利他心,这就是利益众生。你时时开心,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你就成佛了,就是佛了。

  转法轮是要传法的,传法的方式有很多,也许有时候你的笑容也是在传法,如果你的笑容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也是一种传法。

  现在我们要练习笑。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来是笑的,笑容本应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现在都失去了。如果想把笑容找回来就要训练。如果笑不起来,还强装欢笑,但那是假的,感化不了人心。佛法讲的是真谛,佛法是交心,不是交易,所以装出来的笑没有力量。

  交心是心和心相交,交心才有真正的能量,交心才能真正感化他人。从心里发出来的笑,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才能感化人。真心谈出的感受都不一样。比如昨天那个老太太、老居士,还有小莲月。我在上面观察她,她拿到了那个小玩具的时候,那种满足感,真的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才有力量。包括讲道理、讲法的时候也是这样。

  道理谁都会讲,但必须要有菩提心,从这里讲出来的才有说服力,才有感化力。否则即使再厉害,文凭再高,讲道理滔滔不绝,还是没有力量,感化不了人心,摄受不了众生。

  现在山上的出家人都在学五部大论,表现得都很好,掌握的理论非常全面。但是我跟他们讲,一定要有修证。如果自己没有一点修证,还是没有用,将来利益不了众生,摄受不了众生。

  我培养这些出家人,若是将来都变成了那种以盲引盲的人,那我多失败呀!所以我经常教导他们,一定要有修证。对山上的出家人,第一看人品,第二看戒律,第三才是看闻思、理论。现在无论是考辅导师,还是考法师,全是按照这三个条件。

  第一看人品,没有品德是不行的,将来利益不了众生。第二看戒律,如果戒律不清净,会互相染污,最后都一同下地狱,没有意义。第三才看理论。

  笑容也是一样的,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笑容才有力量,从心底出来的表现才有力量,看着才舒服,才愿意跟你打交道,愿意跟你走。耍小聪明是没有意义的。现在耍小聪明的人特别多,但我觉得这是害己害他。

  让自己开心,让他人快乐。你天天这样,先让自己开心起来,然后以很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人,你的生活自然就好了,你的工作自然就好了,你身边的人自然就快乐了。这就是精进度。处处都有佛法,处处都能找到快乐,万物都在给你表法,你可以从中获得觉悟。

  然后是安忍。现在学佛人里有很多修安忍的。“我要忍,要安忍,不能骂人,不能打人,不能生气……”然后无论在单位、在家里都憋着。

  我十年前就讲过,真正的安忍不是“憋着”,憋是憋不住的。有些人说:“我刚开始很好,我修安忍,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惹我,后来我就爆发了!”那肯定的了,这样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比如说嗔恨心,真的我以前想过,我们都是出家人,虽然不是什么合格的出家人,但也算是出家人。出家人要修沙门四法,沙门四法就是有人骂我,我不骂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说我过失,我不说别人过失;他人伤害我,我不伤害他人。

  以前我觉得这四法真是太难了。他骂我,我还不能骂他;他打我,我还不能还手,不能打他;有人说我的过失,我还不能还他几句,那我这个沙门怎么做呀?后来明白了(我没说我做到了,我做不到,但是我在道理上真的明白了),在道理上明白了之后,从这里开始思维、观想,就不难了。但我现在道理明白得还不彻底,可能还有很多串习、习气,所以还有点难,但是我觉得若是自己努力去修行,一定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入行论》里讲:他人骂你、打你、说你的过失、伤害你,我们可以这样思维:第一,对方是因为有业力的牵引,有烦恼的束缚才这样做的,他也是身不由己。第二,从因果的角度来讲,他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骂我、打我、说我的过失、伤害我,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自己肯定曾经伤害过他,这是报应,所以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是相信因果的人,这是第二个道理。第三,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对境。如果没有这个对境,怎么修忍辱啊?没有这个对境,怎么能体现出菩提心呢?

  现在有些人在家里很舒服,谁都不惹他,他就觉得自己好像是菩萨了一样。这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有人惹你才好呢。以前喇荣有一个老喇嘛,他带了一个小喇嘛。那个小喇嘛很淘气,经常不听话,老喇嘛天天为他操心,到处找,有时候也打他。有一个堪布跟老喇嘛说,你一个人好好修行多好啊,别管他了。那个老喇嘛说:“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对境,可能我就什么也修不了,现在有这个对境还挺好的,有时候可以修修忍辱,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他去反省一下自己。”

  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难得的对境。此外,我们之前讲过,其实他打你、骂你、说你的过失、伤害你,都是帮你消业的。从佛法的角度讲,他狠狠地说你一顿才好呢,就当作镜子,照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些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说就让他说去吧,多好啊。

  谁都会说:“不要拿别人的过失惩罚自己!”但是不会做啊,你怨恨他人,好像是很有本事,好像很了不起。有的人说要“以牙还牙,不然死不瞑目”。甚至说什么:“做鬼也不放过他!”你怨恨的时候,谁心里难受?你心里难受;你怨恨,是谁的相续在染污?你的相续在染污。这都是伤害自己的。

  一个学佛人,一个智者,不会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骂你、打你没有什么,说你更没有事,伤害不必在意,当作是好事,这样既影响不了你的心态,也伤害不到你的心。一个修行人要有智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相续,无论在何种对境中,心态都是平稳的,内心是清净的,这才是真正的高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如果“以牙还牙”,何时才是头呢?再说这样心里多难受啊,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给自己添堵。这是愚人的做法。若把这些道理都弄明白了,做到就不难了。现在明白得不够彻底,只是有点明白,所以要再去思维,这样就不觉得难了。

  他骂我,我再骂他,他还会骂我;他打我,我再打他,他还会打我;他伤害我,我再去伤害他……这样骂来骂去,打来打去,互相伤害,没有意义,何时是头啊!即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今生今世遇到了佛法,有了修行的机缘,从今天开始应该把这些不好的缘彻底结束,这样才能了缘了债了生死。

  五、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有很多种。禅定是心里有定,心如大山般稳固,外境无法动摇;在一切对境中,心如大海般平静,无有波澜。

  《普贤行愿品》里有十大愿望,其中之一就是随顺众生。我们应该随顺众生,随顺众生即是随缘,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没有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没有道德底线,都不能舍弃自己的信念。这叫己道,也叫自道。上师如意宝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即是“莫失己道,勿扰他心。”不要扰乱他人的心,在随顺众生的同时,也不能没有自己的自道。

  我们昨天讲的是儿女和父母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是道。儿女应该有儿女的自道,父母应该有父母的自道。完全为了儿女连自己的自道都没有,这是错误的。儿女要孝顺父母,但是也有孝顺父母的方法,不能没有自己的己道。应该都有各自的标准,这个永远都不要舍弃。我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禅定。

  如果随顺众生,却连自己的道都没有,还能真正利益他众吗?不能。父母是要管教孩子,但如果连自己的自道都没有,能利益到孩子吗?不能。现在很多家庭之所以变得不像家庭,就是因为父母舍弃了父母的自道与标准。

  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自己的信念。我们是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连自己的信念都没有了,就不叫随顺众生。如果连自己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怎么做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有自己的自道。能保持而不失去这个道,这就是生活中的禅定。你有感我可以应,你有应我可以感,但是我有我的自道,这个不会丢失,也不会没有,这就是禅定。

  只有自己站稳了,才有能力扶他人。你有自己的自道,才可以随顺他人,帮助他人,这点很重要!在别处很难听到这个窍诀!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

  六、智慧波罗蜜多。我经常跟大家讲,我们是不能分别,是要平等的,因为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但什么叫智慧呢?智慧就是不分别,但是不分别不等于不辨是非,我们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现在很多学佛人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布施没有错,持戒没有错,做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你以为是在行善,实际上是在做恶;你以为在修行,实际在搞轮回……这都是缺乏智慧的原因。我们是要平等,但平等不等于不取舍善恶,善恶在相上的取舍是必须要做的。

  行善法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缘起的规律与作用。万法皆空,缘起的作用不空。所以善恶的取舍必须要有,取舍的能力必须要有,不然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很多人很难做取舍,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就是因为缺乏智慧。

  十多年前我在五台山举办万盏灯会。当时想,很多众生什么都不缺,就缺智慧。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我就选择在那里开万盏灯会。因为灯代表智慧,把这个智慧之灯点燃,照亮众生的心,去除众生的无明黑暗,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对有缘众生的美好祝福。我觉得我们缺的是智慧,而有了智慧,就什么都会有。我是一个信佛的人,只能依靠文殊菩萨,依靠点灯的缘起,给大家送祝福。我的愿望就是——大家都能开智慧!

  可以说平等,但又可以说不平等。从体上讲是平等的,从相上讲怎么能平等呢?还是有分别的,所以还是有善恶,而且善恶的作用也是不空的。所以取舍善恶的能力叫智慧,这必须要有。

  今天因时间有限,不讲太多。十年前我的普通话说得差,讲太多的佛法有点困难,但是现在一点都没问题了,现在我的普通话说得比你们还好。其它的今天不讲了,后面的内容正行无缘殊胜——指智慧,是以无我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刚开始时要发菩提心;在做善事的过程中,要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这样就有一个圆满的结尾了。所以,做任何善事都要具足这三个殊胜。

  三殊胜以前也讲过的,今天只讲了其中的一个,其余的两个都没有讲。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查到,都可以查一查,学一学。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2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观音法会)(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观音法会)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