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


   日期:2019/4/29 1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晚上藉着大家念佛共修的殊胜法缘,信愿继续来向大家报告“净土法门说要”。这篇文,前面我们研究到第三页第八行,晚上从第三页第九行接下去看。

  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这段文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净业行者,读经也好,念佛也好,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专心一致。能够专心,那当然很容易与所修持的法门相应。所以印光大师在前面,先说完往生三法信、愿、行之后,举出有一个人写经,因为至诚心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没有其它的分别情想。所以无论写经,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者持咒,或者修任何六度万行的一行,都是专心一致,容易有所获得。

  就是因为专心一致至诚的写经,没有其它的情见,所以一直到天色已经暗了,仍然写经不辍。“辍”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天色已经暗了,照常写经。这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告诉他:天色已经暗了,你又没有开灯,怎么能看得清楚写经?当时写经这个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因为天色已暗,没有开灯,就看不见了。所以从印光大师所引用这个写经的公案,印光大师要跟我们说的道理就是,修行就是那份专心一致。你心用的很专一,用的很至诚,有时候你的本性智慧流露,光明照前,纵然晚上,没有开灯,你也有看见经文,可以抄写。所以我们凡夫的分别执着,害我们的自性不能显用。所以无论修持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要将烦恼、无明、执着、分别通通断尽。

  虽然我们凡夫众生现在在娑婆因地,不一定有这份能力可以念佛念到证悟三昧,念到将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不过,我们可以仰仗阿陀佛的慈悲愿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自然开显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通通净尽,与阿弥陀佛一样,业尽情空、福慧圆满。将来我们成就佛道,你我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人,将来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受诸佛的授记,你我佛号都一样,叫做妙音如来。所以好好用功念佛,我们成就妙音如来,就是将所有一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完全净尽,业尽情空,就像阿弥陀佛,就像释迦牟尼佛,智慧圆满、神通广大、光寿无量。

  所以印光大师下面才说,“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我们从这世间光线的光明与黑暗,还是来自凡夫的虚妄之见。我们就是以虚妄之见看一切五欲六尘,所以有分别、有执着,就是来自内心的情想,所以我们会有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分别、执着,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借着阿弥陀佛的圣号,将一切的烦恼、无明、业障念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会完全能做到。在娑婆因地认真念佛,有的精进用功念佛的人,一天佛号念四、五万声,甚至五、六万声,越念佛越法喜,尤其是念佛一天念多的人,通常不必在佛菩萨圣像之前向佛菩萨祈求福报,福报自然就会来,很奥妙,所以还是要认真用功念佛。

  “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所以我们对外在一切的境缘的分别,是明是暗,是非是是,都是我们凡夫的无明情想分别。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凡夫?我们的烦恼、执着、无明、分别很重,所以才要认真念佛,诸位菩萨!你说对不对?对。

  念佛念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样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相、光明、智慧、慈悲、神通、道力,通通与阿弥陀佛一样,这实在是非常殊胜的利益。那时候,我们无明烦恼在阿弥陀佛的教导之下自然破除,自性开显了,有了神通、智慧、道力,对明暗的分别放下。佛菩萨到任何一个黑暗的地方,都一定是光明,为什么?心光开显了,所以观世音菩萨要到地狱去广度地狱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真身还没到地狱的时候,放菩萨的慈和光明,照耀地狱的众生,地狱的众生停止刑罚之苦。所以菩萨实在非常的了不起,自性的光明彻底彰显,所以能够放光加持苦难的众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

  诸位你我本性之中,也有无量的光明,可是我们本性的如来智慧德能,被烦恼无明遮住,犹如日光被乌云遮住,所以我们本性的光明无法起照用,所以我们不能放光。诸位菩萨,你们有人会放光吗?不会。如果你会放光就是萤火虫了。所以就要认真念佛,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和阿弥陀佛一样,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和大势至菩萨一样,有神通,会放光,会救度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这么好的殊胜利益,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得到。

  用功之道,端在专摄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这两句话印光大师说的真好。修行的要领就在这两句话,无论诵经或念佛,“用功之道,端在专摄”。这两句话,请诸位菩萨跟着我来读一遍:

  用功之道,端在专摄。

  无论你在念佛或者在诵经,内心就是专心一致,经文一字一句一直的读下去,内心不必有分别执着要了解经文什么意思。在起行的时候,诵经不必去了解经文的意思,这是在行门的修定。如果你要了解经文的意思,是要看祖师的注解,这是解门的用功,那个时候经文不是用课诵的,是用研究探讨的。这句经文是什么意思,我一定要照世尊所开示的道理去实践。所以同样诵经,你是在行门用功,还是在解门用功,用功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

  念佛一定是起行。现在大家听信愿讲经说法,是在解门用功。刚才我们竹山普愿助念会负责人廖居士,打地钟带领大家念佛。刚才大家是在行门实践念佛教法,现在在解门聆听阿弥陀佛教法的道理,解行并进、行解相应。所以修持念佛法门,在中国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之中,至少有八位祖师鼓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特别是印光大师在《文钞》,说到念佛的起行,几乎就是叫我们二六时中老实念佛,有很多的《文钞》都是如此的开示,我们只要经常阅读《文钞》便可了知。

  将你的内心安住在一处,就是专心,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了办的。譬如念佛,你的心就是安住在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了办你的生死大事,非常的容易,要完成道业,非常的简单。如果你的心,若安住在诸多的境缘,一下子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下子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下子念南无大势至菩萨,一下子念药师佛,一下子诵大悲咒,一下子诵《地藏经》,若突然发生一场意外,你内心就会彷徨,不知道要念什么。譬如九二一大地震,如果突然再度发生,你一天到晚都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很自然而然,因为天灾降临的时候,你在紧张危急的时候,自然平常念佛的习性就会起现行——南无阿弥陀佛。大地震发生了,你念佛,和我们平常念佛不同,平常念佛就像大家刚才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一句慢慢的念;如果大地震发生了,那时候念佛的心情不同了,那个时候就会念的很大声:阿弥陀佛!救人哦!对不对?对。所以平常的念佛,和危急的念佛,和临终的念佛,心情相同吗?当然不同。

  那当然你现在在平常就要常常念,念得纯熟,叫做生处转熟。我们生生世世对念佛修行很生疏,所以要念的成熟,生处转熟。你一天如果念佛三万声,或者是学习道绰禅师一天念佛七万声,法然上人一天念佛六万声。诸位菩萨你一天念佛几声?念没有几声,有的人念三声,这样就是三声无奈,这样如果大地震发生,有意外,可能你佛号要起现行的力量就比较薄弱。

  修行,越简单越专一越好

  修行越简单越专一越好。我常常向听经闻法的信众,报告一件真实的事情。过去在台中市有一位在家男众居士,他专修大悲咒法门,很虔诚一天大悲咒至少念一百零八遍,非常有心。这位居士有一天在厨房帮他的太太切菜煮饭,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指头,“喔!”很痛。想要念大悲咒,因为指头很痛,一时之间忘记大悲咒第一句要怎么念,赶紧问他的太太:“太太,大悲咒第一句要怎么念?”那如果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四字阿弥陀佛,在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指头,“喔!”很痛,要念什么?阿弥陀佛四字而已,或者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不可能忘记,对不对?

  所以信愿要跟诸位菩萨报告,你们听经闻法,如果佛法的道理都忘记了,没有关系,但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不可以忘记,知不知道?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忘记了或者是丢掉了,那就凄惨了。这句佛号,你一定要看得比钻石、比黄金还要名贵。所以平常的用功要专心一致,这句佛号念的滚瓜烂熟。

  有一位女众菩萨,来问我一个问题:“信愿师父,我晚上睡觉时,为何一直在念佛?”“我说这样好啊,妳有睡着吗?”“有!我有睡着。”“睡着了还在念佛?”“对!”“这样很好,这样妳平常在白天一定很认真念佛。”她说:“是,我很认真念佛。”这很好。所以晚上如果做梦,梦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好。你们曾经梦过在念佛吗?不曾。不然你们都梦见什么?捡到钱。你们曾经梦见阿弥陀佛吗?不曾。不然你们都梦见什么?你们曾经梦见观世音菩萨吗?不曾。可怜,什么都没有。常常拜佛、常常念佛,如果梦见三宝这很好,尤其梦见阿弥陀佛。你去看《无量寿经》下辈品,在梦中见佛,也决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不要有内心的分别执着。“若无思想,哪有邪见”,这思想就是分别执着的意思。“邪见既无,即是正智”,没有了邪见,当然每一个心念都是从智慧流露而出的。当然我们凡夫众生,要透过诵经或者念佛到开显智慧,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正是要好好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好好用功,将来阿弥陀佛迎接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得到辩才无碍的智慧,得到了无穷的智慧。

  有的年纪较大的老菩萨,因为不识字,所以认为他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比较少。你不必烦恼,不识字认真念佛,比识字的人反而比较没有分别执着的情想。前天信愿回到我的故乡北港弘法,也有很多北港的在家菩萨来听经闻法。其中就是有一位老菩萨,他就是担心他不识字,念佛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用这句佛号要救度众生,无论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念佛,阿弥陀佛都慈悲平等要救度。只要你认真念佛,不识字,阿弥陀佛更悲愍你的处境,更会怜愍你,更会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学问去往生的,是靠我们念佛这句佛号的愿力接引去往生的。

  所以不识字不要紧,反而不识字的老菩萨,会好好聆听法师的教导,法师教导他认真念佛,他就认真念佛,这样反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稳当。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救度,是没有条件的,你自己不要因疑生障,认为自己不识字,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尽管放心。譬如我们廖居士的道场,你不识字,廖居士有欢迎你回来共修吗?当然有。人间的道场,都不会嫌弃不识字的人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怎么会嫌弃不识字的人,对不对?对。阿弥陀佛是很慈悲的,要跟阿弥陀佛鼓掌赞叹(掌声)。

  譬如信愿在潭子建立本愿山弥陀讲堂,大概再一年左右,讲堂就落成启用(已于2010年10月正式启用——编者注),你们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有学问没有学问,无论识字不识字的,我都十二万分热诚的欢迎你们,回到本愿山弥陀讲堂念佛修行。而且识字的念佛,和不识字的念佛,我反而会用更多的心思教导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老菩萨,我优先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做大菩萨。所以诸位不识字的老菩萨,你会烦恼念佛不会往生吗?不会!这样很好。

  请看下面一段:

  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YIN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这段文,印光大师劝勉我们修持净土法门的行者,要提倡因果。在整部《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有不少的文,印光大师很提倡因果。印光大师在民初的时代,因为比较纷乱,所以提倡因果,对安定社会,国富民强,有莫大的利益。提倡因果,也许不少的人认为,这是出家人弘扬佛法在做的,其实提倡因果,是人人的责任。

  尤其是在《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特别注重女众的家庭教育。印光大师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祖师,眼光非常的远。因为天下一切人,无论男众或女众,都是女人所生,对不对?对。而且从以前到现在,几乎也可以说,无论儿子女儿,被父母生下之后,几乎是妈妈在带孩子、教育孩子的。因为爸爸要负起家庭经济重担,要打拼事业,要出外工作,维持家庭生计,所以子女都是妈妈在教育、在带的,所以印光大师认为,女人的教育程度一定要高、一定要好。要从提倡因果做起,注重因果。妈妈教育孩子,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就跟他说因果道理,说因果故事,让孩子在八识田中有因果报应的观念,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人格会正常。有的孩子,就是父母没有好好教导,国小的年纪就杀人放火,飚车吸毒,年纪轻轻作奸犯科的很多,这就是父母没尽到教育的责任。

  但是中国古时,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重,所以生下来如果是女儿,没有注重教育,注重儿子的教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将女儿的教育栽培得很好,女儿将来结婚之后当妈妈,她有很高的学问学识,就可以教育下一代,那每一个家庭都是如此,整个人类的教育程度好,因果的观念清楚明白,社会就一定和乐安定。因为一般会为非作歹的人,他不是不知道说,做坏事是犯法的,知道!每一位要抢劫的人,他怎么会不知道抢劫是犯法的?每一个要杀人的人,他难道不知道杀人是犯法的?知道!但是,对因果报应认知太薄少,如果知道自己犯下非法的事情,将来苦报临身,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自然他有因果报应的警惕,想要做坏事,内心就会稍微考虑一下,对不对?对。

  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提倡因果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诸位女众,妳们现在如果是当妈妈的,一定要将因果报应的道理,好好教化妳的子女,在他幼小的心灵就有因果报应的观念。有善根的孩子,看见杀生会受苦报,他就不敢吃肉了。他知道吃肉将来要受到苦报,所以为了要让自己没有苦难,所以他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不要吃肉。妳不必鼓励他吃素,他自然而然就吃素;妳不必教导他要断恶修善,他自然就断恶修善,所以提倡因果实在非常的重要。这段文印光大师说的非常的悲心。

  “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上智的人,他当然知道为人处事要遵守人伦道德,做人一定要做好三纲五常。上智之人,这不必人家的教导,他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但是对中下根性的人,若不将因果报应的道理说给他清楚,要如何警惕他的行为,约束他的身心呢?所以因果故事,往往会启发一个人断恶修善。诸位菩萨,常常看佛经里面的因果故事,你一定在你的八识田中,会种下善根的种子,自然而然你的行为就会断恶修善。

  因果报应非常的恐怖。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还是小孩的时候,和他同村庄的渔民,五百个渔民抓一尾大鱼,这些渔民吃这尾大鱼的鱼肉,将这尾大鱼的鱼肉割起来卖钱。当时释迦牟尼佛那一世这个孩子,他并没有吃鱼肉,也没有卖鱼肉,只是拿一枝棍子敲头鱼三下。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他还受余报,头痛三天。诸位菩萨,有因果报应吗?有。因果报应厉不厉害?很厉害。我们心中好好思惟,如果连释迦牟尼佛成佛,都要受头痛三天的因果报应,我们现在还在凡夫地,会受到因果的报应,会有人生的种种波折,会有苦难,会有灾劫,会有病痛,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欢喜受、甘愿受,就比较快受完,对不对?这样你的观念正确,你的人生透过修行,当然你就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幸福。

  “因果是入道的初门,笃信因果也不容易”,下面印光大师就是说不容易的道理。“小乘修到初果”,就是须陀洹果;“大乘修到初地”,就是初住菩萨,才真正笃信因果,所以要笃信因果不容易。《观经》三福的第三福,有一句“深信因果”。对因果浅信还不够,要深信。有的念佛三年五年的人,有时候家庭较不和谐,或者先生的事业失败,还是自己有了身病,就有如此抱怨的话,“阿弥陀佛又没有保庇,我念佛好几年了,还会生病,先生事业也失败,这样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保庇。”这样的话有深信因果吗?没有。所以观念知见一定要很正确。你就是因为有念佛修行,所以才如此的遭遇而已,你如果没有念佛修行,也许早就一命呜呼哀哉了,对不对?阿弥陀佛绝对有保庇。诸佛如来非常的慈悲,你念佛和诸佛如来相应,怎么可能不保庇呢?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

  “初地以降”,就是初住以下的意思。“初果以还”,就是须陀洹果以下。“一遇到违缘”,就是逆缘、就是恶缘。“杀、盗、YIN、妄,且不可保”,初住位菩萨以下,初果须陀果洹以下的,遇到恶缘,会造作杀、盗、YIN、妄。所以佛法跟我们说的真理,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实践。我们凡夫如果遇到恶缘,会起杀、盗、YIN、妄,是很正常的,连初住位菩萨以下的行人,都尚且会如此了,何况是一般的凡夫呢?“起惑造业随之。”

  “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自认为聪明的人,对因果太过轻视,认为因果道理是为中下根性的人所说的。“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粗知因果不是代表你深信因果。“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知道因果的道理但是没有实践,也不能称为深信因果。甚至有人在起无明的时候,佛教徒会说这样不理性的话:“我不怕因果。”我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我就回答他:“你不怕英国,你也要怕美国。”佛教徒说这种话,将来在受苦报的时候,就呼爹喊娘的。你这时候说的很大声,不怕因果,因果报应的时候,你就会呼爹喊娘了。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

  “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不再受生死三界轮回之苦。有,就是有生死轮回的意思,在阶位上来讲是不退的,要证到初果和初住也不容易。诸位菩萨,你我念佛念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什么果都没有证到,连苹果都没有证到。你有证什么果吗?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苹果都没有证到,所以还是好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

  因为“初果、初地的预流圣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笃信”,所以梦东就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梦东就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的祖师彻悟禅师,是非常会说法的一位祖师,法缘很好,广度很多众生。下面一段: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

  这段文是印光大师勉励我们净业行者,千万不要求人天福报。教界有不少念佛的人,不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要求人天福报。诸位菩萨!一定要听印光大师的劝勉,如果只求人天福报,很容易造成三世怨。就是这世念佛因为有善根,后世就投生在富贵人家。富贵人家不要学佛修行,会造业造罪,第三世就堕落地狱受苦受难。我们看现世就好,做大官的人,有权势的人,很富有的人,这种有钱有势的人,会认真念佛修行解脱生死吗?很难,对不对?很少,纵然有也是少数,还是我们这种没钱没势的一般老百姓在用功念佛。所以,反而我们没钱没势,能够好好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尊贵,对不对?为自己鼓掌(掌声)。

  继续看最后一段: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最后这段结论的话,印光大师引用彻悟禅师所开示的两首法语,说的真好。你能做到这两首法语,尤其是第一首做到了,我相信,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没有问题。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请大家跟着我读一遍: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十六字金言,记得回去写在你家的床头前,晚上睡觉之前读一遍(你不要写在厕所)。你真的能做到这十六字,那绝对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念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正为了要了办生死,是不是?真的吗?下辈子再让你在人间做富有人,不要去西方做菩萨,好不好?不要!这样很好,“真为生死”这句你做到了。

  “发菩提心”,你有发菩提心吗?有怎么这么小声?发菩提心是什么心?成佛之心,对。我念佛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这样就叫做菩提心。来西方极乐世界做菩萨做佛,来广度众生,这样生命最有意义。如果你说,度众生那是信愿法师的事情,我自己顾好自己就好了,这不是菩提心,这样菩提心第二句你有做到。

  “以深信愿”,就是要做到深信切愿,深信念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定决心一定要往生西方,有这份决心吗?有,这样你就做到“以深信愿”这句了。

  最后这句一定要每天做的,“持佛名号”,就是每天念佛,而且要常常念。记得念佛的要领,跟着我来念一遍,念佛的要领就是:

  每天常常念,千万不要碎碎念。

  就是这样。这样要领你把握了,我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没有问题。

  彻悟禅师说,“一句名号,是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就是说这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世尊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通通包括。“八教”就是“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这是天台宗的判教。佛陀教导众生的形式方法,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佛陀教导众生的教理内容,有藏教、有通教、有别教、有圆教,这就是化法四教。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包括一切教理,意思就是如此。

  而且这句佛号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等觉菩萨以下,还未能尽了这句佛号真实意义,所以我辈凡夫应当要信受这句佛号,而好好实行称念,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的鼓励如果你肯听,就是老实念佛,将来你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做菩萨,就是如此。

  时间到了,向诸位报告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南无阿弥陀佛。(选自《净土法门说要》)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用功​之道)(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用功​之道)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四、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三、往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二、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