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孩子迷恋电子游戏怎么办


   日期:2011/3/9 9: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小先入为主及时引导

    “斗闹场,绝勿近”。斗闹场是指电动游戏、嘈杂、玩乐的处所。俗话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环境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会染上一些坏习惯,抽烟或是吸毒,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对这些坏习惯有所警觉。

    有一位老师带着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岁,每次经过一些声色场所,一些打电动游戏的场所,他就跟儿子说,这种地方会污染人,会让人学坏,绝对不能进去。从小就教育他,以后他长大了,这样的地方,他走过去连看都不想看,这叫做先入为主。教育确实要“禁于未发之谓豫”,一定要在他还没有养成、还没有染上坏习惯的时候禁止,这叫预防法,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愈能掌握预防的技巧。

    防范相当重要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对于身心没有帮助的环境,不可以进入;“勿交无益身心之友”,环境会影响人,朋友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所以对于德行较差的朋友,也要敬而远之,远之不是对他怠慢,而是避免互相堕落;“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做无益身心之事”,我们的言语、行为,以及所接触的环境、书籍,都不要造成对自己内心的污染,所以防止心性污染相当重要。

    我们进入寺庙的山门,看到四大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着一把伞,意思就是防止污染。我们成年人要有高度的警觉,不但要防止社会环境对于自己的精神污染,而且要保护自己孩子的精神不受其污染,等到孩子的德行根基扎稳了,再接触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你才能放心,因为他已经会分辨是非、好坏、善恶。我们要了解到,譬如一杯清水,滴一滴墨汁下去,可能不到一秒就在清水中迅速扩散,但我们要把这一滴墨汁从水里清除,需要多久时间?可能是滴下去的时间几十倍、几百倍都不止。俗话常说:“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你看污染的力量有多大!

    环境是易子而教的好方法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就要广结善缘,亲朋好友有志于教育的,互相之间要常联系,互相帮忙,这样也可以达到易子而教的功能。我们跟孩子讲过很多做人的道理,孩子听多了难免会产生不耐烦感,但是当这些道理是从叔叔、伯伯的口中讲出来,小孩就会觉得:“连叔叔、伯伯都这样说,那我父母讲的话应该有道理”。经营好环境就会有境教的力量,若我们这些亲朋好友都有这样的教育远见,则我们的孩子福莫大焉,我们自己也是后福无穷。

    玩物丧志害死人

    在这个时代中,为人父母者要特别谨慎,很多高科技的产物,我们是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一个人的坏习惯一经养成就很难戒除,所谓“玩物丧志”。我们看到很多报纸上,一些学生因为上网而半夜不回家,结果衍生出来哪些问题?现代的学生这么早就接触网路,请问学生的学习精神提升了吗?道德学问提升了吗?没有!因为孩子的定性还不够,你又疏于关心他上网的情况,往往他会交到一些不好的网友。孩子没有判断力,又缺乏理智,也没有学习过经典,所以网友给他几句甜言蜜语,他可能就会误入歧途,人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孩子所犯的过失难以弥补时,那将是父母终生的遗憾,所以不可不谨慎。

    有一位山东的大学生,常常玩电脑游戏到半夜,他都是玩那种杀来杀去的游戏,结果玩到最后脑神经异常,常常感觉有很多人要杀他。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觉得不对劲,赶快通知他的父母。父母赶来要接他回去,但还没有赶到,这个学生就已经拿着刀在街上砍伤了很多人,其中有几位已经致命。所以,玩物丧志,这一错下去,人生就毁了。

    长养孩子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

    孩子为什么会进入复杂奢华的场所?心理空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不知道交什么样的朋友,接近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对的,才能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孩子结交不好的朋友,去不好的环境,根源在于孩子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家长也会紧张,很害怕孩子交到坏朋友,但这种担忧有没有帮助?没帮助。我们应该要长养孩子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辨别是非邪正的判断力从何时养成?必须从小把他德行的根基扎好,自然而然他就不会接触不好的朋友,也不会接触混乱的环境。

    长养孩子的善心

    一个人遇到好朋友或是交到坏朋友,都与自己的德行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担心,而是要顺着理智、真理去面对。《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一般都讲成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就是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重德行,自然所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我们要先长养孩子的善心,这一点最重要。

    我的外甥才三岁多,我姐姐就开始教他读《弟子规》,再讲解《弟子规》让他了解。他四岁时,妈妈带他到外面去跟其他小朋友交往,当他看到其他的小孩恶言对别人,或动手打别人时,就会拉拉母亲对她说:“小孩不可以打人,小孩不可以骂人。”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教导他学习《弟子规》,他就知道孝是对的、孝是善的,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是善的;他知道不孝、不悌、不敬就是恶的;他知道爱人是善,恨人是恶,孩子自然会善恶分明。

    一个有德行的人,他会常常心存善念,他到了斗闹场的环境,肯定是浑身不舒服。假如现在叫我去歌舞厅站一分钟,我一定会呼吸困难,头都会痛,因为那个磁场很不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已经接受了圣贤教导的薰陶,心里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善,若把你放在不善的环境之中,立刻就会感受到很不舒服,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所以善恶分明才有正确的抉择。假如家长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德行,孩子从小就善恶不分明,等上了初中、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时,马上就会被污染了。

    万法因缘生,一个人会交结不好的朋友,原因何在?善恶不明。缘是什么?缘是恶友出现,才会结出恶果。现在的人往往只注重这个缘,而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因为在他们心中那一把做人的尺度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假如你也让孩子德行的根基扎稳了,你的中晚年才能高枕无忧,所以人生规划要深谋远虑。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导,是讲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里,他妈妈接到电话后,就在电话里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不可能!我儿子不可能做这种事。”于是她来到警察局,还没走进警察局时在想:“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当她打开门,看到坐在那里写笔录的正是她儿子,她马上就说:“他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带坏的”。她这一句话是想把她儿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对不对?圣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我们没有这种态度,这一生犯了多少过失完全不清楚,那么这个人生真的是活得太不值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