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中国人的中元节


   日期:2019/8/15 1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人重要的祭祖节日。也许在不少人心底,会认为这是一个让人害怕的“鬼节”,而深入探究,其实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节日!

  中元节祭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时祭。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道家以农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因为地官会在中元时普度亡灵,所以这一天人们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

  在佛教,则将中元节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即把倒挂受苦的罪人给解开,令其得到自在。

  盂兰盆节源自佛陀弟子目犍连救母的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的母亲生前因为造作恶业,死后坠入饿鬼道,目犍连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

  目犍连便向佛陀求助。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僧众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教奉行,其母终得解脱。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梁武帝起,即遵《佛说盂兰盆经》的教诲,每逢七月十五,便在寺庙设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在历史的演变中,儒家的“秋尝”、道家的中元节、佛家的盂兰盆节逐渐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国人丰富的节俗活动。

  在我的故乡,把中元节称为“七月半”,但家乡人过节的日期并不统一,有的是过七月十三,有的是过七月十四。家乡人过“七月半”,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烧包。

  所谓烧包,即是烧纸钱,先用白纸把纸钱封成许多包,再在白纸上写上先灵的名讳,过节这天,把纸包放在户外空地堆成垛烧给祖先。

  在故乡,临近“七月半”的前几日,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封包、写包。封包比较简单,而写包有固定的行文格式,需略通文墨者才能为之。

  我年少时喜欢书法,每到写包的时候,父亲便把这个重任交给我。由于诸多原因,我们没有自己的家谱,父亲有一个小笔记本,他把自己知晓的先祖名讳记在上面,我要写包时他便把笔记本交给我,我便按照上面的名单一个一个的写。

  每年“七月半”,写包的任务都由我“承包”。年少时少不更事,有时会对父亲埋怨,因为笔记本上先灵的名字很多,而每位先灵都要按亲疏关系封数量不等的包,所以先灵名讳要重复着写,有时要花两天时间才能把包写完,这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看着哥哥姐姐们在一旁袖手旁观,自己却坐在桌前吭哧吭哧的写,心里有时就不乐意。

  成人以后,慢慢体会到,多亏年少时写包的这段经历,让我对家族一百多年来自高祖以下的亲属脉络有了一个清晰了解。而写包时,父亲会对我讲述家史,因此我能对祖辈艰难创家立业的历史铭记于心。

  父亲过世后,我开始发心编修家谱,而父亲当年留下的这个笔记本成为重要史料。有时想起来,如果没有“七月半”写包的习俗,如果没有父亲的笔记本,其实我将成为无根之人。

  正是因为年少时把先灵的名讳一笔一画写了无数遍,潜移默化,烙印于心,我在成年后,看到不少的同龄人都不清楚祖辈的名讳和家史,才体会到,原来“七月半”写包是父亲给我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离开家乡多年,在异地成家立业。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每逢“七月半”,忙碌的人们只是在路边烧些散钱给先灵,能像寄邮件一样,封上包并郑重其事写清领受钱纸的亡灵名讳的,真是少之又少。

  后来随着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入,也逐渐体会到,烧纸钱只是祭奠先灵的一种方式,《孝经》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一个人通过自己修养德行,立身行道,光宗耀祖,才是对先灵最好的祭祀供养。

  家乡人在七月半除了会烧包给祖先外,还会烧些散钱给孤魂野鬼。而所谓的“孤魂野鬼”,其实就是那些无后人祭祀的亡灵,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讳,没有后人会专门为他们封包、写包、烧包,他们只能待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曾经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很感慨这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题材的影片中已故先灵们的心情,他们多么渴望阳世的家人能记得他们!不管去世多久,只要家人能记得他们,他们就能永远活在家人的心里。只有当他们被人彻底遗忘,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新加坡,当地华人经常用“好兄弟”来称呼那些阴间来的朋友,而不是直接称他们为“鬼”。那些“好兄弟”也曾经与我们一样,在阳间度过他们的一生,然后比我们早一些日子离开人世,移民到另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空间维度去。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地华人传统节日除了新年,就数中元节最热闹隆重。每逢中元,各处华人居民点还会搭歌台庆祝,政府官员和名流也会参与。与一般的歌台庆典不同的是:中元节歌台的第一排是空着的,因为今天的VIP观众是来自阴间的“好兄弟”。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能够将人间的温暖传递给这些“好兄弟”。

  在故乡,中元节除了对先灵的祭祀,还有对大自然的祭供。我有一个朋友是侗族,在他们侗乡,每当有小孩降生,家里人就会以小孩的名义在村寨的水渠两边搭一座简易的木桥,方便行人过路,以此方式为孩子积德修福。

  所以在侗乡到处都是桥,一座桥其实就代表着一颗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每到“七月半”,家人就会拿着香烛去祭桥,为孩子祈祷祝福。

  在侗乡,遇到古树或奇特的山石,乡民也会在“七月半”这天去祭供一番,以表对大自然中无形存在、无处不在的神灵的敬畏与感恩。

  中元节,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祭祀习俗,但是这些习俗背后所表达的却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把对祖先的爱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爱,把对家人的爱扩展到对一切有情无情的爱,因为我们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这种让世界充满爱的节日,就是中国人的中元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五明学佛网: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中元节的故事 

 南怀瑾:谈“中元节”“鬼节”和“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恭迎盂兰盆节(佛欢喜日),为父母祈福的最好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一人供僧,七世父母离苦,得生天人中 

 南怀瑾:农历七月十五别忘了做这件事,我告诉大家绝对有用 

 农历七月十五此节日最为特殊,儒释道三家信徒在同一天过节 

 中元节到了,一定要注意这十六个禁忌! 

 人间天:农历七月十五怎样做,能让故去的亲人得到更大的益处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供养大德僧众,为父母祈福功德 

 净土法门法师:中元节祭祖,斋、忏、超荐的意义和方法 

 净土法门法师:农历七月中元节(鬼节)之际烧纸钱,超荐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