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参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日期:2019/11/1 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公案

  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

  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

  公案大意:

  赵州禅师上法堂,对僧众说:“此事真实不虚,大根机人也不能超然于其外。老僧我参访沩山禅师,有学僧问他:‘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东土传授的佛法意旨?’沩山说:‘给我把床子拿过来。’如果是宗师,就应该以本身分内之事接引人才可以。”

  这时有学僧问:“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东土传授的佛法意旨?”赵州说:“庭院前的那棵柏树。”学僧说:“和尚你不要用境界示人。”赵州说:“我不拿境界示人。”学僧又问:“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东土传授的佛法意旨?”赵州说:“庭院前的那棵柏树。”

  审 思

  “柏树子”话头,乃禅宗内千古绝唱,脍炙人口,谁不乐道?然于此蓦直去的又有几个?且看此公案的缘起。

  赵州上堂云:“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注意“此事”、“这里”和“没量大人”。

  “此事”即道,“这里”即道。禅宗内的“当下”、“即今”,皆与之同义,谁也不能超然于其外。

  祖师西来意——明心见性,即当明于此,见于此。故“没量大人”,亦出“这里”不得。

  当年赵州访沩山,有僧问西来意(《祖堂集》记为赵州问沩山),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赵州赞云:“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

  宗师非讲师,讲师以言语接人,宗师以本分事接人。当年龙牙以“西来意”问翠微,翠微云:“与我过禅板来。”龙牙过禅板与翠微,翠微接得便打。

  龙牙再问临济,临济云:“与我过蒲团来。”龙牙过蒲团与临济,临济接得便打。这皆是本分宗师行本分之事,原不欲在言句上瞎人眼目而直示本分—直示真性。

  赵州终老一生少用棒喝接人,其言句却透出本分,故举上公案。有僧问西来意,赵州云:“庭前柏树子。”此亦本分事接人,那僧作境会,不服,故云:“和尚莫将境示人。”赵州无须去辩,只说:“我不将境示人。”那僧再问,赵州再答:“庭前柏树子。”赵州若无再答,这本分尚无从透出,“柏树子”难免作境会。妙就妙在再答,不知有多少人于此开眼。

  圆悟禅师于《碧岩录》中说本分事云:

  道无横径,立者孤危。

  法非见闻,言思迥绝。

  若能透过荆棘林,解开佛祖缚,

  得个秘密田地,诸天捧花无路,

  外道潜窥无门。终日行而未尝行,

  终日说而未尝说。便可以自由自在,

  展啐啄之机,用杀活之剑。

  直饶恁么,更须知有建化门中,

  一手抬,一手搦,犹较些子。

  若是本分事上,且得没交涉。

  作么生是本分事?

  历代宗师,对柏树子话赞颂极多,此间举三颂。公案与相关偈颂,望有心者自去了断。

  千里灵机不易亲,龙生龙子莫因循。

  赵州夺得连城璧,秦王相如总丧身。

  ——雪窦重显禅师颂

  赵州有语庭前柏,禅者相传古到今。

  摘叶飞花虽有解,须知独树不成林。

  ——黄龙慧南禅师颂

  赵州庭前柏,三冬刮地寒。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下透长安。

  ——天衣义怀禅师颂

  何为“佛祖西来意,庭前松柏子?”

  唐朝大中年间,八十高龄的从谂法师来到这里,驻锡了四十多载,人称赵州古佛。

  一天,赵州观音院佛堂前。万里晴空,风和日丽。古柏森森,枝摇条拽。大殿内,僧众列集,表情肃穆,都在聚精会神,听赵州禅师讲禅。

  赵州从谂禅师:“老僧我,年青的时候,曾到沩山灵祜禅师处学习,恰好,有学僧前来拜谒。学僧问沩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不回答问题,反而对来人说:‘把禅床给我搬过来’。据我看来,作为得道宗师,当时他不应该这样来回答学人的问题,应该以本份事来来开示和导引。”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僧起立,当庭发问:“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禅师抬头,仰望着风中摇拽的古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庭前柏树子。”

  学僧又问道:“师父,你不要用境界开示来人。你还是请您明确告诉,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赵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开示,我会明确告诉你。”

  学僧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正色,朗声答言:“庭前柏树子!”

  学僧所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话中的“祖师”,是指禅宗的中土初祖达摩。

  自慧能以后,禅门弟子们反覆参究为什么达摩从西土而来,急切地感悟达摩来中土弘扬禅法到底意趣如何,所以,“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直成为禅门中的热门话题。

  答案,林林总总。其中,唯独赵州禅师的回答,最为情趣盎然,最为合情合理,最让人咀嚼不已。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便是拣择。”赵州禅师的这些话,就是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眼前的学僧刨根问底,死死咬住“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一种分别妄想。

  如果赵州禅师像日后的大梅法常禅师说“西来无意”,显然就缺乏活的机用,堕入无事的死水,微澜不起。

  所以,赵州禅师并不接学僧的话头,他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其实是张牙舞爪,抖擞威风,目的就是想促使学僧能悚然惊醒,顿断理路。

  学僧性愚,不依不饶,认为赵州和尚是“将境示人”,以譬喻还譬喻,怀疑赵州禅师的答言模棱两可。

  赵州禅师很有耐心,表示说“我不将境示人”。学僧自以为得计,再次追问。不料,赵州禅师依旧是那句“庭前柏树子!”

  如果尽剥禅悟的隐语不深究,赵州禅师所说的“庭前柏树子”,只是随意表达的一种物体罢了。如果他当时看见迎头飞来一只乌鸦,肯定会回答“一只大乌鸦!”所以,他所说的是“柏树子”,只不过用这个概念来推翻学僧粘连于物的执着,来表达禅不可言道的精髓所在。至此,这个公案还不算完。

  后续公案

  那个学僧慧根短浅,但是喜欢刨根问底。隔了几天,他看到赵州和尚坐在院子里面晒太阳,就问:“柏树子,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有”

  学僧:“柏树子既然有佛性,它什么时候能成佛呢?”

  赵州禅师:“待虚空落地时。”

  学僧:“虚空几时落地?”

  赵州禅师:“待柏树子成佛时。”

  学僧惘然,耷拉着脑袋,丧家犬一般,悻悻而去。

  其实,赵州禅师的“虚空落地时”,不是实指,而是借喻禅宗至境中那种能够泯灭心和境等种种妄想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身处“妙高峰顶”的感觉。

  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指出一切都是境由心生。所以,学僧以俗眼观之,柏树子是境;但赵州禅师以佛眼观之,柏树子就是心。正因为如此,在前一个语境中,赵州禅师言之凿凿,说他自己并没有“将境示人”。

  学僧不是知名达慧的根器,他转头再问赵州禅师“柏树子可有佛性?”显然,他还是固执于“有情”。柏树子在“有情”的前提下,才能探究它是否有佛性。如果柏树子属于“无情”的类别,当然它就没有佛性。

  赵州禅师泯灭差别,消除六根,想给学僧打通凡圣,断言柏树子有佛性,能够成佛。这是因为,境即是心,心即是境,所以,“无情”的柏树子,也是“有情”之心的外现。

  那个学僧的问题,恰恰是不少初入禅悟之门的人们的问题,正是他们自己内心中对于问题、名相的执着,最终成为了自己修禅悟道的最大障碍。

  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就是让愚顽的人们去掉蔽遮在心中的云翳,把握眼前,之下人心,契入禅境,从根本上截断一切妄念。

  相类公案

  与此相类,赵州和尚还要口头禅:“吃茶去!”。

  话说有一日,有二位外来僧人来寺院参访赵州禅师,态度极其礼敬。

  赵州禅师问他们:“你们以前来过这里吗?”

  一僧躬身回答:“未曾到。”

  赵州禅师:“吃茶去!”

  另一僧忙说:“我曾到过这里。”

  赵州禅师:“吃茶去!”

  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监院,大惑不解,就问:“师父,这两个人,来过的、没来过的,为什么您都要他们吃茶呢?”

  赵州扭头,大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

  赵州立刻说:“吃茶去!”

  曾到的和尚,未曾到的和尚,还要本来就在寺庙的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呢?

  要去吃什么样的一碗茶呢?

  这碗“赵州茶”,盛装着赵州禅师的一颗滚烫而平静的禅心。

  “我法无别”。体证禅悟,关键是不同个人独特的体验与实证。所以,如果以语言来表达,难免隔靴搔痒.

  “吃茶去!”各吃个人茶,各饮各人水。冷暖浓淡,苦甜酸咸,都是自己的实在体悟。

  所以,赵州禅师的禅法,在无尽的回味当中,还有一种众生平等的意念在里头。

  参禅悟道,修心最难。

  禅宗的机锋话头,到了宋代,就从赵州和尚的淡泊,日趋激烈和浓艳。

  宋朝的张九成,是个状元郎出身的大理学家。那时的文人,都喜欢参禅讲道,一次,他去寺庙造访喜禅师。

  禅师问张九成:“你来这里,想干什么啊?”

  张九成自觉很诙谐,拿着肉麻当有趣,回答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喜禅师,就是大慧宗杲禅师。他的法号叫“妙喜”,所以张九成说自己“特来参喜禅”。

  眼见面前这个人面露得色,自以为是,大慧宗杲禅师知道他禅悟的根基不深,机缘未至,就反唇相讥地问道:

  “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男人就怕戴绿帽,张九成自己无明火顿起,大怒回言:

  “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

  见小张发怒,大慧宗杲禅师莞尔,笑看对方,说:

  “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

  号称已经“打死心头火”的翩翩状元郎,暴跳如雷之下,“炉内又起烟”,浅薄的智识,顿时显现。

  听妙喜禅师如此讲,张九成不得不低头,深感惭愧之余,大有所悟(故事见褚人获《坚瓠集》)

  无论是“庭前柏树子”,还是“妻被别人眠”,都是禅宗大师们信手拈用的即兴点染。如果学人悟性高,自然从中受益非浅。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参禅       祖师西来​意)(五明学佛网:参禅       祖师西来​意)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耳根圆通与参禅法门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参禅的时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9.参禅的精神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洪启嵩居士:参禅心要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参禅 

 惟觉法师:参禅简要 

 明一法师:参禅先需信得及 

 冯学成居士:参禅方法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