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正是为了慈悲满足众生的不同需求,佛教才产生了殊途同归的种种派别


   日期:2019/12/13 2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语:佛陀传授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当中有不同的派别,都是为了应众生的不同需求而慈悲显现,但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在追随佛陀的法教,走在解脱的道路上。

  佛教传到中国内地已经2000多年了,藏传佛教比较晚,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入藏和亲,这两位虔诚信佛的公主也将佛法带入西藏,到现在为止有1300多年的历史。

  松赞干布的第五代孙赤松德赞,从小受到虔诚信佛的母亲——唐代金城公主的影响,迎请莲花生大师、静命大师入藏,佛教在藏区才开始大规模广弘兴盛。

  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藏王松赞干布虔诚信仰观音菩萨,所以人们把他的王宫叫做“布达拉”,就是“普陀拉”的意思。据说松赞干布建了108座寺庙,但是他的时代有寺庙、佛像和佛经,却没有出家人。在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大师和静命大师创建了桑耶寺,静命大师作为首任堪布,剃度了七个贵族平民子弟,史称七觉士,藏区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出家人。这个传承一直维持到现在,就是我们这个教派,宁玛巴,内地人的习惯称为“红教”。

  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建立时间相比宁玛派而言都比较短,阿底峡尊者入藏是十一世纪的时候,那时候才开始有了新教派的产生。

  我们可以这样记忆,宁玛巴(俗称红教)于八世纪时由莲花生大师传入西藏,在唐代发扬光大;萨迦巴(俗称花教)由贡嘎宁波大师创立于十一世纪中,在元代发扬光大;噶举巴(俗称白教)由玛尔巴大师创立于十一世纪,在明代发扬光大;格鲁巴(俗称黄教)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于十四世纪,在清代发扬光大。

  这一代代的传承上师、高僧大德们,并不是为了提高所建派别的知名度和自己的名声去传播佛法,而是为了接引不同因缘的众生。

  就像一家餐厅不会只有一道菜,肯定会有不同种类,不同风味的菜品,目的是为了吸引喜欢这个口味的顾客,做他们爱吃的菜,以此帮大家愉快地填饱肚子。

  佛教正是为了慈悲满足众生的不同需求,才会产生不同的派别。殊路同归,大家都是走在跟随佛陀修行的道路上。

  佛教初创期,就像面对一帮小朋友讲课,讲小学的课程,他们勉勉强强还听得懂,讲中学的课程,他们肯定都听不懂了。

  所以最开始的小乘佛教是先以婆罗门的风格接近大众,婆罗门喜欢穿着破烂衣苦行,喜欢乞讨,喜欢剃头发和胡子,因此佛教出家修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很像婆罗门的样子,但是和他们有点不一样,比如剃头剃胡子会比婆罗门更彻底,把胡子头发全都剃得干干净净。

  最初,佛教出家人穿袈裟托钵苦行,他们的戒律基本上都是外在形象上的约束。刚开始佛教没有那么多戒律,外教徒就不断批评佛教。每批评一次,佛陀就加一条戒律,戒律就这样慢慢越来越多。

  那个时候,没有讲太多内心的境界,讲十不善的时候还有贪念、嗔恨、邪见属于内心的部分,但是讲到五戒的时候只剩下对身体、语言的戒律约束:不杀生、不偷窃、不邪YIN、不说谎、不喝酒这些,这是让出家人从言行上先懂得约束。

  到了大乘佛教,菩萨戒的十八条戒律,全是讲内心的部分。不能“舍弃利众菩提心”,不能“诽谤贬低小乘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如何剖析自己的内心,如何去约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只有大乘佛教才有这个方法。

  出家人的戒律很多,很多时候都会犯戒,比如衣服穿歪了,吃饭的时候嘴里吧唧作响,走路的时候蹦蹦跳跳,讲话的时候大声喧哗等等,这些细小部分的约束,可以将僧人的外在言行举止培养成一位真正的绅士,内心清净柔和而充满智慧,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为人师表的人天导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佛教为什么那么多派别)(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佛教为什么那么多派别)  

 嘎玛仁波切:淡化自我的宠爱,化私利为慈悲,才不会恐惧无常 

 嘎玛仁波切:有多少疾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祸从口入” 

 嘎玛仁波切:管好心念和嘴巴,任何时候都不要传播道听途说的 

 嘎玛仁波切:网上卖的犯太岁的挂牌,真的能化解太岁吗? 

 嘎玛仁波切:心存善念,最后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啊! 

 嘎玛仁波切:修财神法的“密意” 

 嘎玛仁波切:累积福报最刻不容缓的观念 尊重生命 

 嘎玛仁波切:过度呵护只会消耗孩子的免疫力,提升身心的承受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仁波切:谨慎!疑心病,真会让人造作下地狱的罪业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