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忍法师:离苦得乐与老实修行


   日期:2020/4/1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离苦得乐与老实修行
第278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我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每个星期一、二的晚上都教授「学佛入门」班,课题是中国佛教的净土法门。当我与学生们讨论时,发觉大家对於「离苦得乐」有著很大的期望,而且亦是大家学佛的愿心。但是,为著众生这个共同的「愿心」,我们又投入了多少工夫,努力去修心和修行呢?而大家的「苦」与「乐」所指的又是些什么呢?我希望藉著这篇文章,与大家好好反思一下。

  基於对苦乐的不同见解,而有不同的修行内容

  佛陀认为「离苦得乐」是所有众生的共同愿心。但是,不是所有众生都以「脱轮回苦,得解脱乐」为其人生价值观;这是因为每一个众生对於「苦」和「乐」的定义都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佛陀为了契合众生不同的根基,对「苦」的不同体会,以及对「离苦」的愿望和需要,而为众生开示了不同的修行内容及其成果,即「人乘」1 、「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个不同层次的佛法。2再者,以三乘的修行目标与内容为例,可见不同的目标亦同时订定了不同的价值观:

  1) 人乘――佛陀为那些盼望今生和来世都得到人间幸福和快乐的众生,说了「人乘」的教法,当中指出:众生希望来世能生在人间,现在就应该持守五戒;
  2) 天乘――为了那些希望来生得生天界享乐的众生,佛陀教这些众生要奉行十善,是基本应遵守的行为;
  3) 声闻乘――佛陀为了那些希望可以断烦恼,并得解脱生死轮回的众生,开示了「声闻乘」的教法,而「三学」、「八正道」、「四念住」等方法,就是这类众生的基本修行;
  4) 缘觉乘――为了那些善於观察因缘,而又希望可以断烦恼、脱生死的众生开示「十二因缘法」;
  5) 菩萨乘――为了希望能自利利他,并与众生同登彼岸、共证真常的众生,佛陀开示了四摄、六度等法门。

  从以上的五乘佛法可见,众生要是希望得生人、天界,就应该守五戒、行十善;或是希望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就应该勤修三学、观察十二因缘等来断烦恼。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往往都是「只畏果,不畏因」,而「临时抱佛脚」,又不愿好好老实修行,到了面对生死轮回时又后悔莫及。

  我们修行不老实?

  怎样的修行才算「老实」?还记得上课时,我有不少学生都自称希望可以得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但是问他们有没有「老实念佛」时,有的会告诉我:「师父,我一天念了一万句阿弥陀佛了!」或告诉我念了几串念珠;有的却说:「我最近比较忙!」其实,大家看了这些答案之后,都可以感觉得到这些人念佛不够老实,是吗?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将集中点放在念佛数目上面。其实念佛不但是要口念,还有意念,或是藉著咀巴念佛,进而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忆佛、念佛,与阿弥陀佛建立起一种很绵密的关系,就如同子女忆念父母或父母忆念子女般。那么,修行人就可以常常记起所念的佛、菩萨或所观的净土庄严、所向往的解脱境界等,因此持名念佛的意义在於「忆佛」、「想佛」。而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指出:念佛人应以心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大势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因为以念佛心,而入无生忍。再者,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只念一个佛或菩萨的圣号而觉得沉闷,更会愈念愈快乐,并一念以解脱作为我们念佛的目标,这样的修行才算得上「老实」的修行。

  在此,我希望分享一个「老实修行、念佛」的故事,以此作为榜样来增长我们修行的愿心:

  宋代有一位黄打铁,是潭州人。本来是一位军人,后来以打铁为生。在他得遇善知识教他求生极乐国土之后,他即以念佛为修行常课。每当他打铁时,每打一锤时,就念佛一声,从来没有间断。直至一天,他预知时至,而且身体没有什么病痛,却请邻居为他写下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刚;吾今念佛,往生西方。」随即便立在地上往生了!3

  就以上所引述的黄先生老实念佛之事迹可见,如果众生愿意老老实实的在修行路上一步一脚印,哪有不能解脱、不能断烦恼的呢!只是,如果我们将学佛、修行看成都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些休闲节目,以上道场、诵经、礼忏为假日的闲暇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可以说自己「解脱有分」了!

  为「离苦得乐」而修行

  最后,我希望提出一个给大家反思的问题――究竟我们是为了修行而修行,还是为了「离苦得乐」而修行呢?纵观古往今来的佛教界,有很多协助大家修行的辅助工具,由佛陀时代已有的念珠,到现代才有的「念佛计数器」;或是在佛陀在世时提倡的「安般守意」4法门,到现代不同的静坐班、静修营等。当我们运用这些修行工具(如念佛计数器)时,我们是重视念佛的次数,还是重视与佛相应,得生净土而离苦得乐呢?又或者,我们在参加一些修行班或静修营时,我们是否觉得自己是佛弟子,不去参加这次活动会不好意思呢?还是,大家以自己平日因外境纷扰而多生烦恼,因而觉得有自修的需要呢?我提出这些问题请大家反思,是因为我真切地觉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既得人身,又得闻佛法,为何我们不好好为了自己幸福的未来而老实修行呢?我们不要再停留在「为了修行而修行」的原地了!

  ----------

  1.乘:有车乘和运载的意思,这是譬喻佛法如车乘,能运载众生到不同的目的地。

  2.太虚大师把佛法的分为这为五个层次,又称「五乘佛法」。

  3.云栖袾宏,《往生论集》卷二。

  4.出自《安般守意经》,载於《大正藏》第十五册,页165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