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忍法师:真正的「厌离心」!


   日期:2020/4/2 0: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的「厌离心」!

第295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现代的佛弟子在学佛不久之后,都纷纷发起「厌离心」;大家常常说希望可以超脱轮回,因此厌离娑婆。然而,我们的厌离心是真的厌离娑婆的一切「有为法」[1],还是只是厌离在娑婆里不如意的东西?如果是后者的话,我们只是厌离自己不喜欢的、不想要的人、事、物;而对喜欢的,依然坚执不舍。如意的,我们会欢喜,对於不如意的,我们便对如意的状态更恋恋不舍──这种心态绝对不是「厌离心」,反而是由「我爱」而生起坚执不舍的心,即是「我执心」。

  由我执心主导的修行,在很多时候,只是徒具学佛、修行的外观而其实继续与我执相应,并一直不停地起烦恼、造业和受轮回之苦。因此,本文将会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厌离心」?怎样才可以循这发心而得到解脱?

  学佛的初心

  常常遇到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的人才会生厌离心,所以很多人信佛是先从一个苦字开始;可是苦过了以后就会忘记,忘记了以后便把学佛当成一门兴趣、嗜好、甚至消遣娱乐。

  我曾经与讲堂的策划组讨论过佛学班可不可以歇一下,可是我们发觉佛学班不可以停,因爲不少人在学佛、入门的时候,他们的因缘都是与一个「苦」字有关。一旦苦退减后,众生不再因爲苦而觉得迷惘时,他们便不必尽管抱著佛菩萨的脚过难关,亦开始想认识多一点佛法,而佛学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现象。可是如果众生不断参加佛学班只是出於对上学的兴趣,或者视为社交活动,甚至就当看一场电影的话,那就出问题了;又或者众生因为没有别的事好干,或觉得苦闷而参加法会,那同样是有问题了。

  因此,我们要常常反思,我们学佛的心有多强,我们要出轮回的心到底有多坚决,我们的出离心只是厌离在娑婆世界里不如意的事情,还是厌弃因爲缘生而短暂的一切法?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恭喜你了,你的厌离心是正确的。

  1. 只能生人、天的心

  如果有人的发心错误,只有一颗纯粹与我执相应的心,一味只厌离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喜欢的却想要多一点,这不是真正的厌离心。但他也做很多善事、培养善因缘,累积善法资粮。因爲他不是真正的厌离,他还想留在这娑婆里,所以结果他未来生可能是生天界或人趣享福报。

  2. 声闻、缘觉心

  假如我们说厌离一切缘起缘灭、无常、苦、空、无我的东西,明白缘起而生的一切法是不自在、不圆满的,因而厌离世间一切并积善法资粮,这种还是小乘心,纯粹是为自己求解脱,而累积善法资粮只是爲了求解脱而买保险。

  但这种厌离心有时候会后劲不继,如果只是因爲无常而厌离娑婆的话,这种发心是纯粹的声闻、缘觉心,还是不可以得生极乐。如果你单单因爲厌离娑婆的无常、苦、空,这种出离心就是声闻、缘觉心。我看到你们在思考了,你发觉又不完全是这样,这样的心有可能是菩提心。我曾经提过,菩提心跟厌离世间的心可以没有冲突的,你发菩提心,愿成佛度众生,第一步是厌离娑婆,这样没问题,但只有厌离心的话,那就只是声闻缘觉的解脱心。

  3. 粗浅的菩提心

  我们得闻佛法之后,也生起「愿成佛、度众生」的愿心。但是,这样的菩提心还是很粗浅,还未到愿意舍头目髓脑、家宅财宝来救众生的程度。那只是我们在安稳中还带那麽一点点苦的时候才会生起的菩提心。当你境遇很好的时候,还会坚定地维持这种心愿吗?当你很富贵,你愿不愿意舍弃家宅财寳,而以大家皆共成佛道作爲你唯一的希望?

  因此,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了一个「衣珠喻」:一个人喝醉了,在朋友家睡,朋友赶著出门,於是把寳珠放在他的衣服里,他却不知道。佛陀说大家的菩提心就好像在酒醉之下,迷糊之中所发的。在这一期生命中你能接触佛法,那还好。你确实是发了菩提心,远在大通智胜佛时已经发了,那是多久以前的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於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原来我们在久远得不能计算以前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我们的菩提心很粗浅,只是随便说希望与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我们希望成佛道以后能度化十方一切有情,我们当时有这个愿。佛陀说我们的菩提心是喝醉后而发的,但酒醉三分醒,而且喝醉的时候你总是觉得自己很恳切,酒醒了以后你又忘得一干二净,於是累世以来,我们断断续续的发菩提心。跟十六王子听法的,很多已经成了大阿罗汉,譬如富楼那、三迦叶、迦留陀夷也被授记了,那么,我们呢?

  真正的菩提心

  第一种生人、天的心,我们不要。第二种,声闻缘觉的小乘心,这是你的选择,这里没有价值判断,不是说这种心有问题,出离轮回之后你仍然可以回小向大,佛陀在他方国土回来再遇到你,仍然会令你发菩提心。如果你是纯粹求解脱,这种心没有问题,这还是可取的,至少比我们好。我们像是僞君子,在大众面前说发菩提心,但这种心是不恳切的,故我将这样的心定义为「粗浅的菩提心」。至於「真正的菩提心」是我们愿意恳切地追求佛果,也盼望有那种智慧、慈悲和自由去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糖衣毒药――假的「厌离心」

  现在很多人说求生净土,爲什麽说的人那麽多,做的人也那麽多,可以得生净土的人却那麽少?因爲你的心出了问题。我们在佛教界几十年,看到不少,大家没留意自己的发心,修净土,结果却去不了净土。就以极乐净土作爲例子,得生极乐净土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麽?信、愿、行。「信」,是信阿弥陀佛,信极乐净土,信极乐国土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而来。那我们有没有「愿」?你自以爲有而已,你有「出离心」,但你的「出离心」只是厌离你不喜欢的东西,而对於喜欢的东西你却没有厌离,那个不是厌离心,那个是我执心,那是包著糖衣的毒药,吃了你也不发现,中毒了你才发现有问题;你以爲自己发了厌离心,而实在是用糖衣包装了你的我执心,还要不断的强化,这个才是问题。

  现在我们出了问题也不知道,就是因爲我们没留意。很多老人家念佛念了一辈子,做很多善事,说愿生极乐,但因爲他的厌离心不清晰,没老师告诉他,大家以爲应该都知道娑婆不好,不用多讲了,以爲大家都不会执取娑婆,结果原来他并没有真正生起厌离心,尽管花了几十年时间念佛,实在就是用几十年时间来强化了我执心,虽然善业、善因缘做了很多,但因爲那个不是真正的厌离心,没有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相应,结果那些善法资粮只可以让他生天,能生天也很不错了,别忘记几十年来他不断在强化他的我执心。

  真正的「厌离心」才与弥陀大愿相应

  我们的愿心应该是因菩提心而阐发的出离心,这才会与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相应。因为阿弥陀佛建设极乐净土,是爲了让五浊恶世的衆生有一个踏脚石,先出轮回,再慢慢修成菩提,这种很想一切衆生脱苦海,成就菩提的心,就是菩提心。所以厌离心不该只厌离娑婆里不好的东西,而是应该厌离娑婆的一切,但仍对衆生有一种大悲心。

  《法华经》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第一你有没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成佛的正因,智慧的根本,假如你没有这种慈悲,你生的厌离心就会变成我执心;与你亲近的,你喜欢的,你便疼爱他,常常看著他,因爲你没有大悲心,那就是纯粹我执心;平等的慈悲心才是大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衆生有如一子之地,你爱衆生就好像爱自己一样,那才是大悲心,你有了这种悲心,厌离娑婆所有缘起缘灭的一切法,然后再去积善法资粮,那叫「行」。

  如果我们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应反观自己的愿心是否愿生极乐的心,是否跟阿弥陀佛念念相应的菩提心,我们学习他发菩提心,发大悲心,然后积累善法资粮,这些才可以回向你得生净土,甚至回向衆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完)

  [1] 凡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人、事、物,皆为「有为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