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O 第55经(阴经)


   日期:2020/4/7 18: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十五经(阴经):

  本经叙述什么是五阴,什么是五受阴等事。其实“五阴”与“五受阴”在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它多是作为名词来用;而五受阴则是与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活动过程,它多作动词用。正如佛陀在本经中所言:“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嗔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名如是,是名受阴。”五阴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它们一旦对内外境产生了某种执取与贪著,从而生起嗔恚、愚痴等各种后果,便成为“受阴”。色法一般指各种有形物体,而心法是一种意识或意识流活动过程,它往往是无有外在形状,有时却能产生比有形物体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均能产生后果。因此佛教中有句名言,叫“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即是此意。

  第五十六经(漏无漏法经):

  本经的主旨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话题。

  1、有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有漏法;

  2、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于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无漏法。

  这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最基本的阐释。当然,关于什么是有漏无漏,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漏无漏,它们中间又有哪些具体的分类,这是唯识学的研究范畴,此处不再多述。

  第五十七经(疾漏尽经):

  本经叙述假如善于观察诸阴,就能疾得漏尽。

  本经有一些故事情节。从经文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外出乞食,并不太喜欢有人陪同。经中所谓佛陀“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即指此事。

  当然,佛陀身为一教之主,他一个人外出乞食而无人陪伴,在弟子们看来,总觉得不太合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过去一些朝廷命官,一旦外出巡视办事,总会鸣锣开道,搞些仪仗之类的东西,地方官员与当地百姓皆夹道欢迎。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官员们也很少一人独行。当然,电视剧里的那些所谓康熙、乾隆微服私访之类的噱头儿,毕竟只是“戏说”,绝不可当真或较真儿。如今佛陀贵为人天导师,却独身一个外出,弟子们打心眼里总是有点过意不去。因此,当安陀林中的一位比丘遥见世尊一人独行时,便赶紧跑到阿难的居所,对阿难说:“阿难尊者,世尊一个人外出乞食,你怎么不去陪伴啊?”

  阿难闻后,嫣然一笑曰:“看来你是有所不知。世尊为何一人外出游行呢?此乃‘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啊!”阿难言下之意是,佛陀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不希望别人打扰他,这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后来佛陀越走越远了,最后住锡于北方的半阇国(一个属于摩揭陀国管辖的部落村庄)的波陀聚落。但是众比丘并不知道世尊云游到哪里了,于是就再次来到阿难的居所,问道:“今问世尊住在何所?”

  阿难说:“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诸比丘此时还是很想念佛陀的,大约是许久没有听到佛陀的开示了,于是他们请求阿难带他们一起去拜见佛陀:“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

  对于大家的心情,阿难是体谅有加,于是他“默然而许”。

  从经中可以得知,此时佛陀游行得并不是太远,阿难他们大约过了半天功夫,便到了佛陀的暂居之地(树林之中)。世尊见到众比丘都云集四周,也十分高兴。他便给大家说家,所谓“示、教、利、喜”(即“教示,劝导,称赞并使众人生欢喜心”)。

  在这些闻法的诸比丘当中,有一位比丘便无意中动了一个念头,此念头为:“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意思是说如何便捷快速地断除烦恼并获取解脱呢?

  这位比丘所产生的疑念,及时地被佛陀觉察到了。于是他为了开导该比丘便对大家说:“如果你们中间的哪位比丘产生了‘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的疑念,那么我现在就可以为他解答。”

  佛陀这次有针对性的说法中,重点谈到了三十七道品。他说,如果比丘对于此三十七道品勤加修习,就一定会获得解脱。可是仍旧有一部分比丘“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有的比丘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甚至还相当严重。相反,如果比丘对于佛陀所说之法,能够做到“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就一定能够快速地得尽诸漏。那么从具体修行实践而言,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佛陀进一步分析了十二因缘以及每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说,要想断除烦恼,就必须从断除五受阴入手,从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入手,这是修行很关键的步骤。

  关于五受阴与十二因缘的话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多有涉及。我在此处所想说的是,十二因缘与五受阴之法,决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也决不是可以用“小乘教”所能囊括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手持佛珠,经不释卷,可是心里面对于名闻利养却是念念不忘。他们甚至还大言不惭,唱着“一切为了利益众生,一切为了度化众生”之类的陈词滥调,到头来却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09.12.0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