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H 第70经(实觉经)


   日期:2020/4/7 2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七十经(实觉经):

  需要罗嗦两件事:

  第一件,近年来在汉地,四阿含有复苏的迹象。当然,在台湾由于印顺导师(已故)不遗余力的宣推,四阿含虽然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抵制,但是如今已渐成燎原之势。这是件好事,值得庆幸。而在大陆,虽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阿含不屑一顾,然而四阿含的历史地位(无论从教理上还是修持实践方面),都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上,大陆佛教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的诸多浮躁病,就是因为根基不扎实的缘故。反过来说,若在中国重新建立起阿含信仰体系,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呢?不能这么说。打个比方来说,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一般而言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这是前提;但是拥有博士学位,却未必能做得了教授。因此,修学大乘佛法,若没有小乘的根基作为修学的基础,是很容易犯浮躁病的;相反,修学了四谛八正道等小乘法门,却未必能从事自利利他的事业。当然,我在这里将佛法分成大小二乘的做法,本身就有问题,只能权巧方便而已。

  第二件,承蒙一部分读者的关心,看了我写的文章,大约是出于礼貌,都表达了赞叹之声(当然,偶然也有一些偏激的评论)。我觉得我没有必要隐瞒大家,我需要把真实情形告诉大家。我于1988年出家,迄今也有二十余年的光阴。这么多年来,我一无实修,二无泛修,起初时就连基本的佛法都不太愿意接受。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徘徊。在我的思想深处,我一直有着这样一个认识,那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佛教信仰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对佛教产生真正的信仰,那是有钱人才会考虑的事情,贫穷的人在衣食都无法保障的前提下,对佛法是根本不会产生真正信仰的。我这种看法是肤浅的,是糊涂的,几近于胡言乱语。但是如果将这种理论套用到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也不能说一无是处。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佛来说,如果我们考察他出家的动机,是因为厌倦了王宫中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而觉察到世间的各种无常。而对于一个乞丐来说,是根本没有资格说自己厌倦了山珍海味与鸡鸭鱼肉的。比如,赵老爷有资格说自己很阔,但是这种话一旦从阿Q嘴中说出来,便显得很滑稽,被概括为“精神胜利法”了。

  我们打开有关评说当今佛教出家人的网页,很多人都在说出家人拼命捞钱,贪图享受。还有一部分身居要位的法师,对于名利十分热衷。我觉得至少从现象上来说,这种批评也并非子虚乌有。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便会发现这些出家师付,在俗家时的家庭生活条件大多都不太好,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有的连初中都还没有读完。那么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些人一旦出家后,都会热衷于名闻利养呢?肯定不能这样说。但是,若从现实的因果律方面讲,出家前的经历,对出家后的各种行为与心理状态的形成,是很有关联的。

  因此,不仅是我本人,而更多的头上顶着许多光环的出家师付,都是极其平凡的人。我们都有烦恼,都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却挥之不去的麻烦。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团体或个人的小环境(心态、性格构成等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够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从佛法的观点上看,这个人就是一位哲人智者,他便是大修行人。然而,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人,我很“弱不禁风”,因此,我是一个平凡人,甚至是一个俗不可赖的平凡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

  第七十经中所讲的,与前面相关文章所述大体相当,乃分别而说有身边(边,乃尽头、边际之义)、有身集边、有身灭边等事。对于上述三个名相,佛陀分别予以解说:

  1、有身边——“云何有身边?谓五受阴。”

  2、有身集边——“云何有身集边?谓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是名有身集边。”

  3、有身灭边——“即此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无余断、苦尽、离欲、灭、寂没,是名有身灭边。”

  这三个名相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步,是我们的五阴,与内外界的诸境产生接触,形成“触”,从而产生五受阴;第二步,如果我们对于内外诸境产生了“爱、贪、喜”,并且将此三种相互交织,便是有身产生的根源;第三步,我们若能过心性的修炼,远离“爱、贪、喜”,那么就会达到苦尽离欲的目标,做到“寂没”,使尘染静止下去,恢复我们的本来清净无染的面目。

  以上三个阶段,就是我们修行阶次的简短概述。(2010年1月12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