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J 第72经(知法经)


   日期:2020/4/7 22: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七十二经(知法经):

  本经所谈的主题就一个,即什么叫“所知法”,什么叫做“智”,什么样的修行者可以被称作“智者”。

  1、所谓所知法,即需要对于五受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所谓智,即“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在佛教经典中,“知”与“智”,有时候是相互通用的,而更多的时候却并不通用。在不通用的情况下,二者的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智”,和“知识”是两回事儿,而且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也是不一样的。而在大乘佛法中,往往将“智”与“般若”联系起来,认为“智”是一个圆融的佛法修持高层次境界。而此处的“智”,从修行层次来讲,则是属于基础阶段的,但是修行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摆脱它。从上面经文中的“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这个层面上来讲,能够把贪欲调伏、断除并凌驾超越于贪欲之上,这个着实很了不起呀!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生死洪流当中,其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不就是我们对于贪欲无法做到断除、无法做到调伏、无法做到超越吗?若能够将贪欲这个大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差不多可以摆脱生死烦恼的束缚了。

  3、智者——“云何智者?阿罗汉是。”

  在汉地的很多经典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少提及阿罗汉;而对于当今的学佛者来说,大家定位都比较高,一般都会发心成就无上大道,或者发心成就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凭心而论,四弘誓愿好不好?当然好啦!对于我们学佛者来说,能够成就无上佛道,树立远大奋斗目标,何错之有?我们不仅不应该嘲笑,相反却要生起恭敬心、赞叹心、尊崇心。“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部队首长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官兵们努力进取。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若想一口就能吃个饱,也不是我们寻常人所能做到的。其实修行也是这样子,我们可以发大心,发长远心,但是修行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比如说,这个“贪欲”就很难对付。大家不都是想成佛作祖吗?可以呀!先把贪欲去掉吧。哪些贪欲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使它们都不会受到内外六境的影响,专注于“一”心。比如说,对于别人口袋里的钞票,你不要惦记;对于人家的高级轿车,你不会钦羡;对于美色佳人,你不会动心;对于严寒酷暑,你不会埋怨;对于名闻利养,你无动于衷……当一听到这些要求时,有些人就开始不耐烦了:原来修行还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啊?不用说别的,就是让一些人十天半个月不抽烟不喝酒不沾荤腥,他就受不了啦,还谈什么其他呢?

  有人或许会问,信佛不是很简单吗?哪有这么多麻烦事呢?如果从佛教本质理论上讲,佛教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让我们逐步断除对世间的的各种欲望。或许一些学大乘的法师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当今佛教就是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和谐而服务的嘛,谈断除欲望,岂不是太虚假了么?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在读诵《地藏经》时,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其性刚强”,实在是很难调伏的。人们学好很难,可是学坏,却是瞬间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让人们断除贪欲,的确不太现实。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比如说可以劝导大家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于贪心嘛!

  联系到上面的经文,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智者”呢?就是当我们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时,就有资格被称为智者了。在阿罗汉果位之下,大约还不能被称作智者,只能称作“行者”——仍处于不断修行阶段,尚未完全把麻烦解决干净。

  那么,为什么阿罗汉可以被称作“智者”呢?原因是:“阿罗汉者,非有他世死、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而且阿罗汉可以“广说无量,诸数永灭。”用通俗的话讲,叫阿罗汉永远超越了生死的束缚,不再有轮回了。因此,他有资格被称作“智者”。作为阿罗汉的精神导师,佛陀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被称作“大智者”了。

  关于阿罗汉的话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不说别的,单就“阿罗汉会不会退转”这个命题,佛教界就争论了一两千年。有人说会退转,有的人说不可能退转,当然还有人说可能会退转,也可能不会退转……反正大家都可以找出各种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佛陀为什么在早期的经典中,将阿罗汉作为个人修持的最高果位(境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导我们在修行的征途中,需要脚踏实地,把修行基础夯实。相对于那些好高骛远、大话官话连篇的修行者,佛陀似乎给他们预备了一剂药方——

  “你们呀,先别高唱高调啦!还是先踏踏实实地证个罗汉果位吧(为保险起见)。在此基础上,再去实现你们的远大度生目标,也为时不晚啊……”(元月1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