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N 第81经(富兰那经)


   日期:2020/4/7 23: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十一经(富兰那经):

  本经主要叙述佛陀破斥富兰那外道的无因无缘之说。

  若从语言表述风格上看,这部八十一经(《富兰那经》)与中阿含经中的很多经典非常接近。其中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还有外道高声谈论、盲目吹嘘的一些记载,显得很有情趣。

  故事从一位名叫离车族(毗舍离国的剎帝利族)的一位名叫摩诃男的长者说起。从经中的表述中可得知,这位摩诃男居士与佛陀以及诸大弟子们关系很熟悉,经常去拜望佛陀,一遇见问题便向佛陀讨教。经中说他“日日游行,往诣佛所”,便可知其生活安逸,家庭富足,而且知识道德也很出群。

  在某一天的大清早,摩诃男便准备去拜见佛陀。走至半道,他忽地想起“若我早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识比丘皆悉禅思”。怎么办呢?还是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吧,“我今当诣七庵罗树阿耆毗外道所”。这个阿耆毗外道是属于各种外道中的哪一门?很显然,他们是属于古印度比较时髦的裸形外道。这些外道除了不大喜欢穿衣服以外——也不能说他们整天光着身子,或许说他们在穿着方面极不讲究,有时只用些稻草或树叶象征性地遮隐一下阴私部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喜欢聚在一起“高声嬉戏,论说俗事”。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中阿含经或长阿含经中,均有着详细的描述。

  这群外道的首领名叫富兰那迦叶(即不兰迦叶,六师外道之一)。迦叶是其姓氏,富兰那是其名。从种姓上说,富兰那是婆罗门种,手下据称有五百弟子跟随着他,很是得意。据说其很有法力,对佛陀很不服气,曾经与佛比试道力。结果遭惨败后羞愧不已,投江自尽。

  在学术观点方面,本经之中对此描述为:“我闻富兰那为诸弟子说法: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在《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称:“彼不兰迦叶报我言……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而在《大般涅槃经》卷十九对其表述为:“有大医名富兰那,……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集中为一点,就是富兰那否定因缘善恶业报,认为人的行为与果报无关。作恶无罪报,行善无福报,杀人与布施的价值是平等的。因此,有的学者将富兰那的学教归纳为“道德否定论”(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四章,商务印书馆,1989)。

  如上所述,在这部经中,摩诃男与富兰那进行了一番对话。

  摩诃男对富兰那言:“我闻富兰那为诸弟子说法: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世有此论,汝为审有此,为是外人相毁之言?世人所撰,为是法、为非法,颇有世人共论、难问、嫌责以不?”——你经常给弟子们说法,称世上没有什么因,没有什么缘,而自会有垢秽;众生并没有因,也没有缘,而自会清净。这样的话是你富兰那亲口说的呢?还是别人毁谤你的呢?

  富兰那听后说,这些话的确是我本人说的啊!“实有此论,非世妄传”。他声称这种观点是一种“顺法”,也就是道出了事物的真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没有任何人反对责难他。

  摩诃男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在佛陀座前听闻正法,因此知道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的。但是他做不到口中无怨与心中无嗔,结果“心不喜乐,呵骂已,从座而去”。我想,作为佛弟子,心胸是不是可以再宽广一些。对于一些外道的邪知邪见,大可不必破口大骂,而是和言悦色、如沐春风般地道出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见,似乎更妥。

  摩诃男从富兰那之处出来后,便直接去了佛陀那里,并将前后情况一一作了禀报。佛陀对此观点是:

  “彼富兰那为出意语,不足记也。如是,富兰那愚痴、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所以者何?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佛陀的回答就很有艺术水准,他评价说富兰那的这些话,其实是“不足记也”,也就是没必要去记取的,没必要费功夫去计较的。为什么?因为他说的本来就是在胡说八道,是愚痴之言,是不辨是非的糊涂人所为。对于这些人,我们还跟他计较些什么呢?无因无缘肯定是错误的,造成善与恶、垢与清净的后果,肯定是有一一的根源存在,怎么能说都无因无缘呢?拿五阴中的“色”来说,如果我们意识到色是苦的,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对色产生兴趣与迷恋。相反,如果认为色是快乐的,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就会对其生起染著之心,就会生起系缚,就会有所贪恋。一旦产生了贪恋,那对不起,又一个痛苦之源便宣告诞生。因此,众生产生“垢”的根源,乃是我们认为色是快乐的、永恒的,不会磨灭的,继而产生了贪恋,最后产生了数不尽的烦恼与忧愁。故而,垢的产生是有因有缘的,如果说垢的产生是无因无缘的,自然无法成立。

  与“垢”相对应的是众生的“清净”。什么因什么缘造就了众生的“清净”?其实原因也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我们对于五阴,认为它是非乐的,是苦的,是麻烦的制造者;在此基础上,我们产生了厌离,产生了解脱之心,继而践行厌离解脱,最后便获得了身心的究竟清净。因此我们可以说,众生产生“清净”,也是有因有缘的,而其中的因与缘,就是从认识到五阴的本质入手,最终产生了厌离并努力修行而获得的善果。

  关于因与缘的话题,我在后面的相关文章还会连续不断地谈到,因为它们是构成佛教庞大繁浩理论体系的基石,绝非我们理解的那般简单。(元月18日)

  (最后说明一下:近段时间工作上的事务比较多,很多经句来不及细细思考,因此在观点及文字上皆较为粗浅,甚至谬误百出。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对之处,祈请教友及时批评指正,以免本人误入歧途。界定作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