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A 第103经(差摩经)


   日期:2020/4/8 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杂阿含》(卷五)

  第一○三经(差摩经):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有一位“差摩”的比丘患病,诸比丘派陀婆比丘前往问疾。差摩比丘在与众比丘相互探讨“五受阴”的问题过程中,其以患病为喻而阐释五受阴真谛,使众比后深受启发。

  若从时间上区分,凭我个人的直觉,以为本经中所叙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佛陀灭度之后的若干年(估计不会超过50年,或者更近)。虽然经首有一句“如是我闻”,但这并不能表示一定是佛陀住世说法的专用语,只能理解为佛经的一种习惯性做法,以此表明自己是正统的佛经,而不是伪经。我一贯的观点是,所谓“佛说”,最好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凡是合乎“三法印”的教义,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佛说”。相反,如果哪部经中尽说些“真常”、“有我”的论点,这样的经典,倒可以怀疑一下是否真的为“佛说”了。

  本经中的主人翁,是位了不起的大觉者,他的名字就是“差摩”。这位差摩尊者在某一时期,“身得重病”,说明病得很厉害。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在经中,差摩比丘自我陈述道:

  “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绳缚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著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此时差摩比丘住于何处呢?住于拘舍弥国的跋陀梨园。而距此园不远处的师罗园,住着众多上座比丘。估计两园之间距离并不太远,大家对彼此之间的情况都很熟悉。诸位上座长老听说差摩比丘患重病了,就委派陀娑比丘前往探视。这位陀娑比丘接到使命后,就至差摩比丘所,自然是一番嘘寒问暖:“诸上座比丘问讯汝,苦患渐差(瘥)不?众苦不至增耶?”大意是说,您的身体好些了吗?您现在的感觉怎么样呢?

  差摩比丘回答说,很不好呢,我是“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病情更加严重了,看来无药可救,很快就要死掉了。

  这位陀娑比丘是位老实人,他听闻过后,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便起身告辞,回师罗园向诸上座复命。

  诸位上座比丘听后,便“还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让他再次传话:你去跟差摩比丘说:“世尊所说,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汝差摩能少观察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耶?”

  我们对于上面这句话,应该注意一下。诸位上座比丘事实上是话中有话。他们的意思是说,差摩比丘现在身患重病,但是说自己简直是痛不欲生这样的话,是不应该说的。理由是世尊曾经教导了我们观察五受阴之法,即对于五受阴,我们要认识到它们是“非我”的,是“非我所”的。既然认识到五阴非我非我所,那么就不应该把色身的病痛当回事。如果很在意色身上的病痛,那么就没有把五阴的本质领悟透彻。

  那么,诸位上座比丘的话对不对呢?不能说不对,但是他们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正如很多修净土法门的同仁,都知道修净土是很简便易行的法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极乐世界有上下九品在等着我们呢,似乎只要一心持名,往生净土如同探囊取物般地容易。可是当我们一旦真正地实行起来,便顿时傻了眼:原来要达到临终之时“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却是那么得困难,简单难如上青天!我们知道,平常人一旦到了垂死之际,可以说是六神无主,犹如万把钢刀刺向心肺。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扎实过硬的修持功夫,到临终之时欲要做到“自知时至”、“心不颠倒”,世间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而且我们需要,知晓,所谓“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那就是高级禅定,基本上就属于三果罗汉阿那含的范畴。因此诸位上座比丘的一番话,便显得有些教条了。

  差摩比丘闻后如是作答:“我于彼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就是说,差摩比丘在观察五受阴时,是可以观察到“非我”、“非我所”这一层面的。

  那么诸位上座比丘听后又闹不明白了:“汝能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漏尽阿罗汉耶?”——既然如此,你就像漏尽的阿罗汉吗?

  差摩言:“非漏尽阿罗汉也。”

  诸上座:“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你差摩如此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需要再次注意:在诸上座比丘的逻辑是这样的:

  大前提:能观察到五受阴为非我、非我所,便是漏尽阿罗汉;

  小前提:差摩比丘能观察到五受阴为非我、非我所;

  结论:差摩比丘是漏尽阿罗汉。

  但此时问题又出来了,是不是认识到五受阴是非我、非我所时,就一定是漏尽阿罗汉呢?答案只能有一个:不一定。因为能够观察到五受阴是非我、非我所,只是成就阿罗汉果位的条件之一,是却并不是全部条件。事实上关于阿罗汉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果位层次,对于三界之惑究竟有没有断灭干净?阿罗汉究竟会不会再退转?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我个人观点比丘倾向于“阿罗汉是个人修持的最高果位”这一观点。当然,这个观点有没有商榷的余地,我的意见是:搁置讨论,自个儿去修证。不要有事没事地去谈玄说怪,去作些无休止地或无聊地海侃,害些“理论高调,实践低级”的幼稚病。

  面对诸上座比丘“前后相违”的责问,差摩比丘如是作答:

  “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我慢——高举自我,乃为最细微最深沉的我执,极难破除;

  我欲、我使——因执取有我或真我,而引起的贪欲;

  就是说,在对待五受阴问题上,我们纵然观察到非我与非我所,但是“我慢”、“我欲”、“我使”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了知清楚、断除干净。在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具体的修层次第的核心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北传佛教往往以自度度人的“大乘”而自居。但是我们仔细深入地考察一下大乘经典,发觉这些经典里大部分都在要求我们广行六度四摄,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善事。而对于个人的修行次第,却鲜有提及。比如说《金刚经》里教导我们要破除“四相”,至于具体怎样做才能破除四相,却没给答案;《法华经》中谈一乘法,对于如何成就一乘法,也是语焉不详。因此很多人修学了一辈子大乘经教,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可是我们再看看四部阿含经,尤其是《杂阿含经》,里面全部是在教导我们修行该如何下手,如何对治。坦率地说,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动手写阐发阿含奥义系列文章时,我几乎陶醉于其中,简直可以“忘我”。在四部阿含经面前,我由衷地发出最为至诚的赞叹!

  诸上座听了差摩比丘的回答后,继续问道:“汝言有我,于何所有我?为色是我?为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为我异识耶?”——你既然说有我,那么有我到底在哪儿?在于色为我呢,还是在于受想行识为我呢?

  差摩答:“我不言色是我,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我异识。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我们既不能说五阴是我,也不能机械地说五阴就不是我(非我)。如果我们的我慢、我欲、我使并断,无论说五阴是我,还是无阴非我,都是落于凡夫知见。当我们读经文至此时,才明白差摩比丘与诸上座比丘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如何观察五受阴的具体问题,即观察五受阴时,不仅要认识到五阴非我非我所的道理,同时还要离开我慢、我欲、我使,更要对五受阴的形成过程与观灭过程,都需要有深刻的体察。

  (此时经中有一个小插曲:差摩比丘看到陀娑比丘往返于二园之间相互传话,觉得多此一举,索性对陀娑比丘说:“何烦令汝驱驰往返?汝取杖来,我自扶杖,诣彼上座,愿授以杖。”然后差摩比丘就拄着拐杖,亲自赶到上座比丘所居的师罗园。)

  差摩比丘当面答复:“非色是我,非我异色……譬如优钵罗(青莲华)、钵昙摩(赤莲花)、拘牟头(黄莲花)、分陀利(白莲花)华香,为即根香耶?为香异根耶?为茎叶须精、粗香耶?为香异精、粗耶?为等说不?”——譬如莲花能散发出清香,而此清香来自何处?此时涉及到对于五受阴的具体分解,即五阴之集。

  上座答:“不也,差摩比丘!”

  差摩复问:“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华香。”

  差摩复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就是说,我们虽然认识到五阴非我,然而并不等于说我慢我欲都消除干净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此问题,差摩比丘作了一譬喻:“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就是说,我们虽然认识到五阴是非我非我所的,即我们在见解上已经没有了疑惑,然而我们尚有“余气”,即我们的思惑,以及细微的习气,远远没有断除干净,尚需要用种种精勤修习(“种种杂香”),来使我们的各种细微惑乃至与生俱来的毛病习气都彻底地断除干净。当我们见、思二惑乃至种种细微这惑迷数断灭,那么此时才能真正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才有资格说“五阴非我非我所”;而在此之前的种种见解,都是不究竟的,不圆满的,都是“空头思想家”、地道的“乌托邦”。

  经文的最后,当差摩比丘说完此法时,诸上座比丘“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而差摩比丘本人也“身病悉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差摩比丘是一位真正的大解脱者,其本人患病为虚,而疗众人之“病”倒为真实。

  写罢此文,不由得心生喟叹:

  世间一如戏文场,

  真真假假为谁忙?

  有病原为无病体,

  无病却是陷膏肓!

  (界定,二月二日,浙江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