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B 第104经(焰摩迦经)


   日期:2020/4/8 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四经(焰摩迦经):

  经中要义:焰摩迦比丘持有“漏尽的阿罗汉,身坏命终后,更无所有”的邪见,舍利弗巧妙为其启蒙,并说正义。

  本经所阐述的核心,便是有关“断灭”或“断见”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在原始佛教时期,哪怕是佛陀住止于世间,对弟子们亲身垂示,但并不表示所有的弟子均能保持正知正见。据巴利本的《梵网经》记载,佛陀时代,古印度思想界异常繁荣活跃,佛陀将它们共归为六十二见。在《长阿含经》卷十四的《梵动经》中,佛陀对此六十二见,皆作了概要性的分析。此六十二见中,断灭论即是其中之一。那么什么叫“断灭论”呢?就是主张一切生物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一切皆悉断灭。像古代的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者,便是属于断灭论的一种。断灭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一个人如果身体消亡了,意识(灵魂)亦自然消亡,所谓轮回生死,都是子虚乌有,不复存在。本经中的焰摩迦比丘,即持此观点。他的观点是:

  “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他是以阿罗汉为例证,认为当阿罗汉身坏命终(死)后,一切不复存在。而且,他将这种邪知恶见错误地归结到佛陀的身上,认为这种观点,其实就是佛陀的一贯观点。

  大众比丘看到焰摩迦比丘有此邪见,便前往加以规劝,说“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众比丘如是再三谏彼,这位焰摩迦比丘却犹不舍恶邪见。后来大家实在没有办法,便找到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请求舍利弗出面,使焰摩迦比丘息舍此邪见。

  下面舍利弗与焰摩迦之间的一段对话:

  舍利弗:我今问汝,色(受、想、行、识)为常耶?为非常耶?

  焰摩迦: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复问:色(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

  复问:色(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

  复问:异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

  复问:色(受、想、行、识)中有如来也?

  答言:不也。

  复问:如来中有色(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

  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

  舍利弗: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是说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所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答言: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面的一段对话,就是本经的核心思想。焰摩迦比丘持断灭论,舍利弗应机予以破斥。断灭论的对立面(另一个极端),就是“常见”,主张一切有情世界都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现象的变化,物质与生命的本质不会变化。像一些主张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观点,就是常见论之一。

  佛教既反对断灭论,也反对常见论。佛法所主张的是生灭相续,非断非常的中道之见。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

  1、色等五阴是无常、苦的,是变易之法——这个比较好理解,一般人皆能认识到这一层。

  2、既然是变易之法,那么就没有真实的“自我”的存在,即“无我”。“无我”的正确理解是:我非我,他物也不是我,我也不是他物,我也不是他与我的二者结合而成之我。推而广之,在五受阴之中,并没有实我的存在。

  3、色(五阴)非是如来,如来非是色(五阴);异于色(五阴)无如来,色(五阴)之中亦无如来;离开色(五阴)无如来。这比较难以理解,通俗地讲,我们看待任何问题时,不能以偏概全。例如,如果用色来概括如来,自然不准确;如果用非色来概括如来,当然也不准确;如果我们执著于色来谈如来,自然不对;但如果我们离开了色来谈如来,也并不正确。用《心经》中的一句话来阐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这句话比较难以理解。此句似乎可以理解为:只有如来可以如实地见法(即见到诸法实相),但对于诸法却没有任何地执著,不会对诸法产生固定不变的概念与描述。但在南传的经文中却翻译为“你在此生中不确知如来(指真我)为真实的、确实的”,似乎是指我们此生几乎没有希望达到如来的那种高妙境界。因此,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说诸如“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这样的话,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阿罗汉是怎么一回事儿。所谓未解脱人议论解脱人,岂不是画饼充饥么?

  5、“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这句话也比较难以理解。阿罗汉自然“漏尽”,漏尽者能观察到五受阴为无常、无我,为苦患;“苦者寂静、清凉、永没”,似乎是在说能深刻观察体悟到“苦”者,便不会沾染五受阴,不为五阴(内、外境)所转,于是可以常住于“寂静、清凉”、烦恼“永没”的定境之中。

  6、以上五点所述,其重点似乎落在了我们如何看待五受阴,以及通过五受阴而正确认识如来的话题。那么,这些重点与舍利弗所批评的断灭论,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作了浅显的思索。让我们再回到“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这一主题之上。焰摩迦比丘声称阿罗汉在色身命终之后,一切归于“无”,什么都不存在了。我们似乎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即从一开始,焰摩迦比丘的知见,也仅仅停留于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来认识阿罗汉(解脱者)。他认为即使是解脱者,也是由五受阴所组成;当人死后,五阴化解,然后归于消灭。既然五阴消灭,阿罗汉生前所修证的境界也自然归于消灭。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推演下去,就很可能会演变为“修行不修行,其实都是一回事儿”这种荒谬的结论,因为他认为人死如灯灭,任何人都是变成骨灰一堆,无有差别。也就是说,焰摩迦比丘主要侧重于从物质的层面来认识阿罗汉。舍利弗就是针对焰摩迦的这种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如来“住无所得”来加以驳斥。

  7、在经文的最后,舍利弗利用怨家恶人“诈来亲附,为作仆从”而伺机杀长者子的譬喻,来说明我们对于五受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绝不能麻痹大意。也即是说,如果天真地认为“人死后什么都不存在(无有果报)”来作为“作恶不修善”的借口,那就大大地错了。五受阴虽然是无常的,无我的,是苦的,但是并不等于说我们死后,五受阴就与我们无关了,从此就可以摆脱五受阴的纠缠了。因此,作为学佛人,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即恒常论与断灭论。正如舍利弗在经末所言:

  “愚痴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2月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