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六)~B 第116经~119经(我尽经)


   日期:2020/4/8 12: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一六经~一一九经(我尽经):

  116经与前面几经大体相当,只是在内容上稍有增益。有外道来问罗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罗陀回答道:“于色(受、想、行、识)见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当然,罗陀的这一回答,得到了佛陀的印可。

  在117经中,罗陀如此回答外道:“于色(受、想、行、识)有漏,障阂、热恼、忧悲,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第118经进一步回答道:“于色(受、想、行、识)贪、恚、痴,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第119经:“于色(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

  综合上述四经,可以看出,出家乃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而这个烦恼首先是自己个人的烦恼,其实才是帮助众生共同断除烦恼。这些烦恼包括:“见我、我所、我慢”;“障阂、热恼、忧悲”;“贪、恚、痴”;“欲、爱、喜”等等。

  第一二○经(魔经):

  本经主要是观察五阴为魔作。

  佛陀教导罗陀道:“诸所有色(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

  将五阴视为魔所变现,很多人都会不予理解。我想关键是要从什么角度、什么层境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五阴是好事,它们会给我制造各种物质财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感官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对于修行人来说,五阴为魔,主要是五阴充斥着诱惑,我们很容易着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有极强的迷惑与颠倒,以及会使我们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称之为魔。当然,对于圣者而言,五阴虽为魔所变幻,却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相反,我们完全可以不受到它们的影响。如此一来,魔即非魔,所谓“魔”者,纯粹是庸人自扰。因此佛陀一方面让我们深刻地体察出“五阴魔”的本质特征,另方面也指点我们如何“降魔”的甘露法门: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不见是我、是我所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这个甘露法门是什么?就是“无所取”、“无所著”。我们再仔细想一下,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禅偈,并不是说本来什么都没有(那样就会陷入虚无主义),而是说我们对于万事万物乃至万种念头,都“无所取”、“无所著”,这才是极端的高明家!而《金刚经》中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共心”,即我们即不落入“有”,也不落于“无”,而是要做到无所取(离有、无二边),无所著。当我们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世间哪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分?如果我们用《杂阿含经》的经句,反过来阐解“大乘经典”,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此中玄妙,真乃“不可说、不可说”……

  第一二一经(死灭经):

  本经谈到何谓“众生”。

  对于“众生”一词,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什么叫“众生”?怎样才被称作“众生”?我们很多法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喜欢套用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中的一句话,即谓“悟则成佛,迷则众生”。按照这句话去推衍,即“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没有因为没有开悟”。坦率地说,《六祖坛经》我读诵过很多遍,而且也很喜欢。但如果我们要把《坛经》抬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显得有些“过”了。我们知道,“悟”与“迷”,都有次第之分。凡是有“悟”,皆能称作佛么?凡是“迷”者,皆为众生么?这倒不一定。比如说,就算是八地菩萨,也有“迷”的时候,那么八地菩萨究竟是“众生”呢还是“佛”呢?因此说,“悟”了也未必就可以称作“佛”,“迷”了也未必就一概称作“众生”。

  让我们来看看佛陀对于“众生”的定义:

  “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

  佛陀对于“众生”的定义,切入了问题的要害与实质。什么叫众生?对于色(受、想、行、识)产生了“染著”,产生了“缠绵”(迷恋),这就是众生。与之相对应的,如果对于色等五阴不会产生“染著缠绵”,那就称作“多闻圣弟子”——注意,这里决不能随意称作“佛”。成就“佛”道,需要经历极其漫长且异常艰辛的路途才能完成,绝不是我们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悟则成佛”所能囊括。东方人喜欢贪图便宜,对于原始经典中亦步亦趋的修行方式,很不适应,甚至很是“感冒”,于是就找出一些“三根普被”的捷径来让大家“方便权巧”。结果“方便”的目标的确是彻底达到了,然而扎实的修行次第却弄丢了。最后呢,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成了“四不像”。

  佛陀为了说明众生的一些特性,作了一个譬喻:“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著,爱未尽、欲未心、念未尽、渴未心,心常爱乐、守护,言:我城郭,我舍宅。”如果众生“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那么就会“于色(受、想、行、识)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故我说作苦边”。

  如果我们读诵过大乘经典《妙法莲花经卷二·譬喻品》(即“火宅喻”),再读本经中的“聚落喻”,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者在义理阐述方面的内在统一性。火宅中长者的诸子们不知身处险境,却依然嬉乐自得,不知出离,后来长者作三车以诱其子出离火宅;而本经中众生“聚土作城郭宅舍”,却“心爱乐著”、“心常爱乐”,不肯舍弃。后来经过老师指点(喻声闻),才“以拨足蹴”,最终“令其消散”,获得苦尽甘来的安乐。我们细细一想,此二经讲的不就是一个意思么?因此《法华经》很是高明,其将三乘归整为一乘,即三乘为权,一乘为实。这个“实”,就是我们解脱的最终目标。但若要达到这个“实”的层面,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么便“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如果我们心不厌离五阴,既不“念”佛、法、僧三宝,更不“念”戒,那我们又指靠什么去“悟”呢?如果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不能好好地摄守自己,不能始终把握此一善“念”,整天尽动歪脑筋,尽整些坑人钻营的破事儿,那么对不起,你是“成佛无望,地狱有余”!(2月12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