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六)~C 第121(死灭经)


   日期:2020/4/8 12: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二一(死灭经):

  本经为佛陀为罗陀开示说五受阴为死灭之法。因内容与前经大体相同,不再重述。

  第一二二经(众生经):

  本经叙述若对于五阴染著缠绵的话,就名叫做众生。此观点已于前文叙述。

  第一二三经(有身经):

  经中内容:佛陀为罗陀比丘阐述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罗陀有一天向佛陀请教:“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门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里,罗陀提出的实质上是一个有关于出家是怀着什么态度,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用八正道来对应,其中里面包含着正见、正思惟以及正志和正定(正解脱),而核心便定位在“正见”和“正志”上面。我们知道,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以正定作为依止。若无正见,后面七正均无从立足。而正志(如法的志向)则是出家比丘(或泛指学佛者)应该需要明确自己的修行宗趣。罗陀在这里向佛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十分现实,即比丘(比丘尼)为什么要出家?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时至今日,很多人对这些问题都很迷失。有一次我请教一位出家多年的老法师:“我们为什么要礼佛拜佛?”对于这个问题,老法师显得有些突然,只好回答说:“拜佛是为了消除业障,求福求慧。”这种回答并没有错,但并没有把问题讲到要害上面。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礼佛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求平安求发财,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帮助我们消除业障,那么别人说我们“搞偶象崇拜”便是确凿无疑了。实际上礼佛最根本的宗旨就只有一个,那便是抑扼和打压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如果我们将各自的贡高我慢心彻底去除,其实见佛不拜也无关大碍,这便是大家常说的“佛在心中”。但是这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可以不去礼拜佛陀,然而谁能保证我们心中的那丝“我慢”,是否还有残余呢?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还有哪怕一丁点的贡高我慢之心,就必须要去礼佛拜佛。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佛消业障”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我慢之心除却,不就等于业障(恶业)的消泯吗?当然,至于拜佛能不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则谁心里也没谱儿。如果哪位宣称到大殿里拜佛可以“逢凶化吉”、“万事遂意”,虽不能说是在“忽悠”,起码也不能过于较真儿。在更多的时候,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说了算,“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对于罗陀的这个提问,还是很赞叹的:“善哉!罗陀!能于佛前问如是义。”实际上佛陀肯定了罗陀的观点,就是出家的志向一定要立足于“见法自知作证”这个层面上。如果师付们既不能“见法”,自然也就无法做到“自知作证”,那么出家也只是徒具虚名,做个“名字比丘”而已。时下不少法师很会讲,所谓“般若妙有”、“缘起性空”、“即身成佛”、“中观实相”……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名相术语层出不穷,演绎得很是高妙;有相当一部分师付很是活跃,善于逢迎交际,美其名曰“接待即修行”;还有少部分师付对于权谋手腕很是“老道”,一旦大权在握,帝王思想意识浓厚。而佛教传至中国后(隋唐以降),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清规”在前,“戒律”居后。如果我们认真细致地考察历代“清规”,可以深切地体察出“清规”之中闪烁着封建皇权幽灵的身影。由于中国丛林对于“清规”的过于强调,结果造成了寺院方丈(住持)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最终造成丛林民主气氛淡薄,管理高度集权化。而佛陀所创立的“僧羯磨”制度,如同花瓶一般,简直是个摆设,甚至形同虚设,充当掩人耳目的“魔术道具”而已。

  比丘从出家至“临命终时”,他们的修行要务究竟是什么?佛陀讲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要从最基本的“五受阴”入手,从最基本的“有身”我见入手,这样才比较靠谱儿,才不会迷惑于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

  佛告罗陀:“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1、有身:即五受阴(色、受、想、行、识),此处可以引申出“苦”的真谛;

  2、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对于通过对五受阴的分别、感知,产生了贪爱、欢喜等各种身心活动;这些身心活动的全部综合,便是“有身集”。

  3、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灭)。”即对于“我”所产生的各种身心活动(错误的三业造作)的息灭,称作有身灭。

  4、有身灭道迹:即八正道(正见至正定),即获得“有身灭”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从上面四个方面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四圣谛”在其中的贯穿始终:

  1、有身——苦谛——造成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客观存在(相对而言);

  2、有身集——集谛——造成我们生死痛苦的各种因素,是阶段分析;

  3、有身灭——灭谛——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理想状态);

  4、有身灭道迹——道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如果我们把上述四方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并且彻底地做到了,如此一来生死问题完全可以不足为虑。因此佛陀说,我们对于它们能够做到“若知”、“若修”、“若证”、“若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最终达到“究竟苦边”。

  对于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坚信不疑,因为佛陀无妄言,全为真实语。只要我们照着世尊教导的去证去修,岂有退转之理?

  注:

  (1)转结:即转去结缚,松开、断除束缚(烦恼)。

  (2)止慢无间等:意指“突破了深沉的我慢”,表示由凡入圣的修证果位。

  (2月1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