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七)~A 第139经(忧恼生起经)


   日期:2020/4/8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杂阿含》(卷七)  

  第一三九经(忧恼生起经):

  本经叙述忧悲恼苦之起因,乃在于有我见。圣弟子得正慧之故,能尽苦边。

  本经所述与136经大致相同,只是问题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佛陀开示比丘道: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何所著,何所见我(认为什么是“我”),若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到底缘于何种因素,而使那些未生起的恼苦生起,使已生起的恼苦一再地增广?

  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是:“色有故,色起,色系、著故,于色见我,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有”,是指色本来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我们缘于“色”,从而产生“色起”。我们一旦对色产生了好感、欢喜之心,于是就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思想。如果“我”字当头,“利”字当头,那么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忧、悲、恼苦”,这些东西在我们心海里开始时荡起层层涟渏。如果控制得不好,必然会掀起滔天巨浪。如此以往,我们的心情再也难以平静下来,最终会忧愁不绝,麻烦不断。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历史上的很多隐士,能够做到心态平和,意志恬淡,后世很是景仰。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桃花源中,所谓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未必就会闹腾得多么厉害;然而当我们处于复杂的多变的社会大染缸中,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在佛陀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都会比较复杂;而纵观眼下社会,各种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让人摸不着南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是“社会”的人,是“环境”的人;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单个体,而是各种关系的复体体,甚至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一份恬淡的、淳朴的初始心态,那是极其不容易的。

  佛教的任务正是源于此种要求。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佛教都产生了严重的岐义理解,认为佛教是一种不太积极的、带有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的、甚至是掺杂幻想的迷信教派。这些都是对佛教的极端偏见与无知。如果我们认真地研习一下佛陀在原始经典中的最初教导,便可以发觉这样一种现象:佛陀不太主张离开现实世界去成就自己的道业,甚或主张三世诸佛教是在人间成佛,而绝不在天上或其他地方成佛。现实世界的本质虽然是苦的、并不是令人乐观的,然而正是人世间——各种糟糕的各种环境的揉合体,却是磨炼我们心志的绝佳场所。地狱道(饿鬼道)太苦楚,畜生道太弱智,修罗道太嗔恨,天上又过于幸福,因此只有人间才是既有乐也有苦、“乐少苦多”的理想修行地。在人间里,六道情状悉可洞见:水深火热、衣食无着的穷人,挥霍无度、投机钻营的富人,巧取豪夺、工于心计的官人……六道中的饿鬼相、畜生相、地狱相、修罗相等等,在人间皆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那么在人世间中,我们如何修成一个“完成人格”的超然于六道的贤圣者呢?其实入门并不难,还是要从五阴入手,从对所谓“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观照入手。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再回到远古的“青灯黄卷”、山林僻静之处去修行,显然不可能,也完全不现实。既然身体上做不到,心里上做到则是完全可能的。色身是可以束缚的,而我们的“心”则是独立的、超然的、自由的,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回到汉唐时代、孔子时代、释迦时代,甚至更古的类人猿时代。“自性清净”的本意,就是让我们的心境返朴归真,回归到我们的“本来面目”上去。这个“本来面目”,也就是等于大乘《法华经》中所主张的“法华面目”。什么叫“法华面目”?亦即人人皆成佛道、我们各自拥有、不需籍助外来力量、每个人都能自证获取的那副面目。

  如果我们在对待五阴的问题上态度端正了,思想纯洁并付诸实际行动了,那么将会“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超三恶道”。最后,“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决定向于三菩提(正觉、解脱),七有天人往生(须陀洹果),作苦后边”。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做到不会沦堕三恶道,而且趣向佛道,也是早晚的事情。

  第一四○经,重点为净信四谛之理;第一四一经,重点为净信四谛、三宝之理;一四二经至一四七经,虽侧重点稍有不同,然义理大致相当,此处述略。(2月19日)

  注:

  正使放逸——“正使”即“假使,假如”;“正使放逸”从字面上看,其意是“即使再怎么放纵自己,但圣弟子也不会放逸自己的”。它的意思与“随心所欲,不逾矩”有些相近,可以理解为“即使圣弟子的修行进程再怎么缓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