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八)~D 200经(罗睺罗经)


   日期:2020/4/8 16: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经(罗睺罗经):

  第200经名称也叫做“罗睺罗经”,虽然名称相同,但是与上述二经有较大的不同。本经主要叙述罗睺罗欲求得阿罗汉果之法,于是向佛请教。然佛陀知其根机未熟,故先后示以五阴、六入处、尼陀那(因缘)法,使其静处思惟。待时机成熟时,便授其无常等法,使其成就罗汉道果。

  我们在读诵《妙法莲华经》第二方便品之时,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佛陀在准备开演法华经之前,曾经“默然”,后来据说有五千增上慢者自动退席,可是佛陀并没有加以制止,据说这些人根性不具备听闻无上大法的因缘条件。若勉强听闻,必生骄慢毁谤之心。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佛陀对于说法时机的把握,不仅很在意,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部经典(200经)也是这样。佛陀之子罗睺罗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请求佛陀予以开示:

  “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罗睺罗的这段表白,实际上就是在向佛陀“求法”。他的意思是说,佛陀啊,您看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就圣果。您还是为我说法吧,我听了以后,一定会按照您的教导去修去证,肯定会速证圣位的。所谓“自知作证”,就是成就阿罗汉果位。

  佛陀的伟大之处,就是不徇私情。他并不因为罗睺罗是自己的俗世亲子,就有意加以偏袒,有事没事时给他单独“开小灶”。他对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从不搞特殊。他为弟子说什么法,该选择在何时说法,都要事先观察一下弟子的根性(即所谓的“心解脱慧”)有没有成熟。

  于是,佛陀按照惯例,对罗睺罗的“心解脱慧”进行一番观察,结果发现他并没有成熟,还不能接受高深的佛法——增上法。佛陀很有智慧,他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罗睺罗,而是善巧方便地对罗睺罗说:“汝以授人五受阴未?”——你有没有向大众宣讲“五受阴”之法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五受阴”在佛法修习次第中,始终是处于基础的、关键的地位。因为五受阴之法的重点,是教人知道众生在于五阴之中执取为我、我所的过患,从而树立五阴非我的观念。脱离五受阴,我们就没有能力再向更高层次的佛法迈进。

  罗睺罗回答说:“没有啊,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人。”

  罗睺罗听后,便“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完了以后,再还诣佛所,仰白佛陀说:“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

  佛陀再次观察了罗睺罗的心智,发现他的“心解脱智”仍未成熟。于是就问道:

  “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睺罗回答:“未也,世尊。”……

  再后来,佛陀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依然未成熟,于是又问道:

  “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因缘法)未?”

  罗睺罗回答:“未也,世尊。”

  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便会发出疑问:佛陀教罗睺罗为他人先演说五受阴法,次演说六入处法,最后让他为别人演说尼陀那法,佛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或者说,佛陀此举的真实用意何在呢?

  要获悉这个答案,其实并不怎么困难。假如我们当过老师带过学生,对此便有着切身的体会。如果学生能接受五分知识,老师必须具备十分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要达到个个优秀,那么这位老师一定是位了不起的特级教师。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上台演戏,都深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所在。我们如果要将一种真理,精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且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明白,易于接受,我们自己却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能行呢?根本行不通!自己都没有整明白的事儿,要想让听众能听得明白,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而佛法相对于世俗的教书育人来说,就更深了一层。佛法不仅靠思想上的理解,更要靠身体力行而实证实修,这样才能获得真切的经验体会。比如说我们常说五阴为苦空,为无我,为无常。光用嘴巴讲讲,对于三岁孩童来说,都并不费太多的力气。而要知道五阴非我的来龙去脉以及其究竟实相的甚深观照,没有“静处专精思惟”的功底,是绝对达不到的。因此当罗睺罗将因缘法向众人宣说完毕,再一次请佛说法之时,佛陀还是观察到罗睺罗的根机未熟。怎么办呢?佛陀乃对罗睺罗说:

  “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就是说,我们光会演说还不行,还要认真地去“专精思惟,观察其义”。想想我们当前的各位讲经法师,你们在四处弘法之时,有没有静下心来,像佛陀所教敕的那样,“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呢?恐怕大部分法师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包括我在内。

  罗睺罗听到佛陀的这番教导后,并不沮丧,而是老老实实地对自己向别人宣说的诸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使他倏地明白了——

  “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我们中国的禅宗常讲“开悟”。什么叫“悟”,了解了佛法的真正旨趣,这就叫作“言下大悟”,或“豁然顿悟”。罗睺罗从前面的渐修,到最后一下子闹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原来所谓的五阴法、六入处法,还有因缘缘起法,都是让我们“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的呀!佛陀决不会为说法而说法,他所说的每一种法,无论长短大小,无论言语多寡,都是应机而设,不会形同虚设——这就是“悟”。

  那么“悟”了以后,是不是说就等同于成就圣果了呢?非也!因此《六祖坛经》中的“迷时众生,悟时即佛”中的“佛”,是广义之“佛”,并非佛果。

  佛陀听了罗睺罗的这番话后,再次观察罗睺罗,发现他“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于是对罗睺罗宣说“一切无常”之法。法还是那些法,可是认识却大不相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修禅境界。苏轼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所说与经中真义,亦殊途同归。(3月3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