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九)~C 第233经(世间经) |
||
日期:2020/4/8 2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第233经(世间经): 本经所讲的是四个有关“世间”的概念,即世间、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集。 1、世间:“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入处。” 2、世间集:“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 3、世间灭:“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4、世间灭道迹:“云何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此处的“世间”,是针对于我们自身因素而言,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那个“世间”。这里的世间,指我们的内六入处,即六根。六根为何又名六内入处?原因是外界的“世间”(即色、声等六尘境,即六外入处)最终要进入到我们的六根之中,通过我们的六根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因此称之为“内入处”。 所谓世间集的“集”,即聚集之义。通俗地讲,它好像是一瓶装满各种滋味的佐料,其中有酸、甜、苦、辣,以及悲喜愁乐。从现实层面上讲,一个处于襁褓中的初生婴儿,并不知道世间的悲欢离合是种什么滋味。此时,他受到本能或天性的驱使,只知道困了要睡,饿了便哭闹。当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初生儿一般白天不哭不闹,睡得很美很甜;可是一到夜晚,便整夜闹个不停,弄得全家上下疲惫不堪。事实上这也是本能的驱使所致,即初生儿出于一种本能而获取的安全感。在白天时一切处于可视状态,而随着夜幕降临,对于婴儿而言,则意味着恐惧的增加。即使是我们到了成年,对于黑暗的恐惧感,仍是婴儿本能恐惧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中所谓的“世间集”,是与生俱来的——不仅人生下来便已聚集了一大堆“麻烦”,伴随着阅历的增加,新的“麻烦”却又有增而无减。这些“集”是从何而来?即佛陀所诠释的那样,即“谓当来有爱、喜、贪俱”,然后造成“彼彼集著”,于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人类,便产生所谓的“人心叵测”,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习气,便产生了千奇百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人间百态。 所谓“世间灭”,即将所谓的“爱、喜、贪”悉数断灭,舍吐,止没干净。这是从修行的层面对于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能做到吗?可以做到,但是很难。比如说成就佛道,大家都往这个方向奋斗。但是我们回头看看,佛教自创立2500余年迄今,有几个人成佛了?所谓“立地成佛”,或许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权巧方式而已。就算你“放下屠刀”,我想你也未必成得了佛道——当然,这里的“屠刀”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十恶行,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粗细烦恼。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立地”便可以“成佛”,不能较真儿。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当官当然是越大越好(或者是越实惠越好),钱财是越多越好,身体是越健康越好,烦恼事是越少越好……这也难怪,平凡人总是动平常念,想关己事,与自身功利无关涉之事,谁顾得了那么多呢?说到这里倒想起一事:有一位老太太来普济寺做延生梁皇佛事。按惯例佛事的最后一天晚上,要放一堂瑜伽焰口来做些功德。老太太听说要施放焰口,心里不太乐意。为何呢?按照她的理解,焰口是给亡灵放的,而蒙山才是给活人做的。如果要放焰口,岂不是早点送她上西天?虽然最后老太太不再坚持放蒙山,但心里却是一百个不乐意。从佛法的高度上说,焰口与蒙山有差别吗?毫无差别。可是现实世界中,我们把本来并不复杂的事儿,非要整出个三、六、九等来,怨谁呢? 所谓“世间灭道迹”,即我们修行的途径与方法。修行需要一个途径和方法,盲修瞎炼行不通。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有人会说是六度万行,有人说是五戒十善,也有人说是清规戒律。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是听听佛陀他老人家怎么说。他说,所谓的修行道迹,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我们大家都持正见么?我看未必。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秉持的,却是邪知邪见!无论是佛弟子中的出家比丘还是居家信士,大多时候都是在持邪见。可能别人认为我在危言耸听。如果我们结合现实情况,看看寺院里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凡此一切,不都是邪见惹的祸么?如果四众弟子们都秉持正见,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多是非积怨,而教内教外,全是一派和合共住的和谐世界。大家为什么向往极乐世界?因为那里的居民,都有正见而无邪见。因此,修行八正道的首要一条,便是正见。若缺少正见,修习其他七正道,皆是奢谈。(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