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九)~J 第246经(七年经)


   日期:2020/4/8 23: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246经(七年经):

  本经所述的是佛陀与魔王波旬的一番对白。魔王欲乱佛心,结果反被佛陀说服。

  本经有着简单的故事情节,饶有趣味,让我们跟着经中所述,予以渐次领略。

  在某一时期内,佛陀居止于王舍城外的灵鹫山。对于灵鹫山,相信佛弟子们都很熟悉,因为许多著名的大乘经典,都是在此宣演而成。为何称之为“灵鹫”?一者山形似鹫头,二者山中居有多鹫,故名。山中为何居有多鹫?鹫乃嗜食腐肉,而印度自古以来,似有抛尸焚烧的风俗,尤其是下层民众,居无定所,种姓下贱,死后往往抛尸山中郊外,故而为鹫鸟提供生计来源。

  在某一天的一大早,佛陀著衣持钵,进入到王舍城中去乞食。按照当今的说法,灵鹫山距王舍城大约为5~8公里左右,徒步往返需近四小时,因此十分辛苦。

  当佛陀走至半道,遇着了一位穿着很古怪的车夫(“御车象类”,以赶车为业)。只见这位老人家是“著弊衣,蓬头乱发,手脚剥裂,手持牛杖”。这位车夫见到佛陀后,就劈头问道:“瞿昙!见我牛不?”

  看样子,这位车夫把自己驾车之牛弄丢了,因此他才四处找寻,期待佛陀能够沿途看见。

  然而佛陀却具备五眼六通,他见到此老汉,便厉声喝道:“恶魔!何处有牛?何用牛为?”意思是说,瞧这荒郊野外,哪里有什么牛的踪影?再说你身为恶魔,要牛又派什么用场?——你这个恶魔,不要再装模作样了!

  魔王波旬见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被佛陀识破,因此也就不再隐饰了。他对佛陀说:“瞿昙!眼触入处,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触处,是我所乘。”

  从魔王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魔王其实很不简单。在很多时候,出家师付们很是自大,以为自己剃了头,穿了坏色衣,受了比丘戒,就开始与众不同,甚至高人一等了。而我们在谈论起魔王的时候,总是会认为降魔之事并非难事,几近探囊取物般容易。如果我们真的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对原始佛法稍有涉猎者均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释迦佛一生住世八十载,自从他决意出家并开始步上漫漫修行之路后,魔王如同影子一般,始终伴随于佛陀左右。若一有机会,便开始侵扰佛心。佛陀乃为大彻大悟之人,他贵为三界导师,世之大雄,虽能降魔,却无法“灭魔”。即便是佛陀的晚年,仍然时常受到魔王的扰乱。佛陀尚且如此,反观我们这些尚处有学阶段的凡夫俗子,对于魔王来说,又何足挂齿?因此,时刻保持一颗谦卑之心、是每一位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们有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魔王波旬懂不懂佛法?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魔王不仅懂佛法,而且精通佛法。魔王对于佛法的了解与领会,远在一般出家比丘之上。魔王不仅精通佛法,他还会为弟子们宣讲佛法,有时还真有几分道理,甚至让我们对魔王树立起信仰。我们知道,魔王虽懂佛法,但他压根儿就不信佛法,更不会按照佛法教导的那样去如实而修而行;魔王虽宣讲佛法,但是看似佛法,实则为魔法——魔王正是通过自己的那套似是而非的“佛法”,不知道迷惑了多少善男信女,让他们最终归属于魔子魔孙之列。当今世界有没有魔王?当然有魔王,那些歪理邪说便是魔说;有时,魔王的子孙还会混迹于出家比丘队伍中。他们装得比谁都像,可是暗地里什么坏事都干,阴谋诡计,两面三刀,装神弄鬼,表里不一。可是您还别说,当今世界就是这号人最吃香。为啥?说不清楚。

  这位魔王所回答的,便是运用了佛法中的六入处的说法。但是,魔王与佛陀的主张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所谓“眼触入处,是我所乘”,即六入处乃为真实存在,它们像牛一样,成为车夫所驾御享用的对象。

  接着魔王又问道:“瞿昙!欲何所之?”——你要到哪去去呢?

  佛陀回答道:“汝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彼无眼触入处,无耳、鼻、舌、身、意入处,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就是破除六入处的说法,即眼色、耳声、鼻香等六根六境实际是虚幻不实的。表相的东西一旦消失(即万事万物的坏空),魔王便无可缘取,也就“无牛可御”。魔王无可驾御之牛,佛陀却可以自如驾御。这个牛便从恒常有形之牛,转化为无常无形之牛。在这里,佛陀所述的涉及到精神境界方面的领域。

  魔王回答说:“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一切悉属我,瞿昙何所之?”——一切恒常而有我的东西,都是属于魔王所有。此时瞿昙你将何去何从?

  佛陀以偈答:“若言有我者,彼说我则非;是故知波旬,即自堕负处。”——这里涉及到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即“有我”与“无我”。根据我的理解,假设“有我”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口中所说的“有我”二字,其本体则是无“有我”,因为真实的“有我”,并是嘴上称说的那个“有我”,那“彼说我则非”。也就是说,无论是“有我”还是“无我”,都是不可称说,不可付诸于名相的。此二句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比如说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万物,那么上帝是被何人创造的呢?是别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上帝?这句话也同样很“思辨”。我们不要以为“上帝创造万物”是荒诞不经之语,实际上这句话同样具有深刻的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帝”与“有我”、“无我”一样,既不可言话,不可表述,而且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比说怎么才能称作“有我”,怎样才能称作“无我”?这个“我”的有与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区别?是表相吗?是语言吗?是思想观念吗?可以说,只要我们落入任何一种表现方式,或者说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试图说明它们,都是错误的,都会落入俗知邪见。亦即说,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领会“若言有我者,彼说我则非”二句偈语。

  魔王波旬看来无话可说,只好转移话题:“若说言知道,安隐向涅槃。汝自独游往,何烦教他为?”——这个观点是魔王一直主张的,是他一直以来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魔王极度恐慌恼怒的话题。魔王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佛陀您境界很高,思想很伟大;但是您自己证得涅槃获得安隐不就可以了嘛,何必费尽心机度化大众都去证涅槃呢?

  佛陀回答说:“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为彼平等说,真实永无余。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

  佛陀回答得也很直截:他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度化众生呢?原因就是要让大家都不要去做魔子魔孙,远离恶魔。既然发心远离恶魔,就必须要获取正确的方法与途径。佛陀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这些身处险境的苦恼众生们引导离魔路径。因此,佛陀不分种姓、不分男女、不问贫贱,苦口婆心地且毫无保留地为他们宣说佛法,以期他们离苦得乐,抵达彼岸,从此彻底摆脱魔王的系缚与纠缠。

  经中记述魔王闻佛陀如此说,“内心怀愁毒”,最好只好“即彼没不现”。魔王是不是真的从此消失不见了?远不是那回事儿。如前所述,当时机成熟之时,他自然又会不速而至。因为在魔王看来,魔子魔孙越多,他的队伍就越来越庞大,而魔王也越有成就感。

  有时我在想:在一个物欲极度膨胀、寡廉鲜耻的界域里,不正是一个群魔乱舞的现实再现么?其实,魔王时刻伴随着我们左右。

  有时,我们贵为“佛子”;而有时,我们却沦为“魔孙”。(4月7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