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一)~F 第281(萦发目犍连经):本经叙述外道游行者萦发目犍连,向佛请教解脱之道。


   日期:2020/4/9 13: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281(萦发目犍连经):

  本经叙述外道游行者萦发目犍连,向佛请教解脱之道。

  我们知道,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住世期间),虽然婆罗门教的信徒们对佛教的产生,似乎抱有一种敌视的(或不太友好)的态度,但是婆罗门沙门所主张的那一套种姓学说,受到了众多教派的诘难。比如说耆那教与佛教在某些观点上较为接近,而且二者关系似乎始终都较为友善——这并非说二者毫无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对佛教并不太了解的,但是并非抱有敌意的教派教徒,有时候对佛陀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佛教观点与佛教义理),开始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比如说这位萦发目犍连,就慕名前来拜会佛陀,请求佛教为他解答疑惑。这位萦发目犍连(和摩诃目犍连并非一人)的装束十分怪异,他将自己的头发束扎成一个大发髻,在头上高高翘起。这种打扮是从属于哪个教派?本经中并非交待得很清楚。

  佛陀见来了一位外道,便关切地询问:“汝从何来?”

  萦发目犍连回答说:“我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行脚僧)出家,集会未曾讲堂听法,从彼林来。”在那个树林中,可谓外道云集,高谈阔论,气氛异常活跃。

  佛对萦发目犍连说:“汝为何等福力故,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所听其说法?”意思是说,你是出于何种动因,前去听他们在一起海阔天空地侃大山?

  萦发目犍连回答说:“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从这句话之中,这些外道们(含自以为正统的婆罗门)的意见并不统一,他们经常为某一观点而争吵不休,弄得彼此都面红耳赤,闹到最后不欢而散,就差没有动拳脚的份儿。

  佛陀回答说:“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竞胜议论,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这里的“竞胜”,是指为达到辩论获胜的目标,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争吵、谩骂、诽谤乃至人身攻击)。佛陀的观点是,对于那些彼此相左且互不相让的争吵,还是眼不见、耳不闻为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听闻这些争吵,可谓无半点收获,于己毫无利益。

  佛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从现存的任何一部佛典来看,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我们所见所闻,听众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信服与赞叹。我们至今从未听说过在佛陀讲法的现场,有人会公然站起来向佛陀发出诘难的记载。对于不理解的东西,我们可以保留意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与切磋,可以随时向佛陀以及诸大弟子们再度请教,但是绝不能挑起争吵。在佛教的戒律中有所谓“七灭诤”法,便是明令禁止僧尼之间进行任何形式的争吵(无论是有理由或无理由)。

  萦发目犍连闻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向佛陀请教道:“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法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不增不减,诚说、法说、法次法说,无有余人能来比校、难诘、诃责?”从这句问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陀所说的“法”,皆是诚实之说,皆是符合规制之说,皆是指引人们逐渐走向解脱之说。佛陀所说之法,凡听闻者皆能获得益良多,皆能从中得到人生意义的启迪与悟解。大家赞叹都甚觉不够,又怎么可能会去无端地“比校”(挑理)、“难诘”与“诃责”呢?

  针对这个问题,佛陀回答说:“明、解脱、果报、福利,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校、难诘、嫌责。”佛陀所说义理,都是导引我们远离无明而走向“明”,远离生死而迈向解脱,他可以使我们广获善果而远离是非恶业。如果我们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那样,为人广说诚实语、智慧语、解脱语,那么谁会前来挑刺捣乱呢?

  萦发目犍连听后深表赞同,他对佛陀所说的教法很感兴趣。当然,佛陀也是有问必答,而且回答得十分圆满,逐渐使萦发目犍连生起对佛法的信仰。

  佛陀回答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作为佛弟子,要努力修习“七觉分”。

  第二,在修习“七觉分”的同时,要努力修习“四念处”。

  第三,在修行四念处的基础上,继续修行“三妙行”(身、口、意三善业);

  第四,不仅如此,还要修习“六触入处律仪”。所谓“六触入处律仪”,是指处理好六根、六根、六识三者的关系。

  当然,无论是修习七觉分、四念处,还是修习三妙行、六触入处律仪,都不能孤立地将它们各自分割开来。佛陀的观点是,佛法浩如烟海,博大精妙,但是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取此而舍彼,自然无法取得圆满。当然,修行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我们可以择其一点,从而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修习七觉分,就必然涉及到四念处;修习四念处,自然而离不开三妙行;而若要使身口意三业达到一个“妙”字,又如何离开最基本的六根六尘呢?因此佛陀说“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实在是真实不虚!

  最后总结一下:

  1、修习七觉分,能令明、解脱、福利满足;

  2、修行四念处,能令七觉分满足;

  3、修行三妙行,能令四念处满足;

  4、修行六触入处律仪,能令三妙行满足。

  至于上述四者的相互关系,在本经中阐述得相当精妙,请智者自行读诵。(6月1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