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三)~C 第308经(不染著经):本经叙述若染著于色(法)等,当色诸法变易之时,便会生大苦患;相反,便可获得安隐涅槃。


   日期:2020/4/9 1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308经(不染著经):

  本经叙述若染著于色(法)等,当色诸法变易之时,便会生大苦患;相反,便可获得安隐涅槃。

  佛陀对弟子们说:“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这里所讲的前提,便是“染著”二字。从汉语的字面上去认识,“染”与“著”实际上是两个概念,“染”为因,“著”为果;“染”先而“著”后;“染”为熏习,为初始阶段,“著”为恶习,为牢不可破。众生染著的对象,自然是色等六尘境。从一般顺序上而言,六根对于六境的贪著,产生喜好之心,继而便为染著乐住。染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一系列的“识”相伴随,因此染著十分顽固,很不容易破解。

  有染著爱乐,就必然有痛苦的产生。佛教中的“苦”,种类繁多,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与世俗意义中的“痛苦”,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苦,集中归纳为“三受”(苦、乐、舍)。此三受之集合体,便会塞碍我们趋向涅槃之道。相反,若对六境不产生染著乐住,便会获得无上的大安隐。

  对于经末之偈颂,略加阐释:

  1、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著。

  略解: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境,我们六根往往缘攀于六境,对其产生喜乐之心,爱染之心,因此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2、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世间之所乐,观察悉为怨。

  略解:圣贤眼中“乐”,与凡夫眼中的“乐”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说臣民饮用了有毒之水,出现了颠狂症状,以蓬头垢面、祼形为美;圣贤有时随顺众生,乃现众生之相,而悉以教化。待众生去毒,方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在圣贤眼中,世间之乐皆为魔怨,而真正大乐,莫过于抵达彼岸,落个身心洒脱。

  3、甚深难解法,世间痴惑生,大暗所昏没,盲冥无所见。

  略释:此描绘浮生万状。佛法其实并不难解,然众生耽于迷乐,不愿出离而已。《法华经》中所谓火宅之喻,即为此意。

  4、唯有智慧者,发朦开大明,如是甚深句,非圣孰能知?不还受身者,深达谛明了。

  略解:所谓凡圣差别,全系一念之间。从“解”而言,凡圣无二;然从“行”而言,却相差千里万里。凡众能解却未必能行,而圣者却能解能行,且行之道果,其志弥坚。今人若希冀从此“不还受身”(无来生),必要达到“谛明了”,方可了得。(7月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