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三)~F 第312经(摩罗迦舅经)有一位比丘,名叫“摩罗迦舅”,请佛陀为他说法


   日期:2020/4/9 1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312经(摩罗迦舅经):

  有一位比丘,名叫“摩罗迦舅”,请佛陀为他说法:“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

  而佛陀似乎没接摩罗比丘的话茬,而是说:“诸年少聪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无懈怠,而况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闻我略说教诫!”

  从字面上看,佛陀似乎并没理会摩罗比丘,说你年岁太大了,而佛陀所说的法,是比较适合年青人学习的,因为年青人“聪明利根”,很容易取得成就。你摩罗迦舅都这么一把年纪了,也想闻佛说法?但我们反过来看,佛陀其实是有意考验一下摩罗迦舅,看看他对修行的决心与毅力究竟如何。

  摩罗迦舅闻后,很是诚恳地向佛祈求:“世尊!我虽年耆根熟,而尚欲得闻世尊略说教诫,唯愿世尊为我略说教诫。”摩罗迦舅比丘如是三请。佛陀见其具足诚意,方才为其说法。于是佛陀问道:“若眼未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佛陀见摩罗迦舅如是回答,便赞叹道:“善哉善哉!摩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而且佛陀还说了一偈,即“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

  佛陀的这句赞颂,其义是非常深刻的。首先,“见以见为量”这个“量”,应如何理解?从狭义上讲,它是认识事物的标准和根据;从广义上讲,是指认识作用的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去量知对象,自然全产生不同的量果。佛教界将“量”主要分为四种:

  1、现量,这种“量”仅以知觉来进行认识作用,比如说当我们见到美味佳肴,自然产生食欲,“望梅止渴”便是典型的例证。

  2、比量,这是一种以已知的事实为基础,进而推理出其他事实。比如说我们看到远处的火光,进而根据火光的强度与浓烟,进而推理出某个方位发生了火灾;见窗外草木此起彼伏,我们即可判断刮了大风;从世间的无常进而推演出世间的痛苦,等等。

  3、圣教量,这种“量”是从信仰的角度出发,即笃信圣者的说教,并依其说教来量知种种真知灼见。

  4、非量,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错觉而引起的错误的判断现象。比如说我们见到沙漠上由于阳光作用而呈现出的火焰,由于雨雾现象而发生的海市蜃楼,由于阳光反射而引起的彩虹,如果我们认为它们为实有,则是错误的知见。

  佛陀在本经中的这几句经文,我个人认为是属于第一种“量”,即“现量”。根据上下经文的意思,佛陀问摩罗迦舅“若眼未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意思是说当你的眼根与色境未接触时,你还会生起欲念之心吗?换句话说,我们的眼根失去了所缘的对象(色境),我们就无法生起某种概念或判断(即“见”)。如此一来,“见一见为量”一句可理解为“我们的‘见’是以所见到的为标准,为生起分别心的参照”。如果不“见”,则自然无量生起某种贪欲。比如说,当我们眼前并不存在什么美味佳肴,而是呈现出一顿骨头,我们还会生起食欲不?自然不会。如果在进一步说,当我们眼前即使出现了美味佳肴,我们仍然不会产生食欲,把所见的仅仅视为某种“见”,这个就需要了不起的修炼功夫。

  或许我们会说,单单眼不见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说从小在寺院里长大的孩子,等他长到成年时,即使他从来没有见过女孩子,但是还是对异性产生好感。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根据佛教的观点,这就涉及到“宿业”的范畴,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根据本经的提示,眼与色、耳与声,乃至意与法,均可用现量来进行观察与分析。

  至于佛陀所宣说之偈,即“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倚存关系,即彼非此,彼亦非此;是时,这个“我”,也并非彼与此的结合体。这是一种观察知见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

  摩罗迦舅闻后,连声说“已知,已知”。佛陀听后说你都知道些什么,说出来看看吧。于是摩罗迦舅诵出一偈,如以四句为一颂,此偈则为十三颂。我个人以为,其核心为三颂:

  一、若见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

  二、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

  三、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

  颂一从眼色上去理解,偏重于物质现象世界;颂二从精神意识方面去分析,指虽眼不见色,却心系著于诸法,因而仍旧会产生“种种爱”,而且这种念想引起的后果还更为严重;颂三是从修持的方法而言,重点着眼于“心”。若我们的“心”不为各种客尘所染,自然就不会被尘垢所蒙蔽。这里所讲的是修行上渐进的法门,即“渐修渐悟”,与一步到位的“本来清净”并不相同——这里也不存在什么修行次第高下的问题,而是针对不同的闻法对象而言,即对机权说。如果我们一定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便显愚钝了。

  顺便说一下,以前的文章中,我对于诸经中的“偈颂”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失误,以后在这方面努力更正。(7月8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