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G 第379经(转法轮经)


   日期:2020/4/10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379经(转*轮经):

  有关佛陀初成道不久后,在鹿野苑中为五比丘初次说法的典故,绝大部分人都此都很熟悉,即所谓三转十二行*轮,其主要内容是: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此为四谛真实之相。

  劝修转: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轮。

  根据吕澄观点,佛陀初转*轮并不是讲四谛,而是讲中道,其原话为:“释迦初转*轮,相传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个弟子讲的。从现有的经律中研究,释迦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首先讲了一番中道。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原来随侍他的这五个人,看他抛弃了苦行感到失望才离去的。释迦最初对他们宣扬理论,应该是先批评了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来证明苦行不是正道,只有中道才合理。因而讲了‘八正道’,把五人说服了,然后才宣讲四谛。”(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十九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我个人赞同这种观点。

  在本经中,佛陀主要对五比丘说:

  1、此苦圣谛,当正思惟;

  2、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当正思惟。

  3、苦圣谛智当复知,当正思惟。

  4、苦集圣谛已知当断,当正思惟。

  5、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当正思惟。

  6、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当正思惟。

  7、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当正思惟。

  8、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当正思惟。

  9、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当正思惟。

  10、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当正思惟。

  以上十类,便含摄了三转十二行*轮。至于经中的其他修饰成分,在此不作多述。

  第380经、381经(四谛经):本经主要讲四谛,是对379经的简述,“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并称“若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解脱)者,当修无间等,起增上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应当觉。”

  第382经(当知经)、383经(已知经):382经叙述比丘当对四圣谛要当知、当解、当断、当证、当修。简言之,即“知、解、行、证”四个步骤。383经叙述若对四圣谛已知、已断、已修、已证,便能做到究竟苦边。

  384经:叙述若对于四圣谛能做到已知、已断、已修,便可证阿罗汉,诸漏也将尽净。

  385经:叙述苦对四圣谛已知、已断、已证、已修,就能究竟苦边。

  386、387经:叙述若对四圣谛已知、已解、已断、已证、已修,“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治城堑,度诸险难,解脱结缚,名为贤圣,建立圣幢”;“云何无有关键?谓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见、疑)已断已知,是名离关键。云何平治城堑?无明谓之深堑,彼得断知,是名平治城堑。云何度诸险难?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是名度诸险难。云何解脱结缚?谓爱已断、已知。云何建立圣幢?谓我慢已断、已知,是名建立圣幢。”从经文中可以得知,“我慢”其实是极难断除的一种根本大烦恼,若断除我慢,即可名为圣人,建立圣幢。

  388经(五支六分经):本经叙述若比丘得四谛功德,名曰“上士”。“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是名比丘断五支,成六分,守护于一,依猗于四,舍除诸谛,离四衢,证诸觉想,自身作证,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清白,名为上士。”相关名相说明如下:

  1、断五支:是指断五顺下分结,即断贪、瞋、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2、成六分:成就六件事,“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知”。即六根触六境起识时,能守护而不起烦恼与忧怖。

  3、守护于一:是指意念守护六根门头,不使其随境而转。

  4、依猗于四:主要有:(1)远离,指远离恶象、恶犬,无受其扰;(2)习近,亲近于如法衣食;(3)除遗,指除弃散乱、疲劳等毛病习气;(4)忍受,指能忍受住寒热、蚊虻等侵扰。

  5、舍除诸谛,不起种种见,以此谛为实,存真舍妄。

  6、离四衢:四衢即十字路口,喻道路四通八达,此处指远离世间境界的种种欲求念想。

  7、证诸觉想:证悟其它寻思觉想为非,即“无污浊之想”,《长部·三三经》作“思无浊”,即“欲的意向已舍断,恶意的意向已舍断,加害的意向已舍断。”

  8、自身所作:指离开一切杂念。

  9、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离爱为心善解脱,离无明为慧善解脱,二者有时通用。

  10、上士:《瑜珈师地论》:“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通俗地讲,就是思想道德已极高完美的大修行者。(8月13日)

  第389经(良医经):

  在本经中,佛以四谛为医治苦恼,故而佛陀又被称为大医王。佛陀对弟子们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就是说,有资格被称为“大医王”的,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四法成就):

  第一,善知病,就好像中医里的“望闻问切”,一下子就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第二,善知病源,就是知道得病的源头在哪,从疾病的源头抓起,就可以对症下药;

  第三,善知病对治,就是下药以及剂量都十分精准,不会头痛医脚;

  第四,更不动发,即一治永治,永不再发,“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

  什么人堪称“大医王”呢?若从纯粹的医术上讲,在佛陀时代,一代名医耆婆恐怕都没资格号称“医王”;若从医治思想疾病(烦恼)方面讲,只有佛陀堪称“大医王”。因为佛“成就四德”,他可以“疗众生病”,具体表现在:

  1、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

  2、如来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

  3、如来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

  4、如来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佛陀说,纵然世间再优秀的良医,也难以根治众生的老、病、死与忧悲恼苦,佛陀去能如实知如实对治,并能做到一治永治,故而佛陀便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王”。

  第390~391经(沙门婆罗门经):

  本经叙述沙门婆罗门若不知四谛,即不能称作沙门婆罗门。相反,若对四谛如实而知,则是真的沙门婆罗门,而成就大义。

  第392经(如实知经):叙述如不知四圣谛的话,就不得脱苦。

  本经的前半部分说沙门、婆罗门对四圣谛如不如实而知,便不得脱苦;后半部分提到不得脱苦、脱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如于苦不解脱、解脱;如是舍恶趣不解脱、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

  经中所讲的是七个方面,即对四谛是否如实知,便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舍恶趣,或不舍恶越;

  2、堪能舍戒而减退,或不舍戒而不退减;

  3、能自说得过人法而自证,或不能自说;

  4、能于外求上好的福田,或不能外求上好的福田;

  5、能于此外求大师,或不能于此外求大师;

  6、堪能越苦,或不能越苦;

  7、堪能脱苦,或不堪能脱苦。

  经文后所说之偈,乃前经文之重述,在此不多述。(8月1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