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B 802经叙述修习安那般那念


   日期:2020/4/14 1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802经叙述修习安那般那念,可得止息身心,“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这里的“有觉有观”,是指进入初禅以上的修定层次;经中的“明分想”,是指成就“明”的观察与思惟的种种要素或成分。这里的“分”(要素),主要就是指修习安那般那念。按照《佛光大辞典》的解释,“安那”意指入息,“般那”意为出息。二者结合,即指数息观。“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有何用意?主要是将散乱的念头收束回来,以镇定身心。

  在803经中,对安那般那念进行详细叙述,也是对802经的阐解。经曰:“(当)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而后面的部分则是对本段经文的解释。

  第一,“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这是对比丘外出乞食的具体要求。有时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佛陀住世的早期,是严格奉行托钵乞食的教诫。后来这一纪律开始出现了松驰,从最早的日中一食,发展到后来,比丘们开始吃起了早粥,而且早饭是自己开伙做的。再后来,有的比丘实在熬不住,开始托钵行乞晚饭。看样子在托钵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枝末细节,虽无关大体,但是对僧人的崇高清净形象似乎产生了负责影响。愈到后来,连中午托钵的教规也实行不下去了。一是随着佛教声誉雀起,前来供养的国王大臣乃至普通百姓愈见增多,粮食供给量增加了,也没有外出行乞的必要。而最为要紧的便是僧团中僧人素质良莠不齐,绝大部分很守规矩,然而还是有极少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佛陀在这里对僧人在行乞过程中应明确遵守“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事出有因,完全有事实根据。“守诸根门”即是不该看的不看,不看听的不见,不该碰的不碰,不该想的不要去胡思乱想。欲要有效地把握住根门,修习数出入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嗔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托钵回来后,虽然见不到世俗间的种种因缘色相,但是比丘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早期出家人杂事较少,不像今天的寺院很像一个行政组织,几套班子分工明确,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丘乞食后要找一个幽静之处,老实打坐,将念头收住,集中思想,力图去恶存善,去芜存精。

  第三,“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在具体的修法上,经中一口气列出了十二个“善学”。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这个“念”,可分解为“身、受、心、法”四个观念处。

  在观身方面,需要对呼吸的长短、对于出息、入息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在观觉上,做到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到我们那个“心念”的进出情况;在观心方面,做到觉知心、觉知心悦与心定,觉知心的解脱入息;在观察诸法方面,要善于观察无常、断、无欲以及灭的入息。而四念又可归结为二念,即精神(受、心)与物质(身、法)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身止息与心止息,从而身心获得安乐,能从容自如地步入到寂灭纯一的解脱大道中去。本经是对安那般那念的详细阐解,可以说是习禅法门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典。(3.25.)

  802经叙述修习安那般那念,可得止息身心,“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这里的“有觉有观”,是指进入初禅以上的修定层次;经中的“明分想”,是指成就“明”的观察与思惟的种种要素或成分。这里的“分”(要素),主要就是指修习安那般那念。按照《佛光大辞典》的解释,“安那”意指入息,“般那”意为出息。二者结合,即指数息观。“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有何用意?主要是将散乱的念头收束回来,以镇定身心。

  在803经中,对安那般那念进行详细叙述,也是对802经的阐解。经曰:“(当)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而后面的部分则是对本段经文的解释。

  第一,“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这是对比丘外出乞食的具体要求。有时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佛陀住世的早期,是严格奉行托钵乞食的教诫。后来这一纪律开始出现了松驰,从最早的日中一食,发展到后来,比丘们开始吃起了早粥,而且早饭是自己开伙做的。再后来,有的比丘实在熬不住,开始托钵行乞晚饭。看样子在托钵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枝末细节,虽无关大体,但是对僧人的崇高清净形象似乎产生了负责影响。愈到后来,连中午托钵的教规也实行不下去了。一是随着佛教声誉雀起,前来供养的国王大臣乃至普通百姓愈见增多,粮食供给量增加了,也没有外出行乞的必要。而最为要紧的便是僧团中僧人素质良莠不齐,绝大部分很守规矩,然而还是有极少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佛陀在这里对僧人在行乞过程中应明确遵守“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事出有因,完全有事实根据。“守诸根门”即是不该看的不看,不看听的不见,不该碰的不碰,不该想的不要去胡思乱想。欲要有效地把握住根门,修习数出入息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嗔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托钵回来后,虽然见不到世俗间的种种因缘色相,但是比丘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早期出家人杂事较少,不像今天的寺院很像一个行政组织,几套班子分工明确,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丘乞食后要找一个幽静之处,老实打坐,将念头收住,集中思想,力图去恶存善,去芜存精。

  第三,“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在具体的修法上,经中一口气列出了十二个“善学”。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这个“念”,可分解为“身、受、心、法”四个观念处。

  在观身方面,需要对呼吸的长短、对于出息、入息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在观觉上,做到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到我们那个“心念”的进出情况;在观心方面,做到觉知心、觉知心悦与心定,觉知心的解脱入息;在观察诸法方面,要善于观察无常、断、无欲以及灭的入息。而四念又可归结为二念,即精神(受、心)与物质(身、法)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身止息与心止息,从而身心获得安乐,能从容自如地步入到寂灭纯一的解脱大道中去。本经是对安那般那念的详细阐解,可以说是习禅法门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典。(3.2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