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E 809经主要还是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功效。


   日期:2020/4/14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809经主要还是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功效。不过本经记载了一个令我们颇为意外的事件,即在原始佛教时期,曾经发生了不少比丘“自杀”或“请人杀”。我们知道,佛教界的四条最重要的戒条中,“戒杀”既包含着杀他性命、教人杀、起杀害意、见他人杀起赞叹欣赏心意等含义,同时也包含自杀或请他人杀之意。从这个角度讲,佛教是严禁自残性命的。在本经中,诸比丘为什么会产生自杀或请他人杀的念头呢?其根源起自于佛陀所说的“不净观”法门。不净观主要是指观想自他色身不净,以对治贪欲障乃至YIN欲心的一种观法。有关不净观的观法,南传主张十种,北传主张九种,主要集中对死尸的观想方面,集中体体为两种观法:一是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心生恶厌;二是眼虽不见死尸,但从师受法忆想分别,观自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在本经中的观法,即属于第二种不见死尸的观想。

  本经中记载佛陀曾要某一时间内为大众比丘宣说不净观,并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就是说,修不净观来对治我们对色身乃至外相的诱惑(尤其是美色),是相当有帮助的。但是诸比丘错误地领会了佛陀的要领,结果出现了令大家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

  修不净观是为了对治我们每个人存在的种种贪欲和色欲,然而当比丘们修习了不净观之后,发现我们这个色身的确是肮脏污秽不堪的,于是对自身产生了极度的厌恶,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杀或教他杀。自杀的方戒有用刀的,有服毒的,有上吊的,有投崖跳海的,甚至还有强迫其他比丘来杀害自己。这些比丘们的思想很单纯:既然这个色身这么糟糕,像个臭粪缸似的,简直不名一文,那还不如早点远离这个色身,早些作个自我了断,结束性命,速获解脱色身这个不洁之地。

  当时甚至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则比丘以悬赏慰劳的方式,鼓励他人杀害自己。比如说有位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于是就跑到“鹿林梵志子”之所,声称“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可以看出“梵志子”是外以梵为志向的外道修行者,比丘竟然跑到外道那里,以“衣钵为酬劳”的方式请求他人帮忙自杀,可见当时自杀风气已经颇为严重了。鹿林梵志子见有利可图,便用利刃“即杀彼比丘”。这位梵志子无形中受到了精神与物质的鼓舞,认为杀害比丘是件功德事,“我今真实大作福德”,可以帮助他们早得涅槃,于是“增恶邪见”,而且还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此梵志子一口气,“以利刃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如果加上用其他方式自杀、请他杀的比丘,其数目已十分可观。难怪佛陀在十五日说戒时,见到参加说戒者寥寥无几,于是问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比丘人数怎么越来越少了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因此比丘们都“极厌患身”,纷纷自杀或教他杀。有鉴于此,“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诣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世尊闻后对阿难说:

  “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细微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我们常讲“走火入魔”,修行道路上如若稍有不慎,同样会偏离觉道而步入魔道。对于佛经要义,我们常常止于言谈或止于思维经验层面,顶多也就稍加理解,依样画瓢。就好像“无常”、“无我”二名相,大家都是能说上几句,甚而常挂嘴边为口头禅。坦率地说,当今又有几人能深切体会到无常、无我的甚深法义?即使在佛陀住世时代,同样会存在着领会错误的不良倾向——佛陀演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决不是鼓动大家去对色身的极度厌患,进而自残性命彻底了断。在没有悉心理解正思惟的前提下就鲁莽行事,结果是酿成了一场空前的自杀悲剧。而居心不良者,竟籍此机会大肆诽谤佛陀误人子弟草菅人命。

  从佛陀的一句“我今次第说”,我们便可体会到佛法是有次第的,对佛法的理解要有次第顺序,万不可断章取义、偏执一边。所谓修不净观者,亦当偕修数息观。盖不净观与数息观二者,被称作是“入道二甘露门”。因为修不净观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佛陀以数息观来平息掉悔邪见,增其定力。《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讲得很到位:“观世音菩萨,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得菩提。”诸比丘若是将不净观与数息观结合而修,岂有自杀之理?所谓佛法圆融无碍,岂虚言哉?(3.2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