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F 855~858经(难提经):在此四经之中,其主角是位名叫“难提”的优婆塞(男居士)。


   日期:2020/4/14 15: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855~858经(难提经):在此四经之中,其主角是位名叫“难提”的优婆塞(男居士)。这位居士是属释迦族(释氏难提),对佛陀很是崇信,且很有感情,将佛陀视为再生父母。难提居士经常前来拜望佛陀,很欢喜亲聆世尊的教诲。在855经中,他向佛陀请教:“若圣弟子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为放逸?为不放逸?”此处的“五根”,我个人觉得应理解为信根、进根、念根、定根与慧根,因此五种法乃是生起圣道的根本,故而为根。佛陀回答是“若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此等为凡夫数”,既然是凡夫,当然“为放逸,非不放逸”。那么什么叫“放逸”呢?欲知“放逸”,首先要搞清楚符合“不放逸”的标准。按照本经的说法,“不放逸”需要做到成就四不坏净,要精进求上进;没事时,要于空闲林中露地而坐,“昼夜禅思”,做到“胜妙出离,饶益随喜”且身心猗息轻安。相反,就是属于“放逸”。在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定得挺高,我本人是断断做不来的。在856经中,难提向佛请教:“若圣弟子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者,是圣弟子为是放逸?为不放逸?”很显然,佛弟子若无法成就四不坏净,或压根儿就没曾想成就四不坏净,那自然属于放逸了。因而佛陀给的答案是:“若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是等为外凡夫数。”

  在857经中,释氏难提许久没有听到佛陀的开示,觉得浑身不对劲儿。此时正值佛陀在进行夏安居,一般居家佛弟子难得见上世尊一面。总算等到夏安居结束了,“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佛缝衣”。缝制三衣是过去的老传统,一般等三衣缝制妥毕后,大家就要正式结束安居各奔东西。佛陀也是这样,“如来不久作衣竟,当著衣持钵出精舍,人间游行”。

  释氏难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火速来诣佛陀。他向佛陀诉苦:“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先所闻法,今悉迷忘……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所知识比丘?”难提三个多月没曾见到佛了,心里很着急,简直是六神无主,整天昏头昏脑,分不清东南西北,竟将佛陀以前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居士们是将佛陀视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以佛为洲,对佛陀生起了思想上的依赖。听说佛陀马上就是人间游行了,他自然是难以割舍,恨不得常侍佛陀左右寸步不离。佛陀对难提开示道(也是一种安慰):“汝见佛、若不见佛,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此五种欢喜之处就是“五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汝当随时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这里的“自行世事”,即是在世间要多多行布施,“修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乐于舍,平等惠施,常怀施心”。其实布施并不难,但是若做到如法布施,则很不容易。布施有多种,一般侧重于财施(衣食供养也可以视为“财施”的方式之一)。在布施时我们都会有分别心,未必能做到“平等惠施”——见到方丈或声望高的大师级人物时就会双手捧上个大红包,而见到一般的小和尚或没有名头的师傅,就敷衍意思一下,已经给足面子矣。当然,世风自古如此,多加指摘反倒显得刻薄自私。虽是“分别心”,也有高下与抉择之分,比如说“救急不救贫”,有时就很高明,也是一种小智慧。见到人家遇到紧急事,理应慷慨解囊,不抱有任何的计较或成见;倘若见到生活贫困人家,在布施时则需要“分别”一下,比如说造成贫穷的根源在哪儿?若是些生性懒散之辈或沾染那些不良习气,还是不要布施或少布施为好——此仅个人愚见,自然不符合“平等惠施”的经典教诲。858经是佛陀教与难提“六法”,即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在原始佛法看来,居士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此生证解脱道恐怕有些难度,所以鼓励信士们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上生天界。到天界以后,条件好了,可以多下功夫再行修习,以期彻底解脱。这个“天”,与后来的西方极乐信仰似乎有着某种内在关联——此观点属本人臆测,没有经典依据,绝非是对净土信仰的轻视。

  859经与860经也是讲六念,只是闻法对象上有些不同。上四经的闻法对象是释氏难提,而此二经的闻法对象则是“梨师达多”,他与其弟弟富兰那都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跟前的权臣。二人对佛教尊崇有加,听说佛陀在远行,心里很是舍不得。于是佛陀教其六念之法。在860经中,佛陀谈到了居家修行的种种障碍以及出家修行的种种好处:“然其长者!在家愦挠,在家染著;出家空闲,难可俗人处于非家,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与出家人相比,居家信士由于身处俗世,需要拥有更多的决心与耐心,修行的难度也更大,需要时刻“善护其心”。不过时下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往往是居家人士对佛法的信念与决心与日俱增,而出家法师们则并不显得“空闲”,整天忙忙碌碌,有时候竟忙得晕头转向,饭都顾不上吃。怎么办呢?于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叫“巧把尘劳为佛事”,或“搬柴运水悉圆通”。究竟是不是在“为佛事”,能不能达到“悉圆通”,那就只有天晓得了。所谓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倒是能做到一点“自知”,那就是“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仅此而已。(4.1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