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H 1071经,本经为佛陀向长老比丘介绍什么叫真正的“胜妙一住”。


   日期:2020/4/16 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071经,本经为佛陀向长老比丘介绍什么叫真正的“胜妙一住”。

  我们知道,古印度苦行之风很盛行,这种风气显然影响到了佛教,有些出家比丘对苦行十分推崇,认为苦行可以消除往昔业障。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对苦行也从来没有过多地排斥——相反,这种苦行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勤俭伦理不谋而合,故而佛教里对于“惜福”十分在意,比如说“斋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等等,可以说都与佛教的“苦行”古风有某种渊源关系。从生活中而言,我本人比较节俭,在吃穿方面不太讲究(甚至有些寒酸),大约是受到“惜福”思想的影响。坦率地说,我没有回避个人的缺点的习气,我可以坦言在我身上存有很多毛病习气,在修持方面也十分懈怠。在更多时候,我对佛法的理解十分固执而且机械——有时简直是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比如说对于福报,我的想法是——福报犹如一个大水塘,倘若我们不去珍惜,使劲向外放水,我想用不了多久,水塘就会干涸枯竭。怎么样才能让这个水塘永不枯竭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往池塘里补充水源。如此一来,我们的福报池塘必将永世都享受不完。南宋理学家朱熹就有诗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便是我有关福报想法的最好注释。

  对于佛教“破和合僧”的头目——提婆达多其人其事,相信很多人都烂熟于胸。提婆达多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自定五法,认为此五法为疾得涅槃的唯一修持方法。究其五法内容,皆可以用 “极端苦行”四字来解释,而这种极端苦行是博取名闻、谋权篡位的手段而已,恐怕连提婆达多本人也未必能做得到——提婆达多贪图阿阇世王的种种供养便是例证。然而提氏五法毕竟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引使很多出家比丘误入歧途。在1071经中,有一位比丘名叫“上座”,他的思想一方面受到了当时苦行之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受到了提氏五法的侵蚀。他“独住一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该比丘“独行乞食,食已,独还,独坐禅思”。这位比丘在当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喜欢过着离群索居、只顾自己的孤独生活。

  然自古以来,佛教比较主张过群居生活,即正常僧团的丛林方式。至于为什么要求出家比丘过集体丛林生活,其原由很多,在此不作展开。但是即便如此,佛陀也从来不会强人所难,即既然你喜欢过独居生活,倒也无可厚非,随你去吧!可是如果你如果对独住大加赞赏,甚至四处宣传,“常赞叹独一住者”,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着整个僧团的稳定与发展。故而佛陀命人将这位上座比丘叫到跟前,问明情况,并究其原因:“汝云何独一处,赞叹独住者,独出乞食,独行聚落,独坐禅思?”这位比丘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因为他没有根本没有搞清楚“独住”的真正意义所在。比如说摩诃迦叶行苦行法,著粪扫衣,早期也过着独居生活,然而佛陀从不加以呵责,因为摩诃迦叶已深谙“独住”之法。佛教见这位比丘很是茫然,便耐心教导:“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胜妙一住。”佛陀说,这种修学方式叫做“一住者”,也就是独居者。这种独居,只是以身体上的独居而已,离究竟胜妙的独居还差得远。那么什么叫“胜妙一住”呢?佛陀对此解释是:“谓比丘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是婆罗门(泛指出家修道者)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是名一住,无有胜住过此于此者。”

  这样的“一住”,才是真正的“一住”。这个“一住”的标准很高,与上座比丘的“一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枯干”是将过去的一切悉数舍弃;“后者灭尽”是将未来的一切都舍弃干净而无任何挂念;“中无贪喜”即对眼前的一切做到心无挂碍,心中没有一丝的贪欲、欢喜、忧愁。若能将前中后三者都能无有牵挂,其结果自然是“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群聚为烦恼集聚之义,泛指一切烦恼)。与上座比丘的“一住”相比较,上座比丘仅仅停留于身体上的“一住”,很显然,这种身体上的离群索居甚至与世隔绝,对于心性的解脱,其作用十分微渺,所谓治标而不治本。相反,如果能将身体上的“一住”上升到意识思想领域内(即“心”)的“一住”,那才是真正的胜妙“一住”,可谓标本兼治。故而佛陀在偈中说:“悉映于一切,悉知诸世间,不著一切法,悉离一切爱;如是乐住者,我说为一住。”《金刚经》里讲“三心不可得”,其用意与本经十分接近,前者为过去心,后者为未来心,中者为现在心。“三心不可得”者,即“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也就是“不著一切法,悉离一切爱”。如此一来,“离诸重担”且“自知作证”必将指日可待!(9.1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