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I 1072经叙述一位名叫“僧迦蓝”的尊者,不为俗家子妻所动的故事。


   日期:2020/4/16 1: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072经叙述一位名叫“僧迦蓝”的尊者,不为俗家子妻所动的故事。

  这位僧迦蓝尊者,应该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人氏。尊者在出家前,是有妻室儿女的。后来或许是感到世事无常,于是抛妻别子,随佛陀剃度出家而为一名比丘。估计那时也不需要办理什么离婚手续,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嘛!顶多就是跟村里行政长官打声招呼,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而中国古代就要写份休书给妻子,貌似斯文,令人牙酸)。比如说佛陀的弟弟难陀出家后,在起初时日里仍是与妻子保持联系,后来经佛陀反复开导,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彻底弃绝俗情。

  我们有时把出家人分成好几类,理想情况是“身心俱出家”。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相当一部分人身虽出家,然而世俗间的毛病习气尤在,甚至有增无减——这便是身虽出家而心却并未真正出家。若要让我们这颗“心”能真正出家,也就是放下一切尘缘,既不容易,历程也十分漫长——这是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倘若大家硬要对出家人“高标准、严要求”,结果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比如说,我们心中的出家人往往是“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或者是人人都是“慈悲为怀”,“止恶行善”,即用心中完美理想形象,来衡量我们眼前所遇到的每一位出家人,往往就会使我们大跌眼镜、神经沮丧。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当代的出家人就真的不名一文了?我觉得未必如此。

  当代网络媒介空前发达,例如拿着傻瓜手机,便可以四处随意拍照。一些好事者(包含那些所谓的“拍客”),吃饱饭喜欢没事找乐,专揭出家师付的短处。比如说某某师付开高级轿车逛街啦,哪位师付盯着美女发呆啦,哪位名山住又出丑闻啦……此类“新闻”在网络上几乎从未间断。在这些人看来,当代出家人除了贪财、贪图享受以外,几乎一无是处,甚至成了“不学无术”、“骗吃骗喝”的代名词了。就连佛教界内部在曾经一段时间,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左右,自认为当前情况很糟糕,“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见《中国佛教四十年》一文)。问题真有这么严重么?我个人以为似乎有些危言耸听。坦诚而言,大凡世间事物皆是良莠俱存、凡圣杂居,总是千姿百态,印象万千。再说佛教的核心理念乃是因缘所生法,即世间万事万物生灭变迁,都是因缘自然所致(即内因外缘),一点用不着大惊小怪。“天要下雨,娘要改嫁”,你管得着么?倘若死要面子,硬要博取一个纯粹的“形象和声誉”,不要说当代人做不到,即便是古贤大德乘愿再来,其希望亦十分渺茫。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证是:在伟大佛陀住世期间,阴谋家提婆达多不照样在僧团内捣乱么?提氏及其党羽,不正是“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的典型代表么?当前佛教的主流是好的,这点不容否认。无论教内教外,皆不要神经过敏。把自己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到头来怕是虚惊一场,自己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得不偿失。其实我觉得,作为当代出家僧人,完全没有必要看别人脸色行事。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做到问心无愧,便是合格僧人。我们没必要以“圣人”自居,我们此生也注定当不了“圣人”。

  本经中这位僧迦蓝尊者出家后,曾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晚上止宿于祇园精舍。他的俗妻自打尊者出家后,一直在四处打探尊者的下落。如今好不容易知道了尊者的落脚地,便赶紧“著好衣服,庄严华璎”,然后抱着年幼的儿子,来到祇园精舍,“至僧迦蓝比丘房前”。

  此时尊者正好准备出门“露地经行”,与其俗家妻儿正好碰个正着。此时局面可能显得有些尴尬。俗妻抱着儿子,来到他跟前,对尊者说:“此儿幼小,汝舍出家,谁当养活?”这是一个比较委婉的理由。女人的潜台词是:你僧迦蓝下狠心出家修道,撇下你老婆也就罢了,可是你的小孩是无辜的,他如此年幼,靠女人一个拉扯成人,将是多么地艰难!我们能不能说这个女人蛮不讲理或者是无理取闹呢?肯定不能这样说。

  面对俗妻的质问,此时僧迦蓝比丘该如何回答呢?经中记载他“不共语”,也就是不跟俗妻说话,“如是再三,亦不共语”,甚至连看都不看女人一眼。

  女人见到尊者一直不与她说话,便十分气恼地将幼子置于地上,对僧伽蓝说:“我再三告,不与我语,不见顾视,我今置儿。”说完,便转身离去。没走几步,又回头说:“沙门,此是汝子,汝自养活,我今舍去。”既然你不顾我们母子死活,那么我今天就把你的亲生骨肉丢在这里让你来养活,看你怎么办!然而尊者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亦不顾视其子”,依然经行如故。

  这个女人刚走出五、六步,见到昔日的丈夫如此绝情,以及地上伤心哭闹的儿子,实在是忍心不下,最后只得“情愿不遂,抱子而去”。

  读罢此经,我的心情有些沉重——相信多数人都会觉得:僧伽蓝尊者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予顾视,似太过绝情,缺少人性。然而转念又想:既出家修道,不正是需要彻底撇清世间的情感与恩爱吗?退一步说,圣贤们的举止有时看似平常冷漠,或许正是“大爱无形”的另种表达方式吧,虽然看似冷酷无情。(9.1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