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G 1138经:本经叙述佛劝迦叶为大众说法而未得响应之事缘。


   日期:2020/4/16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138经:本经叙述佛劝迦叶为大众说法而未得响应之事缘。

  我们对于摩诃迦叶都很熟悉:尊者为佛陀上首大弟子,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典故可谓广为传诵;他主持了第一次佛经结集,使得佛教流传至今;被誉为苦行第一,等等。按照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文中的论述,认为迦叶尊者具备了“独觉”的特征。比如说尊者一生奉行苦行,始终未作更改。佛陀曾经劝说尊者说:“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着居士坏色轻衣!”而迦叶尊者却说:“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粪扫衣、乞食。”(《杂阿含经》)意思说他长期行苦行已经习惯了,如果加以改变,恐怕一时半会恐难适应,故而对于佛陀的劝诫,恕难从命,“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增一阿含》)从这里可以看出,行头陀行是符合辟支佛的行为特征的。

  除行头陀行这一显著特征外,摩诃迦叶尊者还具备了与其他诸大上座行为相迥异的特点,那便是不说法教化。他的观点是“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而本经则正是叙述了此事的因缘经过。

  佛陀有一次对摩诃迦叶说:“汝当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我们常说弘扬佛法,继佛慧命,大体上就是继承佛陀为众生说法开示的传统。佛陀劝诫迦叶尊者为大众说法,大意就是说连佛陀都不顾年高而为大众说法,作为上座弟子的迦叶尊者,就应该向佛陀看齐,主动协助佛陀说法,从而教诫诸比丘。而此时迦叶尊者的回答说:“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迦叶尊者不愿意说法,而是他也有难言的苦衷,即他为大众说法,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其说法被人亵渎,倒不如闭口不说,免得让大家制造口业。

  佛陀听后感到不解:“汝何因缘作如是说?”

  摩诃迦叶对佛陀说:“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难弟子;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犍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

  摩诃迦叶不为比丘说法的缘由,原来是两个比丘为了争强好胜(多闻),彼此互不相让。迦叶尊者见到二人如此争来争去,感到很不高兴,于是他就下决心不为比丘说法。

  我们看到这里,或许有些纳闷:这两个比丘的互争高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此二人争吵,与迦叶尊者又有何涉?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多闻”二字上面。佛教主张多闻——增长见识本来就是好事情,应该予以支持和赞叹;可是这里有个后缀问题,即作为比丘,是不是为了“多闻”而去听闻佛法?或者说,我们能不能仅仅停留在“多闻”二字上面。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但“多闻”只是成道的附属条件,却绝非必备要件。比如说阿难尊者,多闻当然是第一,问题是尊者一直到佛陀入灭,都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成道的因缘未具,另方面也可理解为阿难没有在“内正思惟”和“法次法向”方面所下的功夫还达不到足够火候。据说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必备资格便是要成就阿罗汉,而阿难恰恰不具备这个资格,故阿难曾经为此而苦恼不已。如今,阿难的弟子槃稠与目犍连的弟子阿浮毗,正是犯了这样的毛病。他们不仅止步于“多闻”,甚至还为“谁最多闻”而争吵不休。试想,作为一个比丘,将自己仅仅定位在“多闻”上面,并将“多闻”作为吹嘘炫耀的资本,这样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摩诃迦叶看来,与其裹足于“多闻”,倒不如堵住源头索性不为比丘们讲经说法,如此这般岂不是更好?

  佛陀听了摩诃迦叶尊者的话之后,觉得说得也有几分道理。而此时阿难尊者也在现场,他“住于佛后,以扇扇佛”,听到自己的弟子竟如此无礼,便替弟子向迦叶尊者说好话:“且止!尊者摩诃迦叶!且忍!尊者迦叶!此年少比丘少智、恶智。”阿难尊者的潜台词是:这两个孩子不懂事,您不要与他们一般见识。

  摩诃迦叶尊者听到阿难如此说,便颇为严厉地对阿难说:“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事。”从“汝且默然”(请你闭嘴)这句话中,我们隐约地感觉到迦叶尊者是极不高兴的,其中也掺杂了对阿难尊者本人的一些看法,更何况是当着佛陀的面呢?——究竟是些什么看法,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印顺法师的相关分析文章(《华雨集·阿难过在何处》)。

  佛陀也没说什么,直接让人把两位当事人叫到跟前:“汝等二人,实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二人回答是“实尔,世尊”。佛陀继续问:“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契经)、祇夜(重颂)、受记(记说、授记)、伽陀(讽颂)、优陀那(自说)、尼陀那(因缘)、阿波陀那(譬喻)、伊帝目多伽(本事)、阇多伽(本生)、毘富罗(方广)、阿浮多达摩(未曾有法)、优波提舍(论议)等法,而共诤论,各言:汝来试共论议,谁多谁胜耶?”回答是“不也,世尊”。佛陀继问:“汝等不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而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回答是“如是,世尊”;继问:“汝知我所说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汝愚痴人应共诤论,谁多谁胜耶?”直到此时,是二比丘方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赶紧上前顶礼佛足,向佛陀求忏悔:“悔过!世尊!悔过!善逝!我愚我痴,不善不辩,而共诤论。”

  从本经中我们可以获知:亲近佛法断不能仅停留于知解与多闻,更不能将多闻视为向他人炫耀争强的家资。身为奉佛者,当多闻后,更要做到“自调伏,自止息”,并进而“自求涅槃”,这方是“多闻”的根本目的,修学有次第,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倘若仅仅止步于“多闻”而再无升进,又何异于画饼充饥呢?世人愚痴者众而黠慧者鲜。观吾今阅经万卷且身居狮座滔滔不休者亦非难事,然依教奉行且能渐次升进直至甘露门者,则难得稀有矣!所以,当我们见到迦叶尊者感喟“今诸比丘难可教授”而拒不说法者,或许可以感同身受了。(11.3.)

  另:经中所谓“修多罗”等,系指十二部经,详见《佛光大辞典》“十二部经”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