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F 难题


   日期:2020/4/19 9: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面对这样的难题,佛陀该怎么办呢?

  于是佛陀作出决定,让远近所有比丘们都集中到讲堂来开会。

  会上,佛陀分析了当前粮食饥馑的严峻事实,然后对大众说:“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毗舍离及越祇了,于彼安居,可以无乏。”这里的越祇就是指跋祇国。我估计佛陀这所以会这么做,一者考虑到毗舍离及跋祇国距离竹林精舍不算太远,比丘们旅途不会过于劳顿;二者是这两个地方是佛陀经常光顾之地,两地的官员及百姓对佛法充满着好感,对佛陀都十分崇敬,因此也会善待诸比丘;三者是这两地可能生活条件还不错,没有遭到自然灾害。当然,僧团里也许会有一部分比丘拥有毗舍离或者是跋祇的国籍,或者说他们有些亲朋故友居住在那里,投亲访友,或者返回故国,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从经文中可以再一次领悟到佛陀拥有着完美的人格,他总是把方便让渡给别人,而把麻烦与困难留给自己。他对比丘们说,你们都到能够乞到饭食的地方去吧,但是我与阿难却要留在这里。为什么我和阿难要独留此处呢?因为他觉得“恐有短乏”。这里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果佛陀也随着大众一起到毗舍离或者跋祇国去,那么来拜望佛陀的人很多,时间久了可能会给该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另方面佛陀如果和阿难都离开了摩揭陀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比丘的弘法,会对佛教的宣化活动带来新的不利因素,因此佛陀的思想意志非常坚定,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守阵地,绝不退缩,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

  最后我们要谈谈第八个故事,即佛陀的患病的一些情况。从不少经典中,都可以看出佛陀在晚年里,身体似乎不太好。我在以前所写的一些博文里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汇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在佛陀的晚年,当时印度社会好像各种兼并战争连绵起伏,大国并吞小国,大国之间又开始相互征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衣食无着,甚至达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在战乱时代,佛陀与他的弟子们也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乞食难得,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食不果腹,长期以往,严重损害了佛陀的身体健康。第二,在佛陀的晚年,发生了几件令佛陀有些伤脑筋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婆达多的叛乱,导致了僧团的分裂,从思想上对佛陀是一个打击;二是释迦国的灭亡。面对着危机四伏,但依然贡高傲慢的释迦族,他感到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在毗琉琉王消灭释迦族的军事行动中,佛陀虽然竭尽全力从中予以调停,但是释迦国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难以扭转。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然,以凡夫的妄念去揣测佛念是极端错误的,但是我这是权作比喻——释迦佛毕竟在自己的故国生活了近二十年(也有观点认为是二十九岁出家),对于曾经生育、养育过自己的祖国,现在却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想当时肯定是黯然伤神,内心充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不仅如此,他不止一次引以为荣的数位大弟子都先他而去,比如舍利弗和目犍连,都在释尊的晚年先后离世,这也是对佛陀一个不小的意外。当然,作为觉悟世间一切的佛陀,他把生死之事看得很开很淡,或许他早已预知世间万事的最终结局,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总会有割舍不下的时候。比如我们的父母,虽然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我们的父母以及亲眷都会离去,或早或迟而已;但当我们的父母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到来之际,我们的伤心与悲哀却是再也无法抑制,我想在某些方面,圣人与我们凡人也有相通之处,因为圣人毕竟以凡人为基础,他们在成为圣人之前,与我们一样,都是极其平凡的人。

  正是这些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颠簸,使得释佛的身体,变得虚弱起来。在后来的一次结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而此时摩揭陀了的饥荒,似乎并没有结束。此时除了阿难继续留在佛陀身边以外,再无其他弟子——弟子们都远走他乡了。释尊已经深刻地体察出,他快要涅槃了。但是此时若是涅槃,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佛陀还有一些话需要作最后的交待,于是他还是“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细心的阿难看出了释尊的病容,他试探性地问佛陀:“佛陀啊,我今天感觉到你的气色不太好,是不是身体不太舒服啊!”此时阿难已经隐约地意识到释尊可能病得很重,他心里诚惶诚恐。于是他说:佛陀啊,看到您身患疾病,我心里是既惶恐又害怕,我在这方面一点经验都没有;而最要命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开悟。如若佛陀此时走了,我们今后将倚靠谁呢?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于整个原始僧团显得多么的重要!阿难似乎也清楚地看到诸如耆那教的悲惨下场,耆那教产年代与佛教大体相当,当他们的教主大雄(筏驮摩那,也有将之奉为第二十四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就相互诋毁,最终导致整个教派四分五裂。阿难担心若世尊圆寂后,佛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从我们的角度上讲,阿难的担心也并非多余,因为各种教派因为见解不同,根机不同,由于各自的观点分歧最终导致组织的分道扬镳,似乎成了一条打不破的自然规律。

  但是佛陀却明确地否定了阿难的担心。他对阿难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令。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佛陀对于自己在整个教团中所处地位的立场。他的意思是说,对于众僧来说,难道我对于他们是必须的吗?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想法——是佛陀护持了众僧,是佛陀在管束着众僧,那么这种想法则是不可取的。作为如来,我从来不会讲这种话,我也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我从来不以教主自居,我只是把自己作为整个僧团大家庭中的一员。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佛陀此时已经年届八旬了,处于色身的最后岁月里。他自己作个譬喻说:我就像一辆行驶已久的破旧老车,需要经常修理才能够勉强行驶。

  接着,佛陀在经文中讲到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教法原则。“当知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这是两个重要原则,言下之意是我们每一个比丘,都要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凡事都要靠自己,靠佛陀所言说的教法行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归佛与敬佛,这就是“自性归依”的出处之一。我们的生命之炬是要靠我们自己去点燃,靠我们们自己的力量去保持长久的燃烧,从而照亮我们的修行道路上的各种黑暗之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两点呢?还是那句话,就是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达到“精勤不懈”。

  佛陀除了上面一段教诫,最后还进一步强调道:“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如果能按照我的教导去实践的,那么就是真佛子,就是践履我教法的“第一学者”,否则,就是歪曲了我的本意,修行道路就会变得不平坦。

  从以上所引用的这段经文,需要我们去深刻体悟,体悟释尊的伟大人格,体悟我们的修行之径,甚至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还可以体悟出佛陀管理教团的思想轨迹。通过对佛陀管理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得知,佛陀不仅有一套系统而且实用的治国理念,同时更是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治教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学习和继承并光大的一项宝贵财富。其实从整个《阿含经》的理论体系中,佛陀的管理理念其实是甚为丰富的,关于管理的话题我将在后面的系列文章中将会有所涉及。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想当初释迦佛刚降生人间时,就有一位很有名的相术师曾经为佛陀相面,预言他若在俗世将会成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将能够成就无上的道果。从佛陀的这些言行中,我们隐约地觉得这些管理理理念,不正是作为转轮圣王所要具备的一些管理手段与方法么?

  佛陀接下来,就在阿难的陪伴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了毗舍离城附近的一个叫“遮婆罗塔”的地方——此时佛陀已经离开了摩揭陀了,开始作生命的最后旅程了。他将去何处呢?他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呢?种种迹象表明,他是在朝他的故乡迦毗罗卫的方向走,虽然此时他的故土已经不复存在。

  师徒二人行到一棵树下,佛陀就对阿难说:“吾患背痛,欲止于此。”就是说要在树下休息一会儿。在休息时,佛陀对阿难说,如果按照佛所拥有的各种神通来说,我在这个世间再活上个一劫都没有问题。根据单位换算,一劫相当于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可是阿难此时却糊里糊涂,根本不能领会佛陀说这番话的真实意图,只是傻乎乎地呆站在那儿,“懞懞不悟”。但是他又很想知道佛陀所说的意思,就跑到附近的一棵树下,去“静意思惟”,好好地琢磨一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