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A 一、典尊经


   日期:2020/4/19 13: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卷第五)

一、典尊经

  讲法地点:罗阅祇耆阇崛山;故事发生地点:忉利天。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人(这是佛经常见的数字);故事中参加人员:帝释、四天王等各路诸神。

  所述事件:执乐天的般遮翼子(奏乐神)亲闻帝释天等天神的谈话内容后,就向佛禀告,故事以此为始。佛陀听完其报告后,即对般遮翼子开始说教。佛陀说:记事中之大“典尊”确为过去世的佛陀我本人。佛陀说大典尊虽有大威德,能教化诸弟子,但不及于我现在对诸弟子们的教化(因大典尊虽度很多出家的弟子,也为他们开导,惟所说之教,至高只能得生梵天,故不是究竟道)。佛陀现在是为诸弟子们说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令皈涅槃。   

  般遮翼子述说之中的主要内容:

  1.述说净修梵行所得的果报:五福(天寿、天色、天名称、天乐、天威德);

  2.帝释天赞叹佛德,对诸天说如来的无等法;

  3.说亘于三世,一时只有一佛出现的思想;

  4.梵天王的化身,五角髻(头上五角髻)童子之出现于虚空,帝释天听如来八无等法(八圣道)。然后童子即说大典尊的故事来历;

  5.大典尊和梵天相见,说净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梵童子相见,而说世之不净,以及出家修道等事;

  6.说七大王、七大居士(七位富豪婆罗门)、七百梵志(七百位婆罗门)、四十夫人等,与八万四千人俱出家,而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并就大典尊即今释迦文佛等事,而请教佛陀之本生详是否为实事。

  坦率地说,我对于佛经中述说过去世或者天上地府之类的事情,并不是很感兴趣。当然,并不是佛陀在给我们讲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我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然而天上地下之事,对于现实的人类来说,似乎显得遥不可及。从另外的角度讲,我对于禅家所主张的“地狱天堂存乎一念之间”或者“天堂地府就在我们的心中”的说法,表现出更多更浓的兴趣,因为这些与我们的现实人生或许距离更近,也更加适合于教导现实的人们去止恶扬善。但是我们从这些貌似神话或传说之中的故事中,能不能找出一点对现实人生有益的内容呢?我想还是我还是把经中的一些关键词找出来,然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在经中,我想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关于“典尊”这个名称。然后,就是围绕着“典尊”这个人,将整个故事加以层层展开。

(一)关于典尊其人

  在经典所述说的故事中,“典尊”是一位大臣的名字(也有可能是一种荣誉称号),他是过去世一个叫地主的大王手下的一位贤臣,相当于宰相之类的领官。当这位地主大王准备入深宫游戏娱乐之前,把所有国事都托付给了典尊。这位典尊大人并没有什么主见,在处理国事之前,都要向他的儿子焰鬘讨教,看来焰鬘这个人很不简单。典尊死后,国家事务便乱了套,无人打理,这位地主大王一下子没了主意,慌了手脚。但太子(名叫慈悲)虽不谙国事,但是他很会用人,于是请把典尊大人的儿子焰鬘请出来,协助其处理政务。这位焰鬘不负众望,做起事情来有条有理,名扬四海,博得一个叫“大典尊”的称号。

  这位大典尊上台以后,随即和他的父亲一样,担任了宰相一职(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随着声望的提高,他开始为王室的后嗣问题作长远谋划。他的意思是,国王已是年迈老朽,还是早点退位,让太子慈悲早点就位。后来他就找六位朝廷老臣协商此事,准备劝谏老国王早点退位,好让太子及时地继承大统。六位老臣对此表示同意,大家一起到太子那里去,做太子的思想工作,太子也表示同意。

  而此事正在加紧谋划阶段,说来也巧,老国王没多久,就“忽然而崩”。在这里我要插一句闲话——当然我们不能以凡夫之心度古贤之心,也仅是闲话而已。我在想,无论是大典尊,还是六位老臣,以及太子本人,他们都一致想让老国王早点逊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经中所记述的“年已朽迈”;而另一种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老国王长期不问朝政,入深宫吃喝玩乐,从而导致国力衰退,人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这有点像明朝中期以下的几个国王,数十年不理朝政,有的大臣连皇帝长啥模样都搞不清,连那些朝中一品大员都难得见皇帝一面,你说这国家能好得了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假如这位先王没有驾崩,而且身体还挺好,如果他不听大臣们劝谏,不愿主动逊位,怎么办?就好像唐初的唐高祖李渊,起初也是不愿下台的,后来李世民发动兵变,不得已才宣告退休,去当太上皇。大约做皇帝的滋味很不错,赖在上面,吆五喝六,美女相拥,反正世间有的东西,他都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弄到手。皇帝当久了,就会动歪心思,各种邪门外道也就出现了,比如像服用丹药去求长生不老,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该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放下朝政专营娱乐……汉武帝、唐太宗等皆算是一代明君,可他们的晚年都不太理想。经中的这位名叫地主的老国王倒也聪明,一是选了一名得力的辅臣,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一是他去世的也很适时宜,要不然的话,像兵谏之类的事情,也将会在这个远古的国度里上演。

  佛陀在这个故事里,说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让我始终琢磨不透。故事接下去的情节是,这位慈悲大王即位以后,把国事也托付给了这位叫焰鬘的宰相,而自己对国家大家并不是很关心,经常“隐处深宫,五欲自娱”。老国王是这样,新登位的新国王也是这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令人这在搞不明白。而且,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化了,就是新国王登基以后,这位宰相大人就跑到六位老臣那里——佛经中称之为六刹利大臣,对他们说:“你们还记得我们先前所说的话吗?”

  这个“先前”,就是新国王登基之前;那么先前他们有什么约定呢?就是他们曾对当时作为太子的慈悲说:“尊设登位,当与我封”——假如我们辅佐你登上国王的宝座,前提条件是你要分封我们。如何分封呢?就是把国家一分为七,慈悲国王一份,其余六位刹利大臣各一份,也就是把一个国家分成七个小国,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裂国土的行为。而分裂国土行为的首倡者是谁呢?正是这位叫焰鬘的宰相。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自然不会是白干的,他当然有好处可拿了,那就是兼任其余六国的宰相,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当了七个国家的宰相。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国土分好后,这七个国王都毫无例外地“入宫游观娱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这就等于说,这七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大典尊一个人的手中。

  这个故事不由得我联想起我国战国时代的苏秦。苏秦这个小伙子很有抱负,一心想干点事业出来。这个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谁不想出点名生活得更好一点呢?可是第一次出山并不顺利,到最后弄得穷困潦倒,不得已只好回家。回家后被父母臭骂,妻子连正眼都不看他一下,嫂子就更不用说了。这使他的精神很受刺激,结果“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结果大有所成,腰悬六国相印,成为一代著名的纵横家。

  对于一国分七国,这位慈悲大王的态度是什么呢?当宰相与六位耆宿大臣一同去同他谈起些事时,他很爽快,二话没说,便同意了。那么,诺大的国土一下子分成七份,这就等于现代的行政区域或国家疆界再重定分勘,任务相当艰巨。谁能堪当此任呢?商量的结果,这项工作,还是由焰鬘来主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位焰鬘宰相,无论从谋略上还是从胆识上,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

  这位焰鬘大人的智慧还相当了得。他处理七国大事,简直是游刃有余,他还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替七大居士们“处分家事”,还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到最后,七位国王都视他“犹若神明”,他简直成了七个国家的王中之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