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A 一、小缘经


   日期:2020/4/19 15: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卷六)

一、小缘经

  讲法地点: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比丘

  内容提要:此经叙述佛陀破除婆悉咤、婆罗堕两位婆罗门的骄慢心。佛陀说四姓中的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会受到清而白的善报,反之而行不善行,即会受到黑而冥的恶报。在佛法中,并没有贫富贵贱差别,都一样能够证道。佛陀教人尊敬那些笃信三宝的人,因为三宝者堪受世人之供养,经中曾举例说波斯匿王之礼敬三宝之美举。   

  这部《小缘经》在佛教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这部经典中,依我的观点,主要谈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佛陀对于四种姓的态度;二是阐述佛教的宇宙观以及人类的起源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佛教是坚决反对有关四种姓的划分的。而对第二个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问题比较敏感,大乘佛教对它谈得好像不多,或者在作些刻意的回避。我觉得如实地把佛陀的观点表达出来,又何尝不可呢?下面我就分别谈谈。

(一)佛陀的种姓观

  佛陀为什么对四种姓问题进行明确地表态了呢?这里面有个因缘。有两个婆罗门准备到佛陀这里来出家,一个叫婆悉吒,一个叫婆罗堕。佛陀的话重点是对前面一个叫婆悉吒的人说的。佛陀对他们很是关切,就问他们:“你们俩来出家,有没有人说你们闲话啊?”佛陀的意思很明白,也十分体谅他们俩人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前来皈依佛陀的。

  这两位倒很直爽,说有啊,他们都纷纷指责我们呢。佛陀说他们都指责你们什么了,说出来看看?

  婆悉吒想了想,就禀告佛陀说:“他们都说:‘我们婆罗门种是天底下最好的人种,其余的种姓都不值一提!我们的皮肤长得又洁白又干净,这是其他种族没法比的。我们是大梵天的后代,是从大梵天的口中降生出来的。你们俩现在做啥不好呢,却要到佛教那边去修什么异法呢?”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搞明白这个“婆罗门”,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对雅利安以及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个大致的了解。

  从目前史学界所考证的结果来看,把婆罗门列为早期雅利安人的后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雅利安(Aryan)这个词是个梵语,意为高贵,也就是意指“高贵的纯种”。《辞海》对雅利安人的解释是: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尔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

  根据记载,雅利安是史前时期居住在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就叫雅利安语。19世纪,雅利安语一名被用作印欧语的同义语。在19世纪,由于戈宾诺伯爵及其门徒张伯伦的积极鼓吹,出现过一种“雅利安人种”的说法。所谓的“雅利安人种”成员是讲印欧诸语言的人,有利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人,并宣称优越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就已经进入到了印度北部。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相传婆罗门是梵天(印度当时所奉信的神)用口创造的,刹帝利是梵天用手创造的,吠舍是梵天用腿创造的,首陀罗是梵天用脚创造的。当时的贵族以此说法来巩固自己权利。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一旦通婚,他们所生的子女便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印度从古至今,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从上面我所搜集的一些有关雅利安及种姓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可得知,婆罗门应该属于白种人,属于欧洲人种的分支,他们甚至与欧洲的日尔曼人有着血缘关系,而日尔曼人也自恃血统高贵,很是傲慢。

  那么我们的释迦佛对婆罗门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无情地撕开了婆罗门人的虚伪的面纱:“你们看这一群婆罗门具,愚昧而顽冥,就好像一群衣冠禽兽,一天到晚虚情假意,装模作样!”那么佛陀的持有什么样的种族观呢?佛陀的态度很鲜明,四种姓之中,只要你行恶,即使你血统再高贵,也同样要堕于恶道;但如果你行善,即使是最下贱的种姓,也能获得良好的善报——这是贯穿本经始终的一条红线。

  在经中,我们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佛陀为了区别于当时我四种姓,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子定为第五种姓,即“释种”,这是佛教徒自称为“释子”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佛陀还说,凡是佛教的出家比丘,当别人问起是何种姓时,我们有两种回答,一种就是“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另一种回答就是“我是婆罗门种”。这什么说出家比丘也可以自称为“婆罗门种”呢?佛陀对此的解释是:“大梵名者即如来号,如来为世间眼,为世间智,为世间法,为世间梵,为世间*轮,为世间甘露,为世间法主”。佛陀的意思是,凡是出家比丘,都是修无上道,证无上道,行无上道,所有的出家比丘,都是种姓最高的,无论他们出家前属于哪种种姓。这在当时极其强调种姓等级的印度社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