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D 二、众集经


   日期:2020/4/19 18: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众集经

  说法时间:佛陀的晚年

  说法地点:波婆城阇头庵婆园(芒果园)

  主持说法:舍利弗(代佛说法)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人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波婆城时,曾患背痛,舍利弗则代佛说法。说法的缘起乃由于尼乾子死后,其教团即分裂为二,弟子们则互为诤讼骂詈,其原因在于其教理的不健全,不是真实究竟之教缘故。为了防止佛陀灭度后教团由诤讼而导致分裂,而阐述如来之法才为真正出离之教,也就是解脱之道。此经所集的,为“如来说一正法”,在“一正法”的基础上,进而分为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将法相增一而加以列举的说法方式。此经与下面的十上经、增一经、三众经等,均具有论部的色彩。

  看完这部《众集经》以后,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部经典,可谓是佛教中有关名相的数字大全,从一至十,无不兼备。这些名相中,有的比较好理解,我在前面一些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而有的则十分深奥难懂,一两句话根本说不清楚。怎么办呢?我被这个难题困扰了好几个小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三条道可以选择,一是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样不行,如果今后鄙人有幸,哪位需要参考一下我的文章,从头到尾不知所云,空洞无物,自然把人家的大好青春给浪费了,着实罪过。二者是详加阐释,把绝大多数的名相都进行一番阐述,那样的话,篇幅没有好几万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我岂不是在重复佛教辞典了?三是把经中的各个名相进行汇总,不加解释——如果是这样,我等于在照抄经典,自己所想所思又在何处?因此为这事颇为头疼。后来想想,不是按照以前走的老路子,遇到有些比较难解的名相,辟出几句话来专门讲讲,而对于大部分的名相,只能述其大概意思了。

  我在进入正文之前,需要把一些问题稍加介绍。

  首先是佛陀的身体状况。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就知道佛陀灭度的地点,也就是在末罗族所居的拘尸那揭罗城。佛陀生前可能不止一次地游历此地,但是舍利弗说这部《众集经》时,佛陀可能是最后一次到波婆城的芒果园居住了。此时佛陀的身体状况不太好,甚至有些支撑不住了。经中说:“世尊于夜多说法已”,那么说明在舍利弗说法之前,佛陀已经说了不少法,这些法是什么内容,没有记述,我在这里不能乱猜。那么佛陀患的是什么毛病呢?还是老毛病:背痛。关于背痛的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说可能与脊椎疾病有关(比如说风湿性脊椎炎,或者神经系统的毛病)。我们在佛经中,不止一次地见到佛陀说自己说“背病”,看来其疼痛程度越来越严重。到最后,他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得“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累足而卧”。

  其次是舍利弗代佛说法。在佛陀住世期间,舍利弗时常代佛说法。作为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而享有盛誉,他与目犍连一起,是佛陀的得意高足,被分列为十大弟子的第一、二位。而代佛说法的,不止此二人,像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议论第一的迦旃延,都曾在佛的授意下代佛说法。但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要搞明白,代佛说法,首先要经过佛陀的同意,一般是奉佛旨意而说法,不能越俎代庖;其次,每次代佛说完经以后,佛陀都要将他们所说的经典进行“印可”,如果不能获得佛陀的印可,则不可再行流布。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凡是重要的典籍,基本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说。代佛说法视同佛说,但是与佛亲口宣说,还是有些差别的。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与尼乾子有关系,也是与本经的说法因缘有关系。我在前文中不止一次地谈到过,无论是佛陀本人,还是他的各个著名大弟子,都对佛一旦灭度后,佛教会不会出现分裂倾向深表关注。在这部经中,舍利弗就毫不含糊地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论”,这就把这部《众集经》的说法缘由明白无误地向在座的诸位比丘交待清楚了。那么,尼乾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经典以及史书记载,尼乾子是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是位有名的论师,也是耆那教的中兴之祖。由于尼乾子主张露形,故世人称之为裸形外道。尼乾子逝世后不久,他的教派就分裂成空衣和白衣二派。空衣派就是主张不穿衣服,一般称为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的僧诃补罗国一带,为避寒气而身着白衣,故称。从教理上来看,耆那教可视为调和佛教与婆罗门教二者思想的代表,就现今印度所存留的古代建筑遗迹而言,可谓明显具有倾向于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三教并立的色彩。

  由于耆那教分成两大教派,而这两派之间由于都声称自己为正统,因此产生了矛盾,“常共争讼,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长期的争讼不休,必然导致教理的式微,进而信仰的人也渐次减少。由此佛教为避免重蹈覆辙,把法、律进行总结归纳,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从一正法至十正法,分别加以概说。

  一、一正法

  什么叫“一正法”呢?就是说,一切的众生,都皆仰赖佛陀所说的法作为精神食粮,从而能使我们能够愉快地生存下去。一正法是最高的真理与法则,他适合我们众生的任何根机,所有众生都要依之而行,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正法有些相似于“一乘法”。

  二、二正法

  1、名、色——五蕴的总名,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做色。

  2、痴、爱——痴为无明,爱为贪爱。

  3、有见、无见——有见为常见,就是认为一切都有固定的实体;无见为断见,主张死后断灭为无。

  4、无惭、无愧——无惭为作恶而心不知耻,无愧是作恶后心不知悔。

  5、有惭、有愧——与上述无惭无愧相反。

  6、尽智、无生智——尽智为灭尽之智;无生智为由无生而起之智,解脱后不生一切烦恼。

  7、净妙色、不思维(二因二缘生于欲爱)——净妙色为清净妙好之色,所谓客观界的色相;不思维就是做事盲目,没有目的,四处奔走;二因二缘就是指二种因缘。

  8、怨憎、不思维(二因二缘生于嗔恚)——

  9、从他闻、邪思维(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从他闻就是途听道说;邪思维就是不正确的思维,是凭自己的妄断妄想而来的恶见解;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误人误己的恶见解。

  10、从他闻、正思维(二因二缘生于正见)——正思维和正见都是八正道之一。

  11、学解脱、无学解脱(二因二缘)——解脱为脱离系缚,而离开三界的苦恼,学为学习而断妄惑;无学就是了知究竟真理,而断尽妄惑,已没有什么可学的了。

  12、有为界、无为界(二因二缘)——有为界因缘所生的世界,为迷界;无为界并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为悟界。

  三、三正法

  1、三不善根:贪欲、嗔恚、愚痴——此为三毒。

  2、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三善的根本。

  3、三不善行:不善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身口意三不善业。

  4、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身口意三不善行。

  5、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身口意三恶行。

  6、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身口意三善行。

  7、三不善想:欲想、嗔想、害想。

  8、三善想:无欲想、无嗔想、无害想。

  9、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

  10、三善思:无欲思、无恚思、无害思。

  11、三福业(三种可以导致于福报的基本行为):施业(布施的福业)、平等业(平等为慈,不分贵贱贫富,都以平等心对待,南传为戒业)、思惟业(思惟为发智,由于定而致于智之启发,南传为修业)。

  12、三受(感受性的,也就是感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13、三爱(三种根本欲动):欲爱(欲界的爱念)、有爱(色界的爱念)、无有爱(无色界的爱念)。

  14、三有漏(漏为烦恼):欲漏(欲界的烦恼)、有漏(上二界的烦恼)、无明漏(无明能令人漏落于生死,为三界的通惑)。

  15、三火(火喻烦恼):欲火、恚火、愚痴之火。

  16、三求(三种欲望希求):欲求、有求、梵行之求。

  17、三增盛(为三种至上至尊,而能左右我们):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

  18、三界(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19、三界(三善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20、三界(其它的三界):色界、色界、尽界(灭界)。

  21、三聚(三学):戒聚、定聚、慧聚。

  22、三戒(三种增盛之修行):增盛戒、增盛定、增盛慧。

  23、三三昧(三种禅定):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

  24、三相(相为将显现在于外面的事物的相状,而想象于心):止息相、精勤相、舍相。

  25、三明(三种的智明,已除尽烦恼,知道三事而通达无碍):自识宿命智明(了知自己和众生的宿命的智明)、天眼智明(其天眼的智明,了知众生的一切,如生时死时等事)、漏尽智明(解脱漏心,证得四谛的真理的灭尽有漏的智明)。

  26、三种变化(依于神通力,而能现奇迹):神足变化(以神通力的变化去教化众生)、知他心随意说法(以神力而能了知众生的一切,而施教化),第三为教诫(以神力而能依众生的智愚,而依教理去教化)。

  27、三欲生本(由于三种欲,而为再生的根本):由于现欲而欲生人天、由于化欲而欲生于化自在天(化乐天,第五层天)、由于他化欲而欲生于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

  28、三乐生(三种产生安乐的根本三种天):众生自然的成办,而生欢乐之心,有如梵光音天之初始生时那样(初禅顶);众生以念为乐,而自唱“善哉”有如光音天那样(二禅顶);为得止息乐,有如遍净天那样(三禅顶)。

  29、三苦:行苦(诸法迁流无常,逼恼身心之苦。通常为色界之苦)、苦苦(苦中之苦,为欲界的种种苦)、变易苦(变易无常,所谓坏苦,通常是指无色界之苦)。

  30、三根(三种知根):末知欲知根(未知当知根,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为其体。其体均为胜故,得以知道其根之优胜的程度。在见道位为未知当知根)、知根(已知根,在修道位为之已知根)、知已根(俱知根,在无学位为俱知根)。

  31、三堂(生活样式的三种住处):贤圣堂、天堂、梵堂。

  32、三发(三种举发人罪之事):见发、闻发、疑发。

  33、三论(议论的三种原因):过去有如此之事,有如此之论;末来有如此之事,有如是之论;现在有如此之事,有如此之论。

  34、三聚(三种决定众生之类):正定聚(得正定能证果之类)、邪定聚(行恶业,会堕恶道之类)、不定聚(尚末决定会趣向于升或堕之类)。

  35、三爱(三种忧悲):身忧、口忧、意忧。

  36、三长老(比丘的三类上尊):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

37、三眼:肉眼(凡人所具之眼)、天眼(能观照显露,或不显露的物体)、慧眼(能照一切法之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