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D 释提桓因问经


   日期:2020/4/19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上面的诗句中,那种思慕之情溢于言表。比如说诗的开头,这个般遮翼不好意思直接赞美跋陀的美貌,而是转而赞美她的父亲是多么的庄严,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文学手法,颇有“爱屋及乌”的味道。到诗文的最后,他对跋陀的爱意就表露无遗。佛经中竟有这样的直接表达男女情感的诗句,着实使我很感意外。

  那么,这位般遮翼为什么会在佛陀面前歌唱了富有情爱意味的曲子呢?我想他的用意也是明显的,他是想借助自己对佛陀的音乐供养,向佛陀以及天帝释传达这样一个讯息:麻烦你们帮帮忙,在我般遮翼我跋陀之间牵线搭桥吧。当然,他主要是向天帝释传达这样的一个信息,因为身为至尊的佛陀,他是决不会给任何人当媒人的,这也是佛教戒律所禁止的事情。

  佛陀听到了宛转动听的琴声后,就从三昧起,开始赞叹般遮翼:“般遮翼,你弹得可真好啊!你以这样优美的音乐供养我,真是功德无量。”其实佛陀也听出般遮翼的琴外之音了,因此他说琴声是“悲和哀婉,感动人心”。但是佛陀并没有把话题进一步拉向尘世的感情方向,却引向了另外一边,是什么呢?“汝琴所奏,众义备有,亦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意思是说,你的琴声里含有多种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

  那么,般遮翼的这段又唱又弹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是有效果的。在经文的结尾,在回忉利天的路上,天帝释就回过头来,对般遮翼说:“你今天在佛陀面前弹唱得真是很好,我心里有数。现在,你继承了你父亲的职位,在乐神中算是老大了。现在我决定了,就如你所愿,把跋陀许配给你为妻,如何?”般遮翼听了,心里当然是喜不自禁。

  此时释提桓因听到世尊在一个劲地称赞般遮翼,他心里面有些不太舒服,因为他受到了冷落,毕竟般遮翼是他的手下啊,手下被世尊赞叹,作为上司的天帝释多少有些醋意了。这时候,他就向般遮翼传达了一个意念,内容就是我要找你有事。看来神仙比我们凡人要高明得多,我们凡人如果要找一个人,要么亲自跑一趟,要么请人捎个口令,要么写信、打电话,要么发封电子邮件,或者给对方发短信,在QQ上留言。可是天神们就不一样了,要找哪个人,动个念头就可以了。作为天人,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凡夫男女要产生了好感,难免会有身体的接触;天神们就不需要这样,他们之间有了好感,只要彼此对视一下,有那种意思了,天女们马上就会怀孕了——由此看来,在天界实行计划生育可能有些难度,因为一不留神,两双火辣辣的眼神一碰,天女立马就会有了身孕,真是防不胜防啊!

  接收到天帝释传达的意念以后,般遮翼马上就回到释帝桓因的身边,问天帝有何指示。天帝释说你代我去向世尊请安问声好,呆会我和忉利天的子民们一起去看望他老人家。世尊听了以后,也对天帝释大加赞叹,说他们肯定是“寿命延长,快乐无患”。天帝释一听,心里很高兴,马上就带着大伙一起来到佛所,主宾礼过,由于人太多,因陀罗窟显得有些拥挤。这时佛陀运用一下神通,整个窟内立马“自然广博,无所障碍”。这时候天帝释就试探性地对佛陀说:“佛陀啊,我们都想坐得离您近一点,您不会介意吧?”佛陀说好啊,你们大家都坐到我的四周来,离我近点,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天帝释就陪着佛陀拉起了家常事。帝释天说:在很早以前,那时候我也没有现在这么忙,我经常和忉利天的诸天们都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谈论着一些有关佛陀应世的话题。我们都在讲,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就会对天众有很大的好处,而那些阿修罗众就会日渐减少。如果你得以得以亲自拜见世尊您,就是想请您亲自替我们大家作证,的确有这回事。

  接着,天帝释讲了一件事,倒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天帝释向世尊说了一件事。他说在这里,有一位名叫瞿夷的释迦族的女孩子,生前在于世尊之处,在世尊的教导下,净修梵行收获很大。在她身坏命终之后,转生到了忉利天宫,投胎作为天帝释的儿子。那些忉利天的诸天们对此称赞不已,说瞿夷大天子真是了不起,他真是有大功德、大威力啊!另外还有三名比丘,他们生前也在世尊之处,修行得也还马马虎虎。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就转生到天帝释手下的一些执乐神队伍里面,每天都要弹奏一些乐曲,让天帝释欣赏。我的儿子瞿夷见到他们三个,对他们三人严加地叱责:你们生前为佛的出家弟子,而我呢,原来只是一个佛陀的居家信徒。按理说,那时候,我都以衣食供养你们,礼拜你们,对你们很是虔诚。可是你们到底是属于哪一种人呢?为什么你们出家比丘亲自受到佛陀的教诫,为什么佛陀所说的,你们却都不专心去修持观察呢?我本来是礼敬你们的人,我们一同受到佛陀的教导,甚至你们所听闻的佛法比我要多得多。如今我得以转生在于三十三天,作为帝释天之子,而你们三人呢,因为前生不好好修行,如今却沦为一个下层的执乐手!

  天帝释之子瞿夷继续呵斥这三个人说:你们本来都是共同修学梵行的人,现在却生在于卑贱之处,而作为我的佣人。你们三人要知道,虽然你们现在生到了忉利天,但是你们千万不要沉湎于欲乐,要知道,你们现在所处之处,并不是什么清净之所,因为你们位居下贱,处处都得看主人的眼色行事。你们应该懂得厌离,从今以后要精勤不怠,争取早日不再为他人所驱使。

  看到天帝释所说的这件事,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初看这句话,显得有些滑稽:出家的僧人舍弃尘缘,辞亲割家,披度出家,以青灯黄卷为伴侣,从修行环境与条件上讲,他们比什么人都优越具全,可以诵经,可以念佛,也可以礼敬诸佛菩萨,应该是“出离路上僧道多”才是呀,为什么现在事情却反了,变成了“地狱门前僧道多”了呢?其实我们看了上面瞿夷所说的这件事以后,看来是真实不虚。这位瞿夷原来是位释迦族的一个居家优婆夷(居家学法女),但是她克服种种困难与障碍,精勤修持,死后上生忉利天,转女成男,生了帝释之子,这是何等的荣耀?而反观那三位出家比丘呢?虽然成年累月常侍于佛陀左右,听佛说法无数,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思惟过、去践履过佛陀的教法,一生碌碌无为,死后投胎到帝释天手下的一个宫廷乐队班子里,当了一名普通的乐手。如果他们安心工作,不忘出离,我估计帝释子瞿夷是断断不会教训他们的。极有可能是他们耽于欲乐,认为忉利天好上人间百倍,好不容易生到这个地方了,应该好好享受一番才对。而瞿夷贵为帝释子,却时刻充满一种堕落的危机感,因此秉持佛陀教导,争取在修行道上更进一步。当他看到生前为他所礼敬对象的那三个比丘投胎的乐手之后,当头棒喝,就严加斥责。从这一点足以说明,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出家僧人作为人天师表,住持佛法就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如果比丘们一不留神,就可能要被优婆塞、优婆夷们呵斥教训呢!

  天帝释说完了这件事,然后就正式对佛陀提出久蓄于心的一些疑问,然后佛陀予以解答:

  疑1:诸天、世人、乾达婆、阿修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解答:怨结之生,都是由贪婪和嫉妒而引起的。

  疑2:那么这种贪嫉,因何而起,是何因缘,谁是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3:爱憎由何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4:欲从何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而无。

  疑5:想由何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解答:想之所生,由于调戏;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从此则无。

  天帝释连续问了五个问题,而佛陀也连续提供了五个标准答案(此处稍作说明一下,上面所讲的“调戏”,就是指对身口意三者的放逸或放纵,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意义不太一样)。我们稍作分析,便会看出这五个问题是相互连贯的,前面一个是后一个的结果,后一个是前一个的起因:

  怨结(伤害、战争)←贪嫉←爱憎←欲(爱)←想←调戏

  到此时,佛陀对上面五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小节:

  “帝释,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帝释!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疑6:一切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在灭迹耶?为不除调戏在灭迹耶?(它的意思是说,一切沙门、婆罗门是不是都把调戏都蠲除干净了,才能证得“灭”呢)

  解答: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间众生各自都有所居之界,他们都很贪恋自己所居之界,不愿意舍离。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所居之界是真实不虚的,其余的世界都是荒诞不经的。

  疑7:要灭除哪几种调戏,才能度脱生死呢?

  解答:调戏有三种的。第一是言语(口),第二是我们的念想(想),第三是希求(求)。凡夫口中所说,既对自己有害,对他人也是有害的,可谓害人害己;如果能够舍弃调戏之言,那么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这时候比丘就能做到口念一致而专念不乱。对于我们的念想与希求,也是这样的,我们只有舍弃那种调戏之想、调戏之求,才能于人于己皆有利益,才能做到专念不乱。

  疑8: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叫做贤圣者的舍心呢(这里的舍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一种)?

  解答:我们有三种不好的心态需要舍弃,第一是喜身,第二是忧身,第三是舍身。如果有众生留恋于自己的身体的,那么就是一种自害害他的行为;如果能把这种留恋加以舍弃,那么就会于人于己都有好处,这时候比丘就会专念不忘,这就叫做受具足戒。这样,如果有比丘时刻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忧虑,时刻害怕会失去我们的身体,那么存有这样的心念,无疑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舍弃了这样的心念,那么就会专念不忘,就等于受了具足戒。

  疑9:要达到哪些条件,才能称之为贤圣律诸根具足呢(这里所讲的是六根对六境)?

  解答:比如我们的眼根对于色境,我们所看到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好的,可亲近的;一种为不好的,不可亲近的。耳根对于声境、鼻根对于香境、舌根对于味境、身根对于触境、意根对于法境,都会存在上述所说的两种情况。

  此时,天帝释好像是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他便自告奋勇地对佛陀说:“听了您的开导之后,我好像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意知法,均为有两种:可亲近与不可亲近。世尊!当眼根观看色境时,如善法损减,不善法会增长的话,那么就是不可以亲近的;当眼根见到色境时,如果善法会增长,不善法会损减的话,那么就是可以亲近的。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道理。”

  世尊听了以后,就大加赞许:天帝释,你说得很对啊!这就叫做贤圣律诸根具足。

  疑10: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比丘才能名叫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呢?

  解答:我们的身体往往为“爱”所苦。如果我们能把爱灭除干净,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最为究竟、圆满的解脱了。

  听到这里,天帝释高兴地说:“长久以来困扰我心头的疑惑,现在听了佛陀的一番教导,我终于彻底搞清楚啦!”

  佛陀听了以后,就觉得很奇怪:“那么,对于你的这些疑惑,过去难道就没有请教过别人吗?比如过去的那些沙门、婆罗门吗?”

  天帝释说:“有过啊,我过去就为这些问题经常去请救一些高僧大德,可是他们都说不清楚啊。一开始,我见到那些沙门、婆罗门一天到晚都处于闲静的森林之中,抛弃家业,专心于修心,我的心里就很钦佩,就去请教他们。我就问:‘怎样才能叫做究竟呢?’可是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他们非但回答不出来,反来问我:‘你到底是什么人?’我说我是释提桓因啊。他们接着问:‘你是哪一个释呢?’我说我是天帝释啊。他们听了后,都过来虔诚地礼拜供养我,都做了我的皈依弟子。”

  在得到了佛陀的教导之后,据说天帝释很快便获得了须陀洹的果位,佛还专门为他作了授记,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可以证得斯陀含果位。

  至于其他一些情节,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008年9月20日于浙江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