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二)~A 一、清净经


   日期:2020/4/20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卷十二)

一、清净经

  说法地点: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

  参加人物:周那沙弥与众比丘

  经中大意:此经为周那(纯陀)沙弥叙说外道等辈斗诤之事。佛陀对此而述说无诤的正法,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奢那教祖去世后不久,其教团即分为白衣派与裸形派,而互诤不已。发生争议的原因就是因为教祖之教是属于邪见邪法的缘故,故而才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信仰佛教的正见与正法,则不但不会有些争执,还会得到解脱而证得正觉。佛陀在此基础上,叙述了必须修习三十七道品以及四禅等事。

  第二,破郁头蓝之子的见与不见之说,教示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之见、不可见的正说;又以如来的正法而说明十二部经。

  第三,如来所呵责的是五欲之乐,所称誉的是四禅境地;如来的乐中的功德有七果功德:1.现法成道;2.临终时成道;3.中间般涅槃;4.生彼般涅槃;5.行般涅槃;6.无行般涅槃;7.上流阿迦尼咤(有顶天)般涅槃。其次提示除五盖(五种覆盖或障害:贪欲、瞋恚、睡眠、掉戏、疑),及有关于戒律的九事,叫人修不住法。

  第四,列举出佛在世时的有常、无常,乃至世间的自造、他造等诸学说,以八支缘起折伏之。而欲除诸恶见,即须修四念处、八解脱。

(一)周那与说法因缘

  说法因缘——这部经的说法因缘,是一个叫周那的沙弥而引起。关于这个周那,我们在《游行经》里面已经介绍过,一般认为他是一个木匠,也有认为他是瓦匠,反正是从事建筑这一行业的人士。我们在前面对这个人介绍的比较详细,说他供养了佛陀旃檀树耳,导致了佛陀的患病,后来先佛而取入灭。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多作说明。其次是“沙弥”,通俗地讲,沙弥就是已经剃度出家,只受了基本的十戒,而没有受具足戒的男子。按照一般理解,沙弥一般都在20岁上下的年龄,当然也有年岁大的入了佛门的且尚未受具足戒的,那就另当别论。

  这位周那特意赶到佛陀所居之地,那么他是从哪来呢?是从波波国而来,这个波波国就是末罗族的都城,离王舍城比较近,对这个国度我们并不陌生,在前面提到佛陀灭度的时候,我们多次提到这个波波国。这时佛陀寄居在哪里呢?根据佛经上面记载,佛陀此时正在他的故国——迦毗罗卫国的缅祇城中的一个园林中。周那风尘仆仆一路赶来,并没有直接去见佛陀,而是找到了阿难。这倒有些耐人寻味的,一般的经典中,弟子们有什么疑问,都喜欢直接向佛陀去反映和请教,而这位周那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去找阿难,我个人以为可能有三种原因,一种是周那担心佛陀正在禅定或者正在忙碌之中,他不好意思去打搅;二是周那尚为沙弥,对佛法理解尚浅,一些问题请教阿难足可应付,没有必要去讨扰佛陀;三是阿难可能与周那私交甚好,阿难在教团中是出了名的好人缘,周那也有可能想通过他,把自己的疑问再向佛陀反映。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猜测,具体情况如何,尚不得而知。

  周那面告阿难——这位周那见到了阿难,对阿难很恭敬:“头面顶礼,于一面立”。当然啦,身为尚未受具足戒的沙弥,见到已是老比丘的阿难,顶礼问讯那是应该的。礼数过后,周那就把自己的一些所见所闻向阿难作了反映。因为他是从波波城而来,对那里的情况很是熟悉。他说在波波城里住着的那个尼乾子——这里所指的尼乾子,应该是指尼乾陀若提子,又被称作“大雄”,是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周那所反映的情况,与我们在《众集经》中所谈到的问题是一致的。这个大雄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分裂成两派,整天争吵不休,继而发展为相互对骂,最后相互揭短,整个教团一片混乱,大家再也无心去修行,再也整合不到一起去了。时间久了,他的那些教徒们对此深感厌烦和失望,然后整个耆那教临近全面崩溃的边缘。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对于出家未久的沙弥周那来说,当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并不局限于不理解,而是把这种不理解向阿难表达出来,可见他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他的潜台词是:阿难,佛陀百年入灭后,佛教是否也会遭遇到与耆那教相同的命运?

  阿难虽说侍佛时间较久,在教团里也算是老资格,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算是比较敏感的一个大问题吧),他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就对周那说:“这样吧,还是我与你一道,一起去面见佛陀,听听佛陀对此问题的高见。佛陀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就妥了吗?”

  周那听后说对呀,他也有这个打算呀,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来。现在阿难主动提出来了,那是最好不过。于是二人一前一后,就一起到了佛陀那里。阿难把周那的话原原本本地向佛陀禀明。佛陀听了,对这个问题就进行了表态:

  佛陀的观点是,事实的确如周那所说的那样,现在耆那教内部乱作一团,大家相互攻击,互称正宗。赞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乃是什么呢?就是耆那样所说的法乃是“非法”,这种不是正道的法,迟早会出问题的。佛陀在这里作了一个譬喻:耆那教眼下就好像是一座衰朽不堪的木塔,主心骨坏了,任凭我们从外表上怎样去修缮并重新上彩,都是徒劳无用的——它注定是要倾圯的。佛陀在这里所谈的是核心问题,就等于说一个国家,如果治国理念出了问题,那么即使百姓再怎么奋斗,法制再健全,也无济于事,因为大方向错了,如果不及时调整航向,势必走向毁灭之路。佛陀进一步说,这个耆那教,他们虽然也称得上是有师之教,但是他们各自都怀着不正确有见解;虽然有法教,但是都不究竟,都只是权宜法门,依之修行根本不能出离苦海,因此,他们的衰败将不可避免。

  佛陀在下面的一番对周那的开示中,我们读起来有些费力,主要是理论色彩较浓——

  正法与邪法——耆那教的教法的根本方向是错误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耆那教的教徒会主动舍弃那些异见而行持正见。这时候肯定会有人出来劝阻,如果这时候这些教徒不能坚定信心,继续去修持耆那教的那一套的话,肯定会获罪无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耆那教虽然有法可依,但是他们的法并不究竟,不是真正的法。当然,如果老师所教的法是属于真正的法,是属于解脱求出离的法,那么就要好好地去修习和参悟,不能舍弃去皈依邪道。

  两种导师——佛陀接下来对周那说,有两种导师出现于世间,一种导师可以使他的弟子们产生忧愁,另一种导师会使他的弟子们无忧无虑。那么什么样的导师会使弟子们生忧呢?佛陀对此的解释是,导师出现于世间,成道不久,其法乃是具足的,而且是属于清净梵行的,然而他的如实而真要之法,乃不广布于现世间,也就是说他没有将他的法及时地向他的弟子们宣说,便选择了涅槃,而他的弟子们由于没有听到他的真实究竟之法,都显得很忧愁痛惜,他们都会说:“我们的导师示现于世间,在未将他的真实之法广布于现世之际,就选取了灭度离世,使我们这些弟子没有什么可以依照而修行的法门,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啊!”这样的导师出世,这会使他的弟子们产生忧愁。而什么样的导师出世会使弟子们无忧无虑呢?就是这样的导师,他不仅自己证取了无上的菩提,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真实究竟之法,广为宣说流布,使大家都能得到无上的法益,使弟子们都能依之而修行。最后,这位导师才最终选取灭度而离世,完成了人生的伟大壮举,这样的导师出现于世间,就会使他的弟子们产生安乐祥和,弟子们当然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遗憾乃至忧愁。

  梵行具足与未具足的条件——佛教是讲因缘的:如果因缘具足,自然是水到渠成,用不着我们过多地去操心;若因缘不具备,纵然我们如何张罗,结果总是枉费心机。那么成就梵行有没有条件呢?佛陀在这里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当然是需要条件的。接下来,佛陀讲道:如果条件具足,就可以成就梵行。然而如果教法的导师出现于世间时,他出家未久,其名闻并未广远,在这种状况之下,是不能完成梵行的,因为条件不具备。如果导师出现于世间,出家既久,名闻又广远的话,就叫做梵行支具足满。导师出现于世间,出家既久,名闻也广,然而他的弟子们却未受其训诲,未具备梵行,没有达到安隐的境界,未获己利,未能受其法而分布演说;当出现对自己教法不利的言论时,未能如法去灭除它,不能完成以神妙不可思议的神通教示他人,这叫做梵行不具足。导师出现于世间,出家既久,名闻也广远,而诸弟子们也尽受其教训,梵行都具足,而达至于安隐之处的境地,已获已利,又能受法而分别演说度人,有异论之起时,也能如法去消灭它,也具足变化完成神通之证,这就叫做梵行支具足。导师出现于世间,出家也久,名闻也广远,然而诸比丘尼乃未受教训,未至于安隐的境地,未获得己利,未能受法去分布演说,有异论之起时,也不能以法而如实去除灭它,不能完成变化神通之证,就叫做梵行支未具足。导师出现于世间,出家也久,名闻也广远,诸比丘尼都尽受其教训,梵行也具足,而达到安隐处的境地,已获己利,又能受法而去分别演说,有异论之起时,能如法去消灭它,也完成以神通变化去教示他人,这就叫做梵行支具足满。除了比丘、比丘尼以外,还有优婆塞、优婆夷,都要达到上述的几个条件,这样才叫做梵行具足的条件。

  如导师不在于世间,没有名闻,利养都损减的话,那么梵行的条件是不足满的;如导师在于世间,名闻与利养,都悉皆具足而没有损减的话,则梵行支为之具足满的;如导师在于世间,名闻利养均为具足,然而诸比丘之名闻利养,都不能具足的话,就叫做梵行支不具足;如导师在于世间,名闻利养都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也同样的具足的话,则梵行支为之具足满,比丘尼众也是和比丘一样。

  佛陀的梵行条件情况——佛陀在谈到自己的一些梵行条件时,他对此也作了一些分析:世尊出家已久,名闻也广远,世尊的比丘弟子们也已受到教诫,他们都达到安隐处的境地,已自获己利,又能将所受之法为人演说,有异论之起时,也能如法去消灭它,已变化具足成神通证(完成以神通变化示教于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均为同样的成就。乃以广远的流布梵行,乃至完成变化具足神通之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