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二)~D 二、自欢喜经


   日期:2020/4/20 1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自欢喜经

  说法地点:摩揭陀国那难陀城波波利庵婆林

  参加人员:舍利弗与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称赞佛德,而说过去、现在、未来当中的所有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力、功德等都不能和佛相匹等。佛陀听其言后,教他不应称说佛为至上,应称赞法为至上,而提示说法的次第。所谓1.制法,2.制诸人,3.识四人胎,4.道,5.减,6.言清净,7.五见定,8.三常法,9.四观察,10.四教诫,11.戒清净,12.解脱智,13.宿命智,14.天眼智,15.神足证。最后说过去佛有等、未来佛有等,现在佛无等之过未诸佛,现在一佛之信念,舍利弗则向大众垂示所闻之法,而自己则得清净之法。

  本经概解:此经是舍利弗赞叹佛道而自念。他确信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当中的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足、功德、道力等,都不能和佛陀之无所著、等正觉相比类者。他将此事向佛表白时,佛陀则对舍利弗阐述佛陀之至上主义,不如法至上主义等事。佛陀列举说法上上次第,其概要如下:

  (一)制法:无上制,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支、八贤圣道。

  (二)制诸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六根六境之主客关系。

  (三)识四入胎:入胎为入母胎之意。1.乱入胎、乱住、乱出。不识而入、住、出母胎。2.不乱入、乱住、乱出。识入母胎,然而不识而住、而出母胎。3.不乱入、不乱住、乱出。识入母胎与住入母胎,然而不识而出母胎。4.不乱入、入乱住、入乱出。识入母胎而住、而出母胎。

  (四)道:道为正勤法。1.欲、2.离。3.灭尽、4.出要。

  (五)灭:导人灭除苦乐之法。1.苦灭迟得,2.苦灭速得,3.乐灭迟得,4.乐灭速得。

  (六)言清净:不发无益虚妄之言语。

  (七)五见定:有关于有否身之不净、识之流动,或断续、或解脱等之观法得达。1.初见定:入三昧而观头至足,再由足至头,观察人的皮肤内外,唯有不净之发、毛、爪、甲、肝、肺、肠、胃、脾、肾、五脏、污、肪、髓、脑、屎尿、涕澡、泪臭,无一物可贪。2.二见定: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唯观白骨及牙齿。3.三见定: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不净,及白骨。唯观心识在何处,而作是想:为在今世,为在后世,今世不断,后世不断,今世不解脱,后世不解脱。4.四见定: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及除白骨,又重新观识,而作是想:识在后世,不在今世,今世断,后世不断,今世解脱,后世不解脱。5.五见定: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及除白骨,又重新观识,而作是想:不在今世,不在后世,二共断除,二共解脱。

  (八)三常法:此世间之常存法,涉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随三味心而忆识世间之二十成劫、败劫。劫为劫波,译为分别、时节,是不能计出之长时之意。成、住、坏、空之四劫中,各有二十增减,其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每经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反之而人寿十岁,每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合而有八十增减。增劫就是成劫,减劫则为败劫。

  (九)四观察:预知宣示他人之心之方法,有四种。第一观察:以想观察,而知他人之心所趣,此心之所趣。彼心作是想时。或者是虚的(不实的),或者是实在的。第二观察:沙门、婆罗门不以想观察,或闻诸天及非人之语,向彼而说:你的心是如此,你的心是如此。这,或者是实在的?或者是虚的(不实在的)。第三观察:不以想观察,亦不听到诸天及非人之语,而自己观察自己之己身。又听他言,而向彼人语曰:你的心如是,你的心如是。这也有实在的,也有虚的。第四观察:不以想观察,也不闻诸天及非人之语。又自观,不他观,而除觉观,已得定意三昧,观察他人,向彼语曰:你的心是如是,你的心是如是。这种观察,即为真实。

  (十)教诫:不违背佛陀之教说,而得四向四果,也就是斯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之方法。1.初教诫,得阿罗汉位。2.二教诫,得阿那含位。3.三教诫,得斯陀含位。4.四教诫,得斯陀洹位。

  (十一)戒清净:有关于人之戒律的行为之法。如不以舌诳人,常自敬肃,捐除睡眠,不怀谄邪,口不妄语,不为世人预记吉凶,虽自称说,不从他所得,以示不求他利。唯有坐禅修智,辩才无碍,专心不乱,精勤不怠。

  (十二)解脱智(指四向四果之智。也就是提示人们得达解脱的道程)。

  (十三)自识宿命智证(指宿命智证通。所谓知识过去宿世之因缘等事之智)。

  (十四)天眼智(以天眼而知道众生离开此世后,转生彼世等状之智)。

  (十五)神足证(神足为神足通,为自身之变化自在之力。然而佛教并不以变化不可思议为重点,其主要乃在于精修贤圣之道,不染爱、不爱等事,而住于平等,而得达等觉后,自会具有种种之神力。通常都以神境智通而名,是贤圣神足,是和外道有异之处)。

  最后世尊教说,“过去佛有等”、“未来佛有等”、“现在佛无等”的过去诸佛,现在一佛的信念,因此,舍利弗即对四众说其所闻,自得清净!   

  我们从上面的有关此经的梗概就可以看出,这部经同样为理论色彩很是浓厚。但是不论其如何的抽象,既然我们是在读经,那么再深的理论我们也要去探究一番,这样对于增加修习资粮肯定会有所帮助。

  首先我来谈一谈本经的说法地点——那难陀,又被称作那烂陀。对于这个地名,凡是对印度佛教稍有涉猎者,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古印度,曾经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大丛林:那难陀寺。“那烂陀”意译为“施无厌”,据说是该寺池中的一个龙王的名字,也就是说该寺是以龙王之名而命名。该寺位于中天竺摩揭陀国菩提道场之东,佛灭度后由阿育王所建塑。开始时只是个精舍,后来规模日渐扩大,遂演变成佛教著名道场。

  那烂陀寺的遗址在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这里据说原系佛陀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灭度之处,佛陀本人亦曾路经此地说法。据藏文资料,最初创建该寺的是阿育王。法显法师在他的《佛国记》中只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槃塔,并没有提到寺院。到公元七世纪的玄奘、义净又称曾在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是称作“宝海”、“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百万平方米。依《多罗那他佛教史》所载,相传阿育王尝供养位于此地的舍利弗祠庙并建寺。

  据玄奘及义净所传,由于该寺僧人众多,当地一百余村的收入皆用来维持此僧院的日常用度,每日依次有二百户捐赠米、乳油、乳等,使得数千学僧得以无后顾之忧而专心研学。僧院每日开办一百余次讲座,日以继夜地进行议论研学。除好学风气弥漫之外,戒律亦被严格遵守。据说极盛时期,其教学水准极高,在此僧院出身者,皆普获各地之好评。事实上,印度大乘佛教的著名学者,多数出自此僧院,尤其以六、七世纪左右的护法、戒贤及八世纪左右的寂护、莲华戒等人为最著名。

  接下来我们具体谈谈此经所阐述的主要内容:

  佛陀的大弟子——长老舍利弗曾于闲静之处,就产生了这样的念想:我的心已经决定而知道如下之事:不管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的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通、功德、法力,都不能与佛陀相比较,更遑论超过佛陀呢?

  舍利弗产生了这样的念想之后,他就从自己的静室里起身,走到佛陀那里,就把自己的刚才所起的念想一五一十地向佛陀作了禀告。

  那么佛陀对舍利弗所生起的念想所持的是什么态度呢?

  佛陀听后,就对舍利弗说:“善哉!善哉!你能在我的面前说如此赞叹我的话,而且一向照我所说的去做,真是很不错的呀!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是没法和你相比的。”

  佛陀继续说:“舍利弗,你是否同意我所说的话?”

  接下来,佛陀问了舍利弗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舍利弗,你是否能知道过去的诸佛心中之所念,那些诸佛有什么样的戒、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解脱、什么样的解脱知见吗?

  第二,舍利弗,你是否知道未来诸佛心中之所念:他们有什么戒、有什么法、有什么智慧、有什么样的解脱、有什么样的解脱知见吗?

  第三,舍利弗,你是否知道坐在你面前的佛陀心中之所念系的:有什么样的戒、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解脱、什么样的解脱知见?对于以上三个有关过去、未来、现在佛陀的一系列念想问题,舍利弗只好老实回答说:

  “我不知道啊,世尊。”

  佛陀说:“舍利弗,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如来心中所系念的,你都一概不知。那么究竟是什么缘故,使你产生了刚才的念想的呢?如果你对过去、未来、现在如来所念系的都一概不知,而去对大众说:‘一切沙门、婆罗门的智慧、神足、功德、道力,都没法与如来相匹等的’,那么别人听到了你这些话,会相信你所说的吗?”

  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话以后,就对佛陀说:“我虽然不知道三世诸佛心中之所念,但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我还是知道的。”

  接下来,舍利弗便把佛陀的一些教法进行了罗列——如来所说的教法,讲究一个渐次,即由低向高、由普通向微妙逐步转化:

  第一,说黑、白之法。也就是讲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善的;

  第二,说缘起、缘灭之法;

  第三,说照、无照之法。即光明与黑暗之法。

  舍利弗说,他听闻这些教法之后,都能一一加以分别理会。通过这些法,他对佛陀产生了绝对的信念,相信如来已成就无上正觉,相信如来已消灭众苦,相信如来的教法在各种善法当中,是最上的一种。世尊的智慧悉皆具足,没有余遗;佛陀的神通已达到最高层次,没有任何沙门、婆罗门能够与如来相匹等,更不用说超过如来的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