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二)~F 戒清净


   日期:2020/4/20 1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戒清净——如来所说之法,又有高上的。如为他人说法,使其得戒清净。戒清净就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由于戒,致其所言的都为至诚,并没有使用两舌去害人,都常自敬肃(严谨),都捐除其睡眠(少睡),不怀邪谄之语,口不出妄言,不为了世人而记述其吉凶,不自称说以便从他人有所得,去垂示他人,不因此而更求他人对于自己之利益。都坐禅、修智,都辩才无碍,专念而不乱,精勤而不怠。

  解脱智——如来所说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谓解脱智(提示通达于智慧,而趣向于四向四果的智慧)。所谓解脱智就是:世尊由于他人的因缘,而内自思惟而说:此人就是须陀洹,此人是斯陀含,此人就是阿那含,此人就是阿罗汉。

  自识宿命智证——如来所说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谓自识宿命智证(能了知宿世的智慧,宿命智)。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而入于定意三昧,随着其三昧,而自忆往昔的无数世之事,如过去的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的成劫、败劫事。对地自己的过去世事情哪怕是细微情节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对于色界、无色界、有想天、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天,都尽忆而尽知。

  天眼智——如来所说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谓天眼智(能察知众生未来世之事)。天眼智就是: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随着其三昧心,观察诸众生之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者是好,或者是丑,都随着其所行而能尽见尽知。或者有众生,成就身的恶行、口的恶行、意的恶行,或者诽谤贤圣,信邪倒见,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于三恶道;或者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并不诽谤贤圣,见正信之行,在其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天人当中,都能以天眼之净,而观察诸众生,如实而知,如实而见。

  神足证——如来所说之法,又有至上的,所谓神足证(神足通,神通变化)。神足证就是: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的方便,入于定意三昧,随着其三昧心,而作无数的神力,能变化一身而为无数之身,将无数之身,命之而为一身,石壁也不能阻碍,在于虚空中,能结跏趺坐在那里,犹如飞鸟那样的自在。而出入于地中,犹如在水中那样,履水则如在地上那样。又身上能冒出烟火,有如火之积燃那样之光焰;能用手抚摩日月,能立至于梵天。如果有沙门、婆罗门称赞这些神足的话,就应该回答他说:确实有这种神足,并不是没有的。然而这种神足乃为卑贱下劣之事,是凡夫所行的,并不是贤圣之人所修习的。如果一位比丘,对于诸世间的可爱之色都不染着,已舍离此爱染后,如所应行之行(合于正道)的话,这才叫贤圣者的神足。对于无喜色(令人厌恶之色),也能不生憎恶,能舍离此法后,如所应行而行的话,这才名叫贤圣者的神足。对于诸世间之爱色、不爱色(可爱与可憎的),此二者都俱能舍离后,而修习平等护(无记),专念而不忘,这才名叫贤圣者的神足。犹如世尊的精进勇猛,有大的智慧,有知有觉,而得第一觉悟,因此之故,名叫等觉(诸佛的平等正觉)。世尊也不喜爱于欲,不喜乐于卑贱凡夫之所习的,也不劳勤去受诸苦恼。世尊如果愿意除弃弊恶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染而生的喜与乐,而游止于初禅的话,即像如是的便能除弃弊恶之法,有觉、有观,由于离染而生的喜与乐,而游上于初禅。其二禅、三禅、四禅,也是同样的道理的。为精进勇猛,有大的智慧,有知、有觉,而得证第一觉,因此之故,名为等觉。

  听完了舍利弗的这一番议论,佛陀对舍利弗说:“如果有外道异学来问你而说:‘过去的沙门、婆罗门,和沙门瞿昙,有和佛同样成就的人吗?’你当会怎样回答人家呢?如果人家又问你:‘未来的沙门、婆罗门,有人和沙门瞿昙相匹等的吗?’你当会怎样回答人家?如果人家接着又问你:‘现在的沙门、婆罗门,有人能和沙门瞿昙相匹等的吗?’你应该怎样去回答人家呢?”

  舍利弗就向佛陀禀白说:“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会回答说‘有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也会回答说‘有的’;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会回答说‘没有的’。”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你这样回答人家,那么人家肯定会问你:‘你为什么一会说有,一会说没有呢?’舍利弗,你该如何回答人家?”

  舍利弗说:“我会这样回答他们:‘过无论是过去的诸佛还是未来的诸佛,都是与如来相等的,这些都是我亲自从世尊您这儿听说过的。然而在眼下的这个娑婆世界内,如果有人自称与如来相等,那纯粹是子虚乌有,不足为信。’世尊!我如所闻的,依于法,顺于法,去作这样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对不对呢?”

  佛陀说:“像你这样的回答,乃依于法,顺于法,并不违于法的,因此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那时,尊者郁陀夷正在世尊的后面执扇而为佛驱暑。佛陀就转过头来对他说:

  “郁陀夷!你应当观察世尊的少欲知足。现在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于欲。郁陀夷!如果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在于此法当中,能勤苦的得证一法的话,他便应当竖起幢幡,而告诉四方远处的人而说:‘如来现在,乃为少欲知足,现在观察如来的少欲知足,而知道如来乃有神力,有大威德,并不用在于欲。’”

  那时,尊者郁陀夷,则整正其衣服,褊露他的右肩,右膝着在于地,叉手向佛,而白佛说:“甚奇!世尊!很少有人为少欲知足像世尊您的!世尊有大神力,有大威德,不用在于欲。如又有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在于此法当中能勤苦而得一法的话,便能竖起幢幡,而通告于四方远处之人而说:‘世尊现在乃为少欲知足’。舍利弗!您当会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说(常说)此法。如果他们对于佛、法、僧,对于道(真理)有疑问的话,假如听说此法时,就不会再有疑网(疑惑如网之缚,也就是很多的疑惑犹豫)的了!”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舍利弗说:“你应当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数说(常说)此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于佛、法、僧,对于道,如有疑惑时,假如听所说的话,当会得以开解之故。”

  舍利弗听后,就对佛陀说:“世尊,弟子会遵照您的吩咐。”

  在听从了世尊的教导之后,舍利弗便屡次为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法。

   

  看了这部《自欢喜经》,我在这里只谈三点感想,而且简单地谈一下,点到为止:

  第一点,关于经题。这部经名叫《自欢喜经》,为什么叫“自欢喜”呢?我起初的理解,是指舍利弗在静室里,不由自主地生起了赞叹佛之功德之念想,这个“欢喜”,当是指舍利弗由此而生起的欢喜赞叹之心。但是在经文的最末,有这样一句话:“以自清净故,故名清净经”,也就是说这部经也可以称作“清净经”的,这与我们上面的一部《清净经》完全同名,但是二者在说法因缘以及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上面的那部《清净经》它的主旨是让大家都按佛陀所说的去修去行,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为了防止僧团内部产生争讼,从而导致分裂;而这部《清净经》则是由舍利弗对佛陀的赞叹,佛陀指出,与其对佛的赞叹,不如对法的赞叹殊胜。但从本质上讲,二经的本旨则是一致的,即主张“法”的至高无上性,依之而行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仅如此,我现在开始对整部《阿含经》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可以说阿含部里的绝大部分经典,都是注重自我内省,注重对我们各自心性的修炼,从而达到自我的“清净”,也就是本经所说的“自欢喜”。所谓欢喜,即“接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所谓清净,则“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义词。“自得欢喜”也就是“自得清净”,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依法修习,从而达到清净欢喜之地。

  第二点,关于神足证。我在前面不止一次地谈到了佛教里有关神通的话题,比如说前面的那部《阿妙夷经》,就是围绕着神足问题而展开。佛陀对于神通问题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也就是修行到一定的阶次,神足自然会显现,不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求。也就是说,神通对于佛教的修行者来说,是末,而不是本,这一点我们千万要切记。比如说在这部《自欢喜经》里,还特地描述了神通的一些表现。首先身能变化,“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其次是能够穿墙走壁,能在空中飞,能在水上走,像飞鸟一样,来去自如;再次是能够“身出烟火,如火积燃”——身上冒出烟火,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与前面经典中提到的“火光三昧”差不多,涅槃时可以自我焚灭呢?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拥有这种神足证,可以“以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梵天究竟是啥样我可没见过,但是世间人哪个没见过日月呢?我们都知道,日月距离我们相当遥远,就算最近的月球,距我们也有三十八万多公里,太阳离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据说是距离地球1.5亿公里。如果用手去摸摸月亮,我估计问题不大;可是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在6000℃上下,用手能摸吗?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佛陀说法时的权便,也可以说凡人不可揣度圣人境界。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佛陀对于神足证的态度。佛陀的态度是:“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对于单单为了获取神通的行为,佛陀是持鄙夷态度的。他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神足呢?就是“贤圣神足”,具体内容我们在上面都谈到了,这里不再重复。我在这里只想讲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出家的比丘去刻意思习有相面、风水、择日等支末小事的话,不能说他不是出家比丘,但是起码已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出家比丘,因为他所追求的那些东西,是为佛陀所鄙夷的,并为佛陀所呵斥的。

  第三点,关于娑婆一佛。通过舍利弗与佛陀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过去与未来的沙门、婆罗门都有可能与如来取得相同的修行成就,所证果境也可以相同。但是当谈到“现在沙门、婆罗门与佛等不”这个问题时,舍利弗明确地回答说“无”,佛陀对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并说“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无有是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释迦佛之前,共出现过六位古佛,距离我们最近的是迦叶佛。也就是说,每个佛应世的间隔都相当长远,到下一位的弥勒佛应世,距我们长达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那么在这些佛灭度期间,我们世人是在漫长时间内都无法见到佛的真面目的。有一点我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二佛出世”呢?就算“一山容不下二虎”,那么,释迦佛灭度已达二千多年,现在再出一位佛,总不算“二佛出世”吧?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五十六亿年以后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愿哪位大德能够圆满解答这个问题,最好不要信口开河,凭感觉说话,因为这是需要在经典里面找到依据,才能让人彻底信服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