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四)~A 二、梵动经


   日期:2020/4/20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卷十四)

二、梵动经

  说法地点:摩揭陀国竹林王堂

  参加人员:诸比丘

  主要内容:本经叙述佛陀在于摩竭陀国,至于一竹林时,有一位名叫善念的梵志,多次诽谤三宝,然而其弟子梵摩达却对三宝赞叹有加,此事乃在诸比丘中引起热议。佛陀知后,而对诸比丘们说:对于诽谤三宝的人,我们不可以怀忿结之心;对于赞叹三宝的人,我们也不可以生欢喜之心。原因是师徒二人各有异心,“以其异见、异习、异亲近故”。进而说说凡夫为寡闻之故,对于小缘的威仪戒行,而生赞叹,而贤圣的弟子则赞叹甚深微妙的光明大法。因此教诫十善戒,并举出外道异学所怀的异见邪说的六十二见。

  核心内容:六十二见,列表如下:

  1、常住论的四见

  2、半常半无常论的四见

  3、有边无边论的四见

  4、异问异答论的四见

  5、无因而出论的二见    ───以上属本劫本见的十八见(过去论)

  6、有想论的十六见

  7、无想论的八见

  8、非想非非想论的八见

  9、、断灭论的七见

  10、现在生泥洹论的五见  ───末去末见的四十四见(未来论)

 

(一)本经缘起——什么才是对佛陀真正的赞叹

  这部《梵动经》有好几个名字,分别是:义动经(南传为义网经)、法动经(法网经)、见动经(见网经)、魔动经(魔网经,降魔网经)、梵勤经(梵网经,至上之网)。

  从这部经上看,佛陀此时在摩揭陀国游历,而这个国家是佛陀经常居住之所,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的存在,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这里我就不一一对之进行分析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佛陀此时是暂住于竹林,他准备要到北部的那烂陀城去说法。这个那烂陀,就是我在第十二卷的《自欢喜经》中的那难陀城是一个地方,那里据说是舍利弗的故乡,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有一天,佛陀大约在午饭后,就外出散步。在他的身后,跟着师徒二人,他们都是属于梵志(概称为外道)。师父叫“须卑”,徒弟叫“梵达摩纳”。这对师徒很是有趣,两个人一路争吵不休。他们在吵些什么呢?原来当师父的见到佛陀在前面散步,他就开始数落佛陀以及佛教的不是,说那些比丘们是如何如何地糟糕;可是他的徒弟呢,却并不买帐,师父说一句,他就顶两句,一直跟着老师唱反唱:老师一个劲地诽谤佛陀及比丘,而徒弟却一个劲地赞叹佛陀与比丘。二人就这么个一路争争吵吵,没完没了。

  其实对于他们师徒二人的争吵,世尊都听得真真切切,而陪同世尊散步的那些比丘也都听得真真切切。当时世尊径自散步,好似根本就没听见一样。那些随行的比丘虽然满腹疑惑,但见世尊没有表态,所以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于是大家一边缓缓地散步,一边耐心地倾听着外道师徒二人的喋喋不休的争吵。

  到了晚上,大家都集中到竹林的讲堂之上,各自洗潄完毕,然后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开始聊起白天散步时所遇见的事情。大家讨论的结果,最后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认为这个当师父的对佛陀以及佛教不太了解,故而所言毁谤;而这个当徒弟的则是深明事理,应该值得赞赏的。

  众人的议论声,被远在静室的佛陀听得清清楚楚。于是他就从静室缓步走到讲堂之上,轻轻咳嗽了一声。大家一见到是佛陀来了,都站立起来围在佛陀的四周。

  佛陀于是就对诸比丘说:“我刚才在静室中听到你们在议论,都在议论些什么呢?不妨说来听听。”

  比丘们就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如实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后,就对在座的比丘大众们说

  “诸位比丘,如果你们听到别人诽谤佛法僧三宝,那么请大家不要忧愁与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愤不平,更不能因此而心生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反之,如果听到别人赞叹佛法僧三宝,也不要感到欣悦和愉快,因为,这也同样会给大家带来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接下来,佛陀继续着对比丘们的教导:

  “比丘们!一般的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佛陀,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什么是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个时代的沙门、婆罗门们,有着种种的邪知、邪见。总结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见,部分的常见,无因、无缘论,有边、无边论,不定诡辩论,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不正确的现法涅槃论等,共十类六十二种,这些被称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的归纳,就像洒在小池塘中的大渔网,网住了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而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远离了这六十二见,在日常生活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中,如实知认识与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发烦恼的根除方法:认识与感受,是如何地让人们因贪爱而陷入昧著,昧著又如何在无常变化下转为祸患,圣者又如何从中超越与出离。由于能超越与出离,所以圣者切断了推动流转到下一生的根本,就像斩断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树根,这棵树就随之枯萎,永远不再生一样,这就是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

  佛陀最后总结说:能够从这些方面来赞叹佛陀,才是真正的赞叹。

(二)什么叫小缘威仪戒行

  什么叫做小缘威仪戒行呢?即:五戒、十善、正命生活、不蓄财物等。主要有:

  不杀生:沙门瞿昙乃灭去杀生、除去杀生,舍弃刀杖,怀着惭愧之心,慈愍于一切众生。

  不偷盗:沙门瞿受乃舍弃不与取,灭除不与取,没有偷盗之心。

  不YIN:沙门瞿昙乃舍弃YIN欲,净修梵行,一向都护戒,不习近于YIN逸,所行的都是清洁之行。

  不妄语:沙门瞿昙乃舍灭妄语,所言都是至诚之语,所说的都是真实的,都不欺诳世人。

  不两舌:沙门瞿昙乃舍灭两舌,不会以此言去坏乱于对方,不会将对方所说之语来坏乱于这里的人。假如有详讼的话,就会使其和合,对于已经和合的人,就会增长其欢喜,有所言说的话,都劝人不离而和合,以诚实而入于人心,所说的都是知道时宜。

  不恶口:沙门瞿昙乃舍灭恶口,如果有人发麓言而欲伤损于人,而增加他人的结恨,增长人家的怨憎的话,如此的窟言,都一概不会去作,都常以善言去悦可人心,为众人所爱乐,令人百听不厌足,唯说此种话而已。

  不绮语:沙门瞿昙乃舍灭绮语,都说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唯说这些话而已。

  不饮酒:沙门瞿昙乃舍离饮酒。

  不着香华、不观听歌舞、不坐卧在高床、非时则不食、手不执金银、不畜养妻息僮仆婢使、不畜饲象马猪羊鸡犬鸟兽、不畜备四兵、不畜置田宅去种植五谷、不打斗、不用斗秤去欺诳他人、不贩卖有价证券、不受取抵债、不横生无端之事、不阴谋而面背……

  与沙门瞿昙形成鲜明对照的一些错误行径,主要有以下十六点,而沙门瞿昙则没有这些:

  1、受着他人的信施,而更求储积,对于那些衣服饮食,并没有厌足;

  2、食用着他人的信施,而自营生业,种植树木,为鬼神所依(树神崇拜的思想);

  3、食他人的信施,而更作方便,去求诸利养;

  4、食他人的信施,更作方便,追求为自己的庄严,如以酥油摩身,以香水洗浴,以香末自涂,以香泽梳头,着好的华鬘,染目为绀色,拭面、庄饰,带镮纽、澡洁,用镜自照,着宝革屣,上服纯白的衣,戴盖(头顶上有伞盖),有执拂(拂尘),有幢摩庄饰等物;

  5、专为嬉戏,而有赌博,有八道(有八目盘的赌具),有十道乃至有百千道(种种赌博所用的赌具),以种种的戏法,作为自己的娱乐;

  6、食他人的信施,然而但说遮道无益之言,如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戏园观等事,以及谈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

  7、食他人的信施,然而乃以无数的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的美辞,现前相互毁呰,以利而求利等事

  8、食他人的信施,但共诤讼,或者在于园观,或者在于浴池,或者在于堂上,都互相谈论是非;

  9、食他人的信施,而更作方便,为他人传递讯息,或者为国王、王的大臣、婆罗门、居士等人的通信使,从这里到那边,从那边到这里,持此信去授于彼,持彼信来授与此,或者自己去作,或者教他人去作;

  10、食着他人的信施,然而唯修习战阵斗诤之事,或者学习刀杖、弓矢之事,或者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等诸兽,或者斗男女,或者作众声,所谓吹声、鼓声、歌声、舞声,或者缘幢(攀上幢上)倒下来的绝技,或者弄种种的伎戏,没有不翫习的;

  11、食他人的信施,而行卑劣下贱之法,或以邪命而为自己的生活,如为善男信女看相,替人卜吉凶,谈命运好坏等,以及替人看畜生之命相,用这些方法去索求利养;

  12、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为自己的生活,如召唤鬼神,或又再驱遣鬼神,也以种种的厌祷,无数的方法,使人既恐怕又热恼,又作种种虚假的苦行,以求利养;

  13、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作为他的生活,或以咒术治病,或者诵恶咒驱邪,或者诵善咒等;

  14、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作为他的生活,或者咒水火,或者作鬼咒(呼鬼唤神的咒术),或者诵剎利咒(有关于王家的咒术),或者诵象咒(有关于象术之咒),或者支节咒(相人的四肢的预言咒术),或者安宅的符咒,或者火烧、鼠囓,能为解咒(或化解火烧、鼠囓等毒苦的咒术),或者诵知死生之书,或者诵梦书(解恶梦等咒术),或者相手面,或者诵天文书,或者诵一切音书

  15、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法,以邪命而自过其生活,或者瞻相天时,或者说降雨不降雨,或者谈谷贵谷贱,或者论多病少病,或者谈恐怖安隐,或者说地动,说彗星、说月蚀、说日蚀,或者说星蚀,或者说不蚀,均能记说;

  16、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为资其活命,或者说此国会当胜,彼国乃会失败,或者瞻相吉凶,说其盛衰等事。

  那些凡夫外道们都是通过对比丘正面的赞叹(持五戒十善等)和对反面的呵斥(如上面所讲的十六种事例)两方面事例,来赞叹佛陀的。而这些赞叹对于佛陀来说,都是一些有关戒律的枝末细节而已,为此人只是从表面上去赞叹佛陀,却不能把握住佛陀最核心最殊胜的方面去赞叹佛陀,因此这些赞叹都是不值得生起欢喜之心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