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七)~C 二、布咤婆楼经


   日期:2020/4/20 2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布咤婆楼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的梵志林

  参加人员:布咤楼婆罗门、象首舍利弗

  经中大意:此经叙述佛陀至舍卫国的梵志林中时,曾垂问布咤婆楼婆罗门作何事,讲何法?婆罗门则叙说想生想灭之论、有常无常论、有边无边论、命身一异论,如来终非终论等诸论。佛陀加以评语说:这些哲学问题并不是正觉泥洹之法,四圣谛才是契于法义的梵行,能得无为寂灭、正觉泥洹。其次佛陀则为象首舍利弗提示佛道修行的梯阶。   

  佛陀说这部经时,他是常住于何处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佛陀是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也就是拘萨罗国的首都,也就是波斯匿王的统治区。此处的祇树给孤独园是一个私人园林的名字,我们有时将之简称为“祇园”,比如说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首刹就是“祇园寺”,以祇园作为寺院的名称,寓指为佛陀所居说法之道场,尤其殊胜;安徽滁州琅琊山上有座琅琊寺,寺内也有座“祇园”,我以前曾经里面小住半年,园林摩崖石刻遍布,环境幽雅,是修行息意的好去处。“祇树”也是缩称,是指“只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就是指舍卫城的长者须达的别称。那么须达长者为什么被称为“给孤独”呢?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关于此园的由来,《大般涅槃经》中记载说,须达长者皈依佛陀后,见到佛陀以及众比丘风里来雨里去,居无定所,十分痛心,便发心建一座精舍赠送给佛陀。在寻找园址的过程中,须达见到只陀太子的花园颇为清净闲旷,乃欲重金购买,然为太子所拒。但是须达再三请求,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条件,须达长者乃以象驮黄金铺地,太子为其诚心所感,遂将园中所有林木奉施佛陀,故以二人名字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该园林占地约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相当于今天的佛殿),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的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

  话说世尊有一天的大清早,便著衣持钵,到舍卫城中去乞食。因为祇园位于舍卫城之南,二者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当行至半道,佛陀心想今天时间还有空余,中途正好到老熟人布咤婆楼梵志那里去坐坐,然后再去乞食也不迟。那位布咤婆楼梵志遥见佛陀来了,自然是又惊又喜,大家都很熟悉了嘛,自然也就不拘细节小礼。布梵志就上前招呼佛陀说:“世尊啊,您好久没有没来啦,今天又是哪阵风把您吹到寒舍来啦?”

  佛陀于是步入梵志的客厅里,见有不少人都聚集在一起,好像在是探究一些什么问题的样子。于是世尊就问布咤婆楼说:“你们这里好热闹啊,都在聊些什么呢?”

  梵志回答说:“世尊,是这样的,昨天我这里来了很多梵志,以及沙门、婆罗门之类的修行者,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争论得很厉害。”

  佛陀听后,就说:“那你都说说看,大家都争论些什么呢?”

  于是梵志就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人间乃无因无缘而生想的,也无因无缘而想会灭的。想乃有去有来,想是有生灭的;来时则想会生,去时则想会灭。

  第二种观点:由于命(即灵魂)有,而想生;由于命有,而想灭。那个想(即自我),为有去有来(有生有灭),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第三种观点:认为上面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认为,有一种大鬼神,威力巨大,就是他执持吾人之想而去,他也执持吾人之想而来。如他把想执持而去的话,则想会灭,假若他将想执持而来的话,则想就会生。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有一种主宰的万能的“神”,我们的所有行为和念想都会受到它的左右。

  这位梵志对上面所争论的问题迟疑不定,因此就这个问题专门向佛陀请教,他认为佛陀对世间真理有着彻底的洞察,佛陀肯定会知道示增上想之灭的境地究竟是怎么回事。

  世尊听了梵志的这番话,就对梵志说:“关于上面的那些论调,都有过咎,没有一个是圆满真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因缘,而有想之生;有因缘,而有想之灭啊!”

  接着佛陀展开了他的理论体系(即修行次第):

  初禅:如果有人在正值佛陀住世之际而发心出家修道,乃至通过修持而灭除覆蔽我们心识的五盖(即贪、瞋、睡、悔、疑)的话,那么就能除去欲贪,消灭不善之法,而产生觉以及有观。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与乐,这就是初禅的境界。进入初禅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灭除欲想,继之会自然生起喜乐之想。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因缘法则的基础之上的,即有因缘的关系才会有想之生,有因缘的关系才会有想之灭的。

  二禅:灭除有觉、有观,内喜而一心(内净心而一境性),而为无觉、无观。由于禅定而生之喜与乐,而入于第二禅。此人的初禅之想已灭,而二禅之想生起,由于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三禅:舍弃喜而修护(由喜的舍离,而成为舍,为无执着的状态,所谓离喜,而妙乐之地),专念一心,自知身乐,为贤圣者之所希求的,为护念清净,而入于第三禅。此人的二禅之想消灭,三禅之想生起,由于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四禅:舍苦舍乐,先前已灭忧与喜,而护念清净(舍念清净地),而入于第四禅。此人的三禅之想灭,四禅之想之生,因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空处:舍离一切的色界之想,灭除恚想,而灭除种种异念之想,而入于空处(空无边处,无色界之一)。将一切色想消灭,而空处之想即生,由于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识处:超越一切空处,而入于识处(识无边处)。此人的空处之想灭,识处之想生,因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不用处:超越一切识处,而入于不用处(无所有处)。此人的识处之想灭,不用处之想生,由于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有想无想处:舍离不用处,而入于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此人的不用处之想灭,有想无想处之想生,由于此之故,而知道有因缘而想灭,有因缘而想生。

  想知灭定:舍离有想无想处,而入于想知灭定(次第灭想定,达到灭除渐次生来的想知的境地)。此人的有想无想处之想灭,而入于想知灭定,因此之故,得以知道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此人得此想后,作如是之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他作如是之念时,其微细的想念不消灭,而更生粗想。他就又念而说:我现在宁可不作念行,不起思惟。他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后,其微妙之想乃告灭,粗想也不生。他不为念行,不起思惟,因此,微妙之想灭,粗想也不生之时,就入于想知灭定。

  佛陀说到这里,就问梵志:“布咤婆楼,你以前可曾听过这种次第灭想的因缘吗?”

  梵志回答说:“从未听说过。”

  梵志接下来对佛陀说:“我现在生起这样的念想:所谓此为有想,此为无想,或者一再的又有想。此想完了后,他又作如是之念:有念为恶,无念为善。他作如是之念时,其微妙之想不灭,粗想更生。他就又作如是之念而说:我现在宁可不为念行,不起思惟。他不作念行,不起思惟之后,其微妙之想就消灭,粗想也不生。他不为念行,不起思惟,而微妙之想已灭,粗想也不生时,就入于想知灭之定。”

  佛陀听后高兴地对梵志说:“你说得很对呀,这就是贤圣法当中的次第灭想定。”

  梵志又向佛陀请教:“在此诸想当中,哪一种想为无上之想呢?”

  佛陀告诉梵志说:“不用处想(无所有处想)为无上之想。”

  梵志又白佛说:“在诸想当中,哪一种想为第一无上想呢?”

  佛陀说:“诸言之有想,诸言之无想,在此中间,能够次第而得想知灭定的话,就是第一的无上之想。”

  梵志又问道:“那么这是为一想呢?还是为多想呢?”梵志的意思是,想的最高顶处为一想呢,还是为多想呢?

  佛陀答道:“只有一想,并没有多想。”

  梵志又问:“先有想之生,然后有智呢?或者先有智之生,然后有想呢?或者为想与智是同一时间内同时生起的呢?”

  佛陀说:“先有想之生,然后为智之生。先有想,后有智。”

  梵志又问:“想即是我吗?”这里的“我”,是指人类的灵魂。

  佛陀告诉梵志说:“你所说的是以哪些人是我呢?”

  梵志白佛说:“我并不说人即是我,我乃自说我们的色身四大与六入,乃由父母所生育,依乳哺而得以成长,藉衣服而得以庄严,为无常磨灭之法,我说此人就是我的。”

  佛陀告诉梵志说:“你说色身四大、六入,乃由父母而生育,依乳餔而成长,藉衣服而得以庄严,为无常存而会磨灭之法,说此人就是我。梵志!且置此我,但说人之想之生,人之想之灭。”

  梵志说:“我不说人即是我,我乃说欲界天即是我。”

  佛陀说:“且置欲界天是我,但说人之想之生,人之想之灭。”

  梵志说:“我不说人即是我,我乃自说色界天即是我。”

  佛陀说:“且置色界天就是我,但说人之想之生,人之想之灭。”

  梵志说:“我不说人即是我,我乃自说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所谓无色界天就是我。”

  佛陀说:“且置这些即是我,但说人之想之生,人之想之灭。”

  此时梵志回答不上来了,他只好请教佛陀:“世尊,那么您对此又有何高见呢?”

  佛陀告诉梵志说:“你欲知人想之生,人想之灭之事,实在是非常地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你乃为异见、异习、异忍、异受,依于异法之故(不同的见解,学习不同之法,忍受不同的学说,感受不同宗旨的快感,由异师所传之法)。”

  梵志白佛说:“是的,佛陀,您说得很对。”

  接下来,梵志列举了根本佛教时代的四种哲学命题:

  第一,世界为常住呢?为无常呢?

  第二,世界为有边呢?为无边呢?

  第三,身心为一呢?为异呢?

  第四,如来死后为存与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