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经


   日期:2020/4/21 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水喻经

  说法地点: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常卧在于水中乃至 安住于彼岸等七种人,譬喻为世间的行恶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种不同层次的人。   

  在这部经中,佛陀再以一系列的譬喻,来说明修行的层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水中的七种人,第二是岸上的七种人。佛陀为什么用人在水中来比喻我们修行的次第?其实我们稍加思索,便会得出,这个水,便是生死之海,便是烦恼、痛苦之水,便是轮回之水,它是造成凡夫无明的根源。具体情况,我们到下面接解经文的时候再予分析。

  水中的七种人:

  1、第一层次,他常卧于水中;

  2、第二层次,他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

  3、第三层次,他从水中出来后,就不再沉入水中;

  4、第四层次,他从水中伸出头来,伸起脖子,在观察四周的动静;

  5、第五层次,他观察一段时间后,开始朝对岸走去;

  6、第六层次,他在水中经过短暂的行走后,然后就抵达彼岸;

  7、第七层次,他抵达彼岸后,觉得岸上无比快乐,就从此在岸上居住,不再下水。

  我们若将上述的七个层次作一连贯,便可得:

  ①常卧水中→②时而入水,时而出水→③出水后不再入水→⑤四周观察→⑥朝岸上走去→⑦岸上安住,永不再入水

  下面是佛陀对以上七种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种,即常卧水中。那么为什么有人常卧于水中呢?因为这些人尽是为那些不善之法所覆盖,被各种不干净的东西所染污。这个染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世两世积累的,用现在的话讲,它是一种累积效应。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念《忏悔文》的时候,总会念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佛陀对我们说,常卧水中,是“造生死本”,是一切灾难与苦痛的源泉。

  第二种,出没无常,即时而出水,时而入水。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告诉我们,偈这种人,有时候会对佛法生起一点信心,也会对佛法产生一些信仰,也曾持戒、布施,也曾修习过一些善法。但是呢,他却无法坚持恒久,过不了多久,他就难耐寂寞,道心不再坚固,于是就不再修习善法,转而继续沉沦于生死大海之中,随波逐流不能自拔。直白地说,这种人就是反复无常,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忽左忽右,道心不坚固。因此佛陀把这种人比喻为时而出水,时而没水,就好像不懂事的小孩子玩游戏一样,很难调教。

      第三种,是出水后就在不再潜入水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佛陀教导我们,说这些人接触了佛法后,就开始产生纯正人信念,不再随波流,不再生起退转而,而是持守善法,在持戒、布施、多闻以及修习智慧等方面是一个不落。那么这样的人世间有没有呢?有的。因为很多居家信佛的居士,就是这种层次的人。他们生活要世俗之中,对佛法产生信念,但是由于俗务的需要,没有办法到清净之处去修行,因此只好生活在尘世之中,但是他们的头脑却是清醒的,不会随境而转。这种人其实是很多的,也是属于难能可贵的层次。

  第四种,就是出水后安住,然后作观察。这里的观察,就是修行,就是将佛法贯彻到他们的实践之中去。那么如何修行呢?就是修习四圣谛。四圣谛不仅是行为的改善,更是心念的彻底改观。他们能够知体会并了达一切皆苦。现实之中所谓的那些快乐,都是极其短暂的,也是虚幻不实的。他们继而观察这些痛苦的来源,这些痛苦是如何汇集到一起的;他们观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消灭这些苦源,从而离苦得乐;接着,他们了知世间的所有真理,并把这些道理毫无保留地告诉给那些尚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最后,他们消灭了三结,也就是身见、戒禁取见以及疑惑真理等三种障碍,而证得须陀洹果。佛陀认为,当处于此层次时,就能够做到死后生于天上或人间,往来七次后,就能够使所有的痛苦消失殆尽。

  第五,开始朝彼岸行走。这个层次,是建立在第四个阶层的基础之上的。当修习了四圣谛以及灭尽三结之后,这时候他们的一些贪、瞋、痴三毒就已经是极其微薄了,这时候就能够证得斯含的果位,也就是二果罗汉。

  第六种,渡水后抵达彼岸。佛陀认为,这就是相当于三果罗汉。

  第七种,就是在彼岸安住,相当于证得阿罗汉的圣果。

  最后,我们再把这七个层次进行初步的分析:

  被不善之法所覆盖→②时而信仰,时而覆盖,反复无常→③开始产生信念,不再退转→④开始修习、观察、思维(初果)→⑤开始向彼岸行走(二果)→⑥到达彼岸(三果)→⑦安住于彼岸(四果阿罗汉)

  (界定,2008年11月18日草就于普陀山佛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