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A 一、盐喻经


   日期:2020/4/21 9: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三)

(卷三)

一、盐喻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随人所造之业,则受其报。如作不善业,而且不修身、戒、心、慧的话,就会受苦果而有地狱之报;如作恶业,而修身、戒、心、慧的话,则受轻微的苦果,现法之报。并用盐水、夺羊、负债等,去分别譬喻它们。

  这部经的说法地点仍是在祇园精舍,由此看来佛陀一生在祇园精舍讲法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而且也说了很多部经典。这部经典也是和前面的一些经典一样,主要是讲善恶相报的问题。

  今天佛陀经比丘们讲经的主题是什么呢?是业与果报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业”。关于业的话题很多,也是为普通老百姓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件事。“业”原为梵语,音译为“羯磨”,汉译为“造作”、“行为”之义,也就是我们众生的行为。这种行为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身、口、意三种,但意念很难显露于外,也很细微,因此一般我们指身业与口业居多。但是事实上,在早期的佛教观点中,三业之中尤以意业为重,它突出了佛教以动机论为主的业论观点。与佛教大体同期产生的耆那教也讲究业的思想,但他们主张三业之中身业为最重,因为身业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可以观知结果的产生,可见二教对于“业”的不同论观。

  有一点需要指出,“业”的思想在印度自古有之,并不是佛教所独有,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它倒是印度思想的独特产物。“业”观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被认为是招致生死轮回的一种原动力。佛教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业”是各种苦果的最初因素,各种果报都是业力的终极显现。佛教认为一切万法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的种种苦乐果报,其依报──世界的净秽等,都是由业招感的结果。

  业的种类很多。从大的方面划分,就是前面我所提到的身口意三种业。而身口等业又可依照表、无表的标准而加以区分。能表示自心之善等以令他人知晓之业,称为表业;不能表示自心之业,称为无表业。依《俱舍论》卷十三的说法,表业、无表业俱以色性为体,故身语二业各有之。意业非色,不能表示,故不称为表;无表故亦无无表。依据此说,业总有五门,即身表业、语表业、身无表业、语无表业、意业。

  此外,各种经论中将业分别为思业、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所谓心所之思,即意业;“思已业”又称思所起业,谓思之所作,即身语二业。此外,又可将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关于业的感果,也有多种说法。综合而言,断道之有漏业具有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断道之无漏业唯有四果,即除去异熟果。其余非断道之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即除去离系果。其余非断道之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即除去异熟与离系二果。一一诸业准之可分别其果。此外,业为感果之因,故称业因;牵引业之力,称为业力;业之作用,称为业用;系缚有情,令不自在,称为业缚、业系或业绳;其所感之果报,称为业果或业报。

  佛陀在这部经中的观点是:“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不行梵行不得尽苦”,“修行梵行便得尽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人一旦造作了“业”,那么就会最终感受到果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只要有业的产生,就会有果报的显现,无论你造的是善业、恶业还是无计业——关于无计业,我个人以观点一般是指那种无所谓好坏的业。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计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说,我肚子饿了,想吃饭,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该吃饭了”。这个念头,是一种本能反应,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比如说我生病了,我就到医生那儿,对医生说:“医生,您看我的病严重不?”,这句话也无所谓好坏。也就是说,无计业大多数都与我们的生活本能有关系。当然,严格来说,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无计业,如果细细参究起来,无计业还是有善恶区分的,这就是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角度以及每个众生的深层动机问题,分析起来,就很是繁琐了。

  那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无计业会不会产生果报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根据佛陀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就可以得出,只要有“业”的产生,就会有果报的出现,这是大前提,而且这种前提是绝对真理,没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实际上,只要造业了,就会感招苦果,因此佛陀提出,我们要梵行,通过修梵行,而一步步达到灭尽苦恼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佛陀一共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用水与盐的组合,来阐述业与果感的关系。

  1、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到苦果地狱之报。

  佛陀对此分析是:假如我们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话,那么我们的寿命就会非常地短。佛陀在此作了比喻:就好像我们用一两重的盐,投入在少水当中,欲使其水为咸,而不可以饮用那样。把较多的盐放入较少的水之中,这种水必然会很咸,根本无从下口,苦涩难咽。为什么不可以饮用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盐分多,水分少。如果一个人所做的恶业多,而善业少,那么等待他的报应肯定是地狱,这是毫无疑问的。

  2、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那么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

  佛陀对此的分析是:有一部分人,他虽然作了一些恶业,但是他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而其寿命极长。这种人虽然作了恶业,但是仰仗其修持之力,使其受到很多苦恼的煎熬,故而不会堕入地狱。就好像有人将一两重的盐,投入到恒河的水中,如果仅凭一两重的盐分,就想使恒河水变咸,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盐份少,而恒河的淡水极多,一两盐对其无足轻重。但是少许的盐对恒河是不是一点影响都没有呢?不是的,故而这个人在现世中会遭到一些烦恼的侵扰,但无关大碍,寿命还是可以很长。

  3、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的话,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佛陀说,像这种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故而其寿命极短,而且死后还会堕入地狱。释尊在这里作了一个比方:犹如有人,夺取他人之羊那样。什么叫夺他人之羊呢?这就是那些为富不仁者,或仗势欺人者,这些人有财富有权势,但是他们贪得无厌,对穷苦老百姓是巧取豪夺,敲诈盘剥。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喂养长大的群羊被人牵走,可怜的百姓苦苦哀痛求,可是权势者却毫不理睬。佛陀对此的观点是:那些欺凌穷苦百姓者,对百姓敲诈勒索者,必然会遭受地狱之报。为什么?因为他们坏事做绝,他们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这些人的寿命不仅很短促,而且死后也将深堕地狱。

  4、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世尊认为,如果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因为他虽作恶业,然而籍修持之力,使其现世受轻微的苦果,不会堕入地狱。就好像有人偷窃他人之羊,结果羊群最终还是被羊群的主人发现并索要回去。但是这与上面的情况不太一样。偷窃羊群的,是一些穷苦的老百性,他们为衣食所迫,于是铤而走险,偷窃别人家的羊群以勉强度日;而羊群的主人,乃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王族大户。他们发现羊群不见了,就报告官府,结果把偷羊的人捉住了,五花大绑,结果羊没有偷成功,反招来牢狱之灾。这些穷苦的人,他们造了不善之业,当然也会遭到一些果报,但是他们不会堕入地狱,因为他们曾经修身、修戒、修心乃至修慧,故而寿命很长,不会堕入地狱,但是他们要受到一些轻微的苦恼。

  5、假如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地狱之报。

  佛陀的观点是:这种人作不善之业,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寿命非常的短,而且会遭到地狱的果报。世尊在此所作的比喻说:譬如有一些贫穷人家,欠了主人五文钱,或者哪怕只欠了主人一文钱,结果被主人捆绑起来送到官府收押。为什么只欠了主人少许的钱就被主人捆绑起来乃至见官呢?因为这个人他不仅贫穷,而且没有势力,只好处处任人宰割。那么为什么会落到无钱无势的地步呢?因为他作了不善之业,他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因此寿命非常地短促,死后也会堕入地狱。顺便说一下,从这段描述中使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佛教的观点上讲,“可怜”,是因为过去作恶的果报,因为过去他曾作过许多“可恨”之事;从现世来讲,很多人的确很可怜,撇开各种客观层面暂且不说,单单讲人的心理意识层面,这种人由于物质的“可怜“,却导到长了心理的“可恨”。比如说,我们面对可怜,往往会报以同情施以援手。可结果呢?这些可怜人却滥用了我们的可怜,把我的帮助视为一种义务,最终变成变本加厉,甚至到了可恨的地步。从现实来讲,有些国家级贫困县,国家以及各地人民都会积极帮扶,结果却成就了这些贫困县的惰性,从此不思进取,“等、靠、要”是他们的口头禅,“贫穷”成了他们的尚方宝剑。如此这般,不仅是“可怜”,更是“可恨”。

  6、有人作不善之业,必定会受苦果现法之报。

  佛陀认为,这些人曾经或正在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寿命极长。他们虽然有恶业缠身,使得他们在现世受到轻微的苦果,但是他们死后却不会堕入地狱。就好像有人,欠了别人很多钱,可是他却不会被债主捆绑起来,也不会被送官。因为负债人本身就很有钱,也很有势力,债主不担心他还钱,而且很多人还乐于借钱给他,因为借钱给他可以拿到更多的利息。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人四处借钱,属于一种不善之业,当然会受到一定的果报,但是由于他们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而不仅寿命极长,而且也不会受到地狱的果报,因为他们所造的“业”非常轻微。

  以上便是佛陀为我们讲述的业与果报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实我们若细细品味,可以发掘出很多精髓出来,决不会像我这样泛泛而谈所能囊括的。从上面的一些分析中,我似乎隐约地体味出佛陀对于当时印度各种贫富差距的深刻担忧,以及对于为富不仁、民间疾苦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于这些,我想在以后的各文中,会结合其他经典,逐步加以探索。

  (界定 2008年11月24日于浙江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