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B 二、成就戒经


   日期:2020/4/21 13: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成就戒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优陀夷、阿难、白净比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利子告诉比丘: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时,则可在现世当中出入于想知灭定-灭受想定。如在于现世不得究竟智,就身壤命终时.亦可以生在于余意生天中。在那里出入想知灭定。佛于众中说舍利弗已成就五法,众人应爱敬尊重他。   

  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概念,即在《中阿含》第五卷中,其中的主角,除了佛陀以外,当数舍利弗莫属。而我们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经常会提及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众多的罗汉弟子,而对于为大众所熟知的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则很少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在这里顺便说几句题外话。佛教自两汉时代也就是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而此时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还是以注重自我修炼为主的。也就是说,当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所谓的大乘佛教思想,还似乎得到全面的弘扬。一直到竺道生主张一羼提皆可成佛时,很多人都说他在谤法,一直到《大涅槃经》的传入,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后来有了“顽石点头”这样的历史典故。自隋唐以降,国人对于大乘佛教日趋崇信,于是将四阿含判为小乘。为什么将阿含经判为小乘呢?因为四阿含里主要是讲的是自我修证的法门,是针对那些根基平平的一般人士而宣说,而对于高上根基者,佛陀则宣说大乘教法,诸如《法华》、《楞严》诸经。这种说法为很多人接受,结果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即四阿含,就等于是小乘的同义词;而多数学佛人甚至耻谈《阿含经》,仿佛我们一说起阿含,就是自私自利代名词。我觉得这种说法,乃至这种观点,事实上是很有问题的。当然,我们也胡乱地评说大乘经典,近代有的人主张“大乘非佛说”,这种观点似乎欠妥;而把阿含判为小乘教法,似乎也同样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观点皆执于二边,皆有悖于公允。

  经过了很多次实践以后,值得欣慰的是,原始佛教的精神被很多有识之士重新予以估值。比如说有我国的台湾地区就成立了“原始佛教协会”,并创办了探讨原始佛教教法与教义的佛教刊物,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原始佛教的学者;甚至一些出家僧人也开始意识到原始佛教的重要性,开始认真研读四阿含。而在四阿含之中,大多数人对于《杂阿含》倍加重视,认为这部经典是最接近释尊真实面貌的一部宝贵经典。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台湾显如法师的《杂阿含与初期大乘思想》,一篇是一位自称佛陀弟子写的,文章名叫《信仰大乘十五年后的认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就是对于早期佛教十分崇敬,尤其对于《杂阿含经》。早期佛教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大乘佛教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而不同点在于,前一篇文章比较理性化,对于有些观点的获得也藉助于一些颇有说服力的考据,在观点上较为心平气和,让人易于接受;而后一篇文章感性色彩较为浓厚,对于原始佛教的主张可谓五体投地,而对于大乘佛教则是予以全面的否定,认为当前各种佛教问题的出现,统统都是大乘佛教的过度膨胀所引发。这种观点可能有些极端,因为我对佛法了解的确实很少,现在也就是一个起步阶段,需要把整个佛教理论体系把握全面,也要把佛教发展的脉络大致上搞清楚,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于所谓的大乘小乘做些个人的评论。因此,我现在可以说还没有资格对于这些观点进行评判,但愿有一天会搞清楚。

  我在写这篇文字之前,罗里罗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阿含经》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根据当代人的一些思想根基,我想对于大乘佛法,也未必完全能够接受。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收拾好,再去顾管人家的事。中国有句俗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人家瓦上霜”。这话听起来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但是细细一想,却也有几分道理。为何如此说?因为你自己家门前的雪都不愿扫,你会跑到人家那里去替人家扫霜?如果别人在你家门口被雪滑倒摔伤了,你负责不负责?当然要负责啦!到时肯定要带他去看医生,既要交付医药费,又要赔礼道歉,麻烦不断。如果你把自己家门口的雪扫得干干净净,自然不会有麻烦产生。待自己家门口收拾利落之后,再去帮扶人家,人家肯定会很赞叹。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看到你的家门口的雪被你扫得如此干净,你替他扫雪,他心里放心啊,因为他相信你肯定帮他家的积雪也清扫得干干净净。这就好比我们生病了去看医生,首先要找对我们病情较为内行的名医,因为人家经验丰富,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自家的身家性命,去交给一个毫无看病经验的街头郎中吧?——当然啦,实在无药可救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未尝不可……

  下面开始接触到经文。

  此时,佛陀与诸弟子们仍旧是行止于祇园精舍内。大约是大众比丘中午乞食过后,各自返回讲堂,然后大家都聚在一起,继续探讨着佛法的一些义理。尊者舍利弗又一次为大家做了开示。他开示的内容是: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

  这段话,就是本经的核心内容。舍利弗所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诸位比丘,如果我们大家都成就戒、定、慧的话,那么便能于现法当中,出入于想知灭定,这种说法必定是有道理的;如果在现法当中不能得到究竟智,当我们身坏命终之后,也能够超过抟食天,而生到余意生天中,然后在那个地方再通过修行,便可以出入于想知灭定当中。我说这番话,是必定有道理的。”

  现在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想受灭定”。关于这种定,说实话,我们远未达到那种境界,因此无法体会,只能从现成的辞典中去找寻。所谓想受灭定,就是想与知都停止的定境,也就是一切意识感觉都停止发挥作用。有人说,它就相当于无色界的第三天,即无所有处定。而部派间对此定的定位在看法上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它是超于无色界的第四天,即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对于这种问题,我在此处不作讨论。

  第二个问题,就是何谓抟食天。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对这个问题都是一笔带过,一般就是讲它是欲界的代名词。对这个问题,我作了一个粗浅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搞清“抟”为何义。抟,圜也。《说文解字》:“抟,以手圜之也。”《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即别抢着吃)。如果按照它的本义来说,所谓抟食,就是把米饭捏成饭团,然后放入口中。那么为什么要把米饭捏成团呢?这需要联系到印度的风俗习惯。中国人从古至今,用筷子已成定例,以至于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筷子文化”。而古印度则没有使用筷子的习惯。那用什么呢?我个人以为,用手抓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个风俗在中国的一些小数民族,仍可见其踪影,即“手抓饭”。用手抓饭往往会把米饭洒落到地上,古代粮食很金贵,为了节约粮食,往往先用手把饭捏成饭团,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放入口中。以此推引,我们就可以把靠食物为生的众生居处,叫作“抟食天”,也就是泛指为欲界六天。

  第三个问题,就是意生天。它的意思就是“意生身”所往生的天界,也就是色界或色界以上的天界(无色界)。至于“意生天”究竟是属于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南北传经文均无直接说明。但是联系到本经中所阐述的一些义理,则可以推定其应是指无色界(即想知灭定,即无色界的第三定)。从这部经中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就是比丘成就戒、定、慧,只能够证得“想知灭定”,而无法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我们在读经时需要留意的。因为“意生身”顾名思义,它仍有“细微色身”,也就是说不能够完全摆脱我们的肉体而独立存在。从这里亦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无色界”,并不是绝对地离开“色”,它只是相对而言。但是很多论家对无色界众生到底还有没有“色”,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根据“五蕴”经教者主张“无色界”众生仍有“细微色”,依此则可说“意生天”可以是“无色界”;但既然有色,为什么还称其为“无色界”呢?因此有的人就主张完全无色,据此推论意生天只能是“第四禅”色界天。《俱舍释论》说:“此中意生天者,世尊说是色界”,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不过无论如何,意生天是指色界或色界以上的天界,应该是没错的。

  对于舍利弗所说的这段开示,在听众中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尊者乌陀夷。这位乌陀夷是何方神圣?原来他也是位比丘众中的老资格,其在未出家前,受净饭王拔擢,为悉达多太子的学友,奉侍太子,也就是过去的侍读生。这个人能说会道,曾经多次以其辩才阻止悉达多舍家弃欲之念。佛陀成道后,乌陀夷也出家做了佛弟子。经中记载他善于化导民众,做了不少好事。《增一阿含经》卷三称其“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那么这位乌陀夷尊者提出了什么样的异议呢?他对舍利弗说:“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余意生天中,出入想知灭定者,终于此处。”他的意思是说,比丘生到色界或色界以上的天界以后,能够出入于想知灭定,这种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如果我们联系一下上下文,则此处的意生天,似乎又当是指色界范围之内。但是为什么在色界或无色界之中,是无法出入于想知灭定呢?乌陀夷尊者也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他并没有把具体的理由讲说出来。

  舍利弗听了乌陀夷的这番言论,也没有与他争辩,而是将先前的话又复述了一遍,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可是乌陀夷再一次予以反对,认为舍利弗所说的是有问题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舍利弗所讲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比丘成就戒定慧,于现法之中出入想知灭定者,对于这一点,乌陀夷没有表示异议;而对于后一层意思,乌陀夷则不予认可。大家彼此者再三重申自己的观点,结果把原本舒缓的气氛给搞僵了。

  我们现在还不能作为评判人,来评说二者究竟谁是谁非,因为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资格对上述两种观点说三道四,甚至对于上述观点都无法予以准确的理解。舍利弗是聪明人,他在十大弟子号称“智慧第一”。此时,如果双方继续争辩下去,那么将会有伤于僧团的和合。再者,舍利弗亦明显地感觉到局面对他很是不利,“无一比丘叹我所说”,就是说在大众中大部分人都比较赞同于乌陀夷的观点,或者采取中立的立场,保持沉默。如此一来,对舍利弗的个人形象也会有所损伤。因此舍利弗决定:“我宁可往至世尊所”,他到世尊那里,请求佛陀予以指点。

  舍利弗去后不久,这个乌陀夷及大众比丘也随后赶到,他们都想听听佛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着世尊的面,舍利弗与乌陀夷把各自的观点再次重申。结果大家又是你来我往,任凭舍利弗如何说,乌陀夷就是不赞同他的观点。

  舍利弗见状,他此时感到很孤独:“此比丘于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说,亦无一比丘叹我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得选择了“我宜默然”——舍利弗不再辩白了,他选择了沉默。事实上,这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明智的抉择。

  此时,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当舍利弗选择了默然的一瞬间,大众比丘所有的目光,都一齐转向了佛陀,都祈请佛陀出面,结束这场尴尬的局面。

  佛陀是慈悲的,佛陀时代的佛教是讲民主的。在佛陀一手苦心经营起来的僧团里,佛陀为了大众比丘们,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民主的的修学氛围。但是,这种慈悲和民主是有限度的,如果慈悲与民主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的,那么就会变成滥慈悲、假民主。因此,当僧团被一些邪知愚见所误导的时候,佛陀会毫不客气地予以呵斥。佛陀默默地听着二位尊者的发言。当舍利弗选择不再争辩,“默然”的时候,佛陀终于说话了——

  “乌陀夷!汝说意生天为是色耶?”——意生天到底是属于有色的天界吗?

  “是的,世尊。”乌陀夷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世尊此时终于对乌陀夷严加呵斥:“汝愚痴人,盲无有目!以何等故,论甚深阿毗昙?”

  佛陀的意思是:乌陀夷,你真是有眼无珠,简直是一个睁眼瞎子!你用什么歪理论,来议论这精深的阿毗昙?

  需要说明一下,此处的“阿毗昙”,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阿毗达摩”,它是指概括性之法。乌陀夷听到佛陀这么一说,他顿时“心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思”。但是他心里面是不是真的就认为舍利弗所说的是正确的呢?我想未必,但是面对佛陀的呵斥,作为弟子的他只能选择“默然”,然后静静地恭候着佛陀的开示。

  此时佛陀余怒未消,他转脸呵斥起站在一旁的侍者阿难:

  “上尊名德长老比丘为他所诘,汝何以故,纵而不捡?汝愚痴人,无有慈心!舍背上尊名德长老。”

  我们从这段话中,便可以看出,我们的释迦佛,既有慈悲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当弟子们犯有原则性错误的时候,如果此时不严加管束呵斥,那么将起不到警省的作用。佛陀对阿难说:舍利弗在僧团中是德高望重的长老前辈,你阿难悠闲地站在一旁,简直如同幸灾乐祸一般地看舍利弗的笑话。当舍利弗遭遇责难的时候,你阿难应该挺身而出,坚定地支持舍利弗。而你阿难却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你几乎没有一丁点的慈悲心。你完全背离和抛弃了上尊长老!

  的确,当舍利弗的正确观点遭遇到乌陀夷不正确见解的挑战时,而此时大多数比丘又站在乌陀夷的一边,舍利弗是异常孤独的。如果此时阿难勇于出面支持舍利弗,那么局面可能不至于弄得如此尴尬。因为阿难毕竟侍从佛陀多年,他在众比丘中也有相当高的威望。如果此时他替舍利弗说一句公道话,那么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从这个角度上讲,阿难做得不对,应该要接受佛陀的批评。

  而这个乌陀夷呢?他在讲堂之上敢于公开与舍利弗叫板,而在佛陀面前,他依旧很顽固地坚持他的错误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首先,从乌陀夷的思想观点上说,他可能的确不同意舍利弗所说;第二,他可能注意到大众的反应,即大众有倾向并认可于他的意见,因此他才敢在佛陀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固执地明确反对舍利弗的知见,因为当时的确没有一个人支持舍利弗。他看到局势对他有利,于是他胆子就更壮、底气就更足了。

  但是令乌陀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佛陀对他的错误观点予以了毫不留情的呵斥;不仅如此,连一向听话温顺的阿难这次也被世尊呵斥了,可见佛陀对这件事情是高度重视的。

  佛陀在呵责了乌陀夷和阿难以后,就当着大众比丘的面,把舍利弗的话重申了一遍:“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佛陀在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就进入禅室中去静坐,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时众中有一位白净比丘,他与阿难的关系极为要好。这位白净是何来历呢?有的人说他是舍卫城人,在祇园精舍建成时出家——关于他的情况诸经记载得不是很多。其实起先白净比丘也不太赞同乌陀夷的观点,但是大家都保持沉默,他也只得默然。现在见到阿难受到佛陀的呵责,于是就上前劝导安慰。阿难觉得自己很委曲,他对白净比丘说:“是他所为,而我得责。尊者白净!世尊晡时必从禅室出,至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共论此义,尊者白净应答此事。我极惭愧于世尊前及诸梵行。”看来阿难被世尊这么一说,感觉到无颜在佛陀及大众面前抛头露面了,由此看来,阿难是位薄脸皮的人,深知惭愧。

  看来阿难对于佛陀的生活规律是很了解的。当晡时到来时,佛陀果然从禅室中出来,到了大众中,敷好座位,然后坐下。其实他将阿难与白净比丘之间的对话都听得真切,于是他就对白净比丘说:“白净!长老比丘拥有几法,才会被广大的修行者们所敬重呢?”

  白净比丘听后,就回答说:“世尊!长老比丘如果拥有五法的话,就会被诸梵行者所爱敬尊重的。”接着,白净比丘就所谓的“五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长老比丘能够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能善摄威仪礼节,看见细微的罪业,都常怀怖畏,而受持学戒的话,那么,这类守持禁戒的长老比丘,就会被大众所敬重;

  第二,长老比丘广学多闻,守持而不忘,而积聚博闻。而他自始至终都能够奉持善法,既深谙佛法的要义,且能够著书立说,对于修行也精进不怠,具足清净,恪守戒条。像这样的对于诸法广学多闻、对于修行毫不倦怠、见解也十分深刻的长老比丘,应该尊重;

  第三,如果有长老比丘,他能够很轻易地证得四增上心(即四禅定),而乐居于禅定之中,这样的长老比丘,应该是为我们所崇敬的;

  第四,长老比丘修行智慧,观察兴衰之法,对于圣慧都明晓通达,能够看透世间一切苦患,这样的长老,就应该为大众所尊重;

  第五,长老比丘若诸漏已尽,不再有任何的结缚,能够证得心解脱与慧解脱,他在当世能够自知自觉自证,能够成就一切善法,而来去自如;他不再受诸有的束缚,了生脱死,超越轮回。这样的比丘,应该为大众比丘所钦敬。

  佛陀听后,又问白净比丘:“白净比丘,我且问你,如果长老比丘不具备上述五法的话,那么他凭什么获得大众的爱敬和尊重呢?”

  白净回答说:“世尊,如果长老比丘不具备上述所说的五个条件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的尊重了。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一些年长的比丘,他们头发皓白,牙齿脱落,身体已呈老朽之态,走路时都要倚仗着拐杖;他皮肤松驰,面皱如麻,诸根都已衰老不堪……如果年老比丘具备了这些条件,大众比丘也是需要敬重他们的。”

  世尊说:“白净比丘,你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也正如你所说。”

  然后佛陀开始对舍利弗大加赞叹:“白净!可能你还有所不知,舍利弗比丘,已经具备了你在上面所说的五法,因此,大众比丘对他都要敬重有加,不可有半点的轻慢!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很简单,因为舍利弗他把此五法都做到了究竟彻底。因此之故,从今天开始,大家要对舍利弗要爱敬尊重!”

  听了世尊的话,大众比丘如梦方醒,从此以后对舍利弗是敬重有加,再也没有人轻慢舍利弗尊者了。

  我个人认为,这部《成就戒经》,我们需要掌握住几个关键点:

  第一,长老比丘的五法;以及五法之外受尊重的特殊情况;

  第二,关于舍利弗所持的观点;

  第三,关于乌陀夷所持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所显示的一些观点争议;

  第四,佛陀对于长老比丘的态度;

  第五,佛陀对于舍利弗的赞爱有加;

  第六,佛陀对于乌陀夷、阿难的呵责。

  (草就于2008年12月27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