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B 二、梵志陀然经


   日期:2020/4/21 15: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梵志陀然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舍利弗

  参加人员:陀然梵志等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国时,闻旧友梵志陀然在王舍城怠于道业,耽于邪恶,乃去诘问。并告诉他:为父母,或为他人而行恶,是不能脱离堕入地狱之苦,应当如法、如业、如功德,而得钱财,而行福业,不可作恶业。陀然终于自皈依三宝,而为优婆塞。后来陀然病笃,尊者闻后,就驰赴慰问。尊者知道陀然憧憬于梵天之心,乃为之说“四梵室”,至梵天共住之道。陀然修习后,命终而得生梵天。舍利弗的对机说法,得到了佛陀的充分肯定。

  在写这部随笔之前,我先讲一件事情。有位陕西的比丘道友,大约是在凤凰博客上看到我在写阿含经的系列随笔,便通过QQ与我取得联系。他本人很想看阿含,可是找不到门径。因为阿含经里面的各种长短小经很多,也很庞杂,初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老师带引着,很难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但是过了几天,他觉得很烦恼,因为他在看阿含经时遇到了外部的阻力,其周围的一些道友们,都劝他不要再去看阿含了。我感到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些人都说了,看阿含经没有用的。我问他看什么经有用?他说反正看阿含经没有什么用了。

  其实细细一想,他的话代表了当今大多人的真实心理状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种浮躁的、迷失自我的,也是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一个缩影。的确,看一些浅显的经典,或者一些所谓大乘的经典,可能会很“有用”,因为它们拿来就可以用,可以训导别人,比如说《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广为人知的经典。我们在看到居士们烦恼的时候,总喜欢说上一句话:“看破,放下!”或者是套用《金刚经》里面的话,叫“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三心不可得”;或者教导别人学六祖大师那般去“顿悟”……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观音菩萨以耳根圆通广度众生,地藏王菩萨以无边大愿誓愿度脱一切饿鬼。那么,众生为什么需要菩萨们前来度脱?因为众生们感到无论是人世间,还是无边地狱,因为在这些地方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而一谈到苦,就必须要联系到四圣谛中的“苦集灭道”。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大乘”,怎么“度众生”,都离不开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佛教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还有一点,比如说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在祖师们看来,是最契合末法时代的苦恼众生的。无论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都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当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人中的大多数,他们时尔念佛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求生西方,而是籍用佛号声,获得内心片刻的清凉,使动荡杂乱不安的心能够静一静。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人手里持着或脖子里挂着一串念佛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念珠的装饰意义可能还会大些,真正静下心来念佛的人毕竟还是有限的。而念佛法门,时下似乎变成了老太婆们的专利品了。这些老人们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吗?我看未必全部是这样的,祈求佛菩萨保佑家里平安,儿女们工作顺利,多多发财,孙子们学习成绩优秀,我想这些才是他们念佛的真正动因。也就是说,时下的人亲近佛法的动机变了,可以说功利性增加了,虔诚与纯洁性减少了。就这么简单。因此,也难怪乎很多人,包括出家的比丘与比丘尼们,都说读诵阿含没用。从世俗功利性上讲,当然是没用。这是僧团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悲哀!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这部《梵志陀然经》。

  这部《梵志陀然经》中的说法主讲人员,仍是舍利弗。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只见到舍利弗一人代佛说法,十大弟子中其他的弟子代佛说法的情形我似乎还没有见到。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舍利弗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这部经典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它的说法地点并没有固定在一处,而是从舍卫城到王舍城,跨跃的范围较大;第二个特点就是经中的故事情节比较强;第三个特点就是这部《梵志陀然经》,是佛教早期对机说法的一个典型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和总结。

  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此经发生的时间,应该在夏安居结束之后;而从地点上讲,佛陀此时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而舍利弗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可以说,佛陀住竹林精舍期间,把教导弟子们的重任,基本上都委托给了舍利弗。当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的时候,比丘们都开始整理衣物,纷纷摄衣持钵,到人间去四处游行。在佛陀身边安居的一个比丘,就辞别佛陀,前往舍利弗所居的祇园精舍。他到了住处,放下行囊,首要之事就去拜会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见到这个比丘之后,就慈祥地问他:“贤者,你是打哪儿来啊?又是在哪儿夏安居的呢?”

  那个比丘就回答说:“我是从王舍城来,在那儿夏安居的。”

  舍利弗知道佛陀就在那儿带领大众安居,于是就询问比丘:“世尊的圣体还康强吗?他老人家饮食起居,一切都很正常吗?”

  比丘回答说,佛陀“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

  舍利弗一听,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可以放心了。

  舍利弗的问话很有次第,先问佛陀,接着问诸比丘、比丘尼众,再问优婆塞、优婆夷众,最后问那些异学沙门与梵志们的身体怎么样?修行都还好吧?此比丘都一一作答。

  当舍利弗问完上述人等的情况后,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出家前的老朋友,名叫陀然,他就是住在王舍城内。于是他问:“贤者,王舍城内有一个叫陀然的梵志,你认识他吗?”

  这个比丘听后说:“我认识他的呀!这个人在王舍城里小有名气,很多人都认识的啊。”

  于是舍利弗就开始向比丘打听陀然的近况如何。这个比丘回答说:“陀然别的都还好,但是就是不喜欢去拜会佛陀,也不喜欢听闻佛法。”

  舍利弗听后有些好奇,忙问原由。那个比丘回答说:“尊者舍梨子,梵志陀然而不精进,犯于禁戒,彼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恃梵志、居士,欺诳于王。”若用现在的话讲,这个陀然就是喜欢仗势欺人,坑蒙拐骗样样都来。他利用国王来欺骗百姓,然后又利用百姓,来欺骗国王。就好像无赖律师帮人家打官司,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和被告都被他蒙得团团转,无赖律师借机从中渔利。

  舍利弗听后,也没有多说什么,等到夏安居一结束,便开始收拾行装,从舍卫国前往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著衣持钵,往陀然的家中走去。因为舍利弗与陀然以前是很要好的朋友,对于陀然的住址都很熟悉,所以不大一会,舍利弗出现在陀然的家门口。

  陀然此时正在干什么呢?经中说他“从其家出,至泉边苦治居民”。从这句话我们大体上可以测知,这个陀然是当地有名的商人阶层,或者投机份子。这个“泉”,可能就是一口天然生成的水井,其水质颇好,就好像现在的天然纯净的矿泉水。而陀然对这口泉井拥有主权,凡是前来取水的,必须缴纳一笔费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天气闷热干旱,水资源匮乏,而优质泉井更是稀少。掌握了优质水资源,就等于拥有了很丰厚的物质财富。而这个陀然拥有了这口井泉,其获得的途径的合法性值得怀疑,很可能是“欺诳”而来。而他正是利用这口水井,对取水百姓进行层层盘剥,百姓对他是忍气吞声,既不敢怒亦不敢言。

  这一天他正准备出门去井边收费,正巧遇见了远道而来的昔日老友舍利弗。老友相见,自然是十分亲热。他很高兴,叉起双手,连连作揖:“你好呀,舍梨子!咱们是好久不见啦!”他边说边搀扶着舍利弗,将尊者请至家中。到了陀然的家中之后,他就亲手为舍利弗敷设好坐床,请尊者坐下,然后用金盘取来泉水,请舍利弗漱洗完毕,就献上丰盛的饭食,请舍利弗享用。

  可是舍利弗并不接受陀然的献食,他说:“止!止!陀然!但心喜足。”舍利弗的意思是说,我心里高兴就可以了,饭就不用吃了。

  陀然听后觉得很尴尬,他就问道:“舍梨子,你好不容易来我家里一趟,为什么不肯纳受我供养给你的食物呢?”陀然此时很想知道舍利弗不肯纳受饮食的原因所在。

  舍利弗觉得必须把话挑明才是,于是他就质问陀然:“陀然,听说你不用功精进,反而冒犯禁戒,上下欺诳,可有此事?”

  陀然一听,就明白了舍利弗此行的真正用意,于是他就老实作答:“我说老朋友啊,你应该知道,我是在家人,不像你们出家人两袖清风,无牵无挂;而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老小,还有一大帮仆人,我这一大家子人,都得靠我挣钱养活他们啊!不仅如此,我要定期向国王缴纳税金,各方面有头有脸的人物我都要出钱去打点;我还要花钱祭祀天神和先祖,有时候还要给那些沙门梵志作些布施。所以的这一切,我都得花钱啊!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么回事啊,我陀然根本别无选择。”

  看了陀然所说的这些话,再联系到时下的一些现象,使我思索良多。从道理上讲,陀然所说的也是实情。在别的国家的情况我不太熟悉,但在中国,如果一个商人处处都是遵纪守法,那么他极有可能会面临着亏本生意。在某种意义上讲,“无奸不商”是有一定依据的。但商人是不是天生就很“奸”呢?并不是,而是时势使然。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送礼文化、走后门托关系文化,而商人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以较小的本成,获取最大的利润,那么这样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既然大家都想低投入高回报,那么关系户就应运而生。比如说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除了供需关系等客观因素起主导作用之作,公共管理部门的一己之利,对于高房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成思危在2008年岁末,再一次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即“房价30%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行贿”。那么,所谓的行贿,自然是不会“贿”给普通老百姓的,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须挑明。

  这里的陀然也是籍用这种传统的理论。他的意思是,居家过日子,没钱肯定不行。为了维持生计,他必须要去挣钱,只要能挣到钱,无论什么手段,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他都敢去使用。例如我们在前面就看到他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欺诳”:利用国王(或者说王族势力,或者说是官衙,就是国家暴力机器)去欺诳百姓,利用百姓去欺诳国王。这种“欺诳”,自然是不合法不正当的。

  那么舍利弗与陀然的分歧根本之处在哪里呢?根据我的理解,就是合法与不合法的问题。舍利弗的观点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儒家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财富的来路要正,要合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理。如果用一些不合法不正当的手段,甚至是伤天害理的手段去谋财害命,那么就是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了。

  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者说让陀然抛弃他的错误知见,舍利弗作了一些比喻。这些比喻主要将陀然所提出的论点进行了分解。

  陀然的观点是:我陀然是为了父母、妻子、奴婢、为王、为天、为先祖、为沙门、为梵志,而去作恶。

  舍利弗观点的前提是:如果活着的时候去作恶,那么死后将会堕入地狱。对于这个前提,陀然表示认同。在古印度社会,一般人对于因果报应都会持肯定态度。陀然作为梵志,自然也不会否定地狱以及因果报应的存在。否则,他是根本听不进去舍利弗的话的。

  舍利弗说,如果死后堕入地狱中,狱卒们不会因为我们是为了父母妻子而去作恶的理由,就会赦免我们。只要是作恶,不管你是什么理由,不管你的理由是多么的充分,都会遭受惩罚。比如说我们现在去抢劫,法官在量刑时,肯定以抢劫罪给我们定罪。我们在法庭上向法官申诉:“法官大人,我实在是冤枉,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抢劫的。”法官不会因为我们的申诉,而取消对我们所作出的审判。

  在把陀然的一些错误观点一一予以驳斥之后,舍利弗最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族姓子可得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尊重奉敬孝养父母,行福德业,不作恶业。”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便为父母之所爱念,而作是言:令汝强健,寿考无穷”,并且父母也会因此而“安隐快乐”。如果令父母安隐快乐了,那么此人便会“其德日进,终无衰退”。

  接下来,舍利弗说,如果“如法、如业、如功德得钱财,爱念妻子,供给瞻视,行福德业,不作恶业”的话,“便为妻子之所尊重”,妻子也会祝愿丈夫“愿尊强健,寿考无穷”。如果把合法得来的钱用在了奴婢,沙门、梵志等人身上,也同样会赢得他们的赞叹。

  听了舍利弗的一番教诲,陀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也只好实话实话:“舍梨子,我有爱妇,名曰端正,我惑彼故,而为放逸,大作罪业”。陀然的意思是说,他出外做坏事,都是受了老婆的挑唆与蛊惑。于是他发誓:“从今日始,舍端正妇,自归尊者舍梨子”——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听我那坏蛋老婆的谗言了,我就归依你舍利弗了,给你当徒弟吧。

  舍利弗听后是连连摇手:“陀然,你还是不要归依我,而应该归依我的老师——佛陀才是呢!”

  陀然一听,说“好啊,我就归依佛陀。从今日起就归依佛法僧三宝,尽形寿而不舍弃!”

  故事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尊者舍利弗辞别了陀然之后,就在王舍城住了几天,然后前往南山村,住在村北尸摄惒林之中。

  日子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过去,有一天,有一个比丘到林中来拜见舍利弗。来者坐定之后,舍利弗说问道:“贤者你这是打哪来啊,又在何处游行呢?”

  比丘回答说:“我是打王舍城来啊。”

  舍利弗对于陀然还是很挂念,于是就向该比丘打听陀然的近况。

  比丘回答说:“陀然现在数次想去拜见佛陀,数次想听闻佛法,但是他的身体是每况愈下,目前已经是十分严重,估计来日不多了。”

  舍利弗一听,就更加挂念昔日老友。于是他著衣持钵,前往陀然的家中走去。

  病重的陀然,神色黯然地衰卧在床上。当他见到舍利弗出现在他的跟前时,枯黄削瘦的脸上,强打精神朝舍利弗点点头,并挣扎着想从床上坐起来。

  舍利弗一见,忙上前用双手扶住陀然,对他说:“你有病在身,还是躺下吧,就不要起身了。”然后,舍利弗就询问起陀然的病情进展如何?陀然回答说:“我现在浑身困乏,像散了架似的,而且病得一天比一天沉重。我的头疼痛得要命,就好像有人用锋利的尖刀刺进我的脑髓里。”

  舍利弗听后,他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但是在陀然的面前,他表现得十分从容。在陀然生命最后的时日里,他向陀然提出了几个问题:

  地狱与畜生,何者为胜?答:畜生胜。——此处的“胜”,意为更好一些。

  畜生与饿鬼,何者为胜?答:饿鬼胜。

  饿鬼与人相比,何者为胜?当然是人胜。

  人与四天王天,何者为胜?自然是四天王胜。

  ……

  化乐天、梵天,何者为胜?

  陀然听后,高兴地说:“梵天最胜,梵天最胜。”

  由此看来,梵天才是陀然的最高目标。而对于梵天之上,他似乎并不感兴趣。

  舍利弗终于明白了陀然的心意,于是他就专为陀然说了有关死后上生梵天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四梵室”。所谓四梵室,就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舍利弗对陀然说:“我们尊敬的佛陀曾经为我们宣讲了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之后,就会生于梵天之中。”

  这个陀然在命终之前,努力按照舍利弗的教导,勤修四梵室,命终之后,果然生梵天中。

  舍利弗协助陀然的眷属,在料理完昔日的老友陀然的后事之后,就回到了竹林精舍,返回佛陀的身边。

  此时,佛陀在大众的围绕之下,宣说佛法。他打老远就看见舍利弗回来了,于是他就当着大众比丘的面,大声地对大家说:“各位比丘,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此舍梨子比丘教化梵志陀然,为说梵天法来,若复上化者,速知知法如法。”

  佛陀在此对舍利弗是大加赞赏,说他已经具备了各种高超的、无量的智慧。如今他已经为陀然宣说了上生梵天之法,如果他再说得深一点,就可以令陀然得到究竟的解脱。

  舍利弗在佛陀的赞许的目光以及大众齐声的赞叹声中,回到了佛陀的身边,他礼拜佛陀之后,找个座位坐了下来。佛陀于是就问他:“舍梨子啊,你已经为了陀然宣说了上生梵天之法,为什么不说得更深一点,让陀然彻底地明晓如实的真理呢?”

  舍利后听后,就禀告佛陀说:“世尊,我这个老友啊,可以说对梵天是朝思暮想啊,他生前对梵天是推崇备至,我为他说他最喜欢听的法,也就是满他所愿啊。”

  佛陀听后说:“舍利弗,你说得是对的,你这就叫‘对机说法’。其实法无优劣高下之分,最合适自己的法,其实也就是最好的法。”

  (界定 2009年元月4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