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八)~B2 《侍者经》续


   日期:2020/4/21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上文——

  (《侍者经》续)

  下面将要进入到具体的佛经内容——

  正如在上面所说,如此众多的大德高僧,都围绕在佛陀的身边,恭听佛陀的开示。顺便提一下,如此众多的上座弟子,平时大部分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现在集中到王舍城,也未必就和佛陀居住在一块。那他们住哪里呢?经中说“皆近佛叶屋边住”,这个“叶屋”,就是用宽大的树叶所搭起的临时性住房,也就是用沙罗树叶所葺而成的小房子。这个沙罗树,在古印度较为常见,树高一般为20~30米,树叶很宽大,而且含有油脂。所以用这种富含油脂的树叶搭起来的小房子,遮风挡雨那是很便当的。

  今天佛陀请这么多名德耆宿来到他的身边,主要是有件要紧事需要与大家协商解决,这个事是什么呢?在经中佛陀对大家说:“我今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宜须侍者”,也就是佛陀年纪大了,需要一名贴身侍者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请大家帮忙举荐哪一个人更为合适。那么佛陀对于这个侍者的标准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位侍者不仅要照顾好佛陀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把佛陀所说的一些教法,原原本本地无增无删地传达到比丘中去。“不失其义”就是说不能把佛陀所说的话的原义曲解,或任意夸大和缩小,更不能添油加醋。

  这时候,座中有位尊者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向佛陀作自我推荐:“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这位尊者是谁?大家一看,原来是最早跟随佛陀出家的五比丘的第一位,就是拘邻若,即憍陈如。佛陀听后,心里还是很欢喜的。因为憍陈如是他成道以后度化的第一位比丘。但是憍陈如此时也到了年迈的年纪,因此佛陀对他说:“拘邻若!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拘邻若!汝还本座。”意思是说,憍陈如你自己年岁也大了,也应该需要找一个侍者帮忙照顾你了。你自己都自顾不暇,佛陀怎么能劳驾你来照顾呢?紧下来,各位尊者都自我推荐,但是一一都被佛陀谢却了。最后一位站起来自我推荐的是哪位呢?是耶舍尊者。我们对这个人其实并不陌生,他是继五比丘后出家的第六位比丘,他的父母也就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因此耶舍一家在古印度佛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耶舍当时出家的时候,还是个小青年,也就二十挂零,可如今也呈老朽之状。此时他被称作“耶舍行筹长老”,“耶舍”是他的名字,“行筹”是他在僧团中所担任的职务。“筹”的本义就是计数用的一种工具,实际上就是用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的物品的凭证。那么为什么要计数呢?因为通过计算人数的多少,可以计算出要准备多少份饭食,从而避免浪费。从“行筹”这一词,我们可以推断出两点:第一,这位耶舍尊者,可以说就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典座”——也就是丛林中专管僧人饮食方面的主要执事之一。第二,在佛陀时代,尤其是在佛陀生活的晚年,僧人已经是遍布各地,佛陀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来拜望佛陀,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已功成名就的高僧大德。这些老法师们千里迢迢来看望佛陀,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总不能让人家也跟随大家一起去托钵乞食。因此在祇园精舍或竹林精舍内,都会有固定的斋堂。饭食的来源,一个是靠信徒的布施,另一个就是用信众供养的金钱财物去市场上交换生活日用品(比如米面油盐等)。为了节约,大家就推举一个专门管理僧团伙食的僧人,每天清点僧人的数目,然后按照人数去安排食宿。这位耶舍就是做这项工作的。我个人认为耶舍的工作流程大约是这样的:准备一定数量的小木块,上面刻上专用的标记,然后将这些刻有专用标记的小木块分发给每一位前来参加法会的人员。当中午开饭时间到了时候,大家就凭这个小木块去斋堂吃饭。此时有专人在斋堂入口处,负责回收木块。这个木块,就是现在所谓的“饭票”的雏形。从这个角度上讲,在佛陀的晚年时期,僧人托钵乞食,已并不是十分普遍和平常,有相当一部分僧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和到固定的斋堂去用餐。

  佛陀见耶舍起身自报家门说要当自己的侍者,他也同样予以婉拒:“耶舍啊,你自己都老了,给我当侍者的事,还是免了吧。”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佛陀说此经时,的确已是处于晚年时期。我在前面推断说在佛陀七十岁以后,应该不会有大错。

  几乎在场的所有大弟子的自荐都被佛陀婉拒,那么佛陀心目中肯定有自己理想的人选。这个人选究竟是谁呢?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而座中被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通过自己的禅定功夫,终于把这件事情给弄明白了,原来佛陀是想请阿难当他的侍者,因为阿难从各方面来说,都符合世尊的要求。于是他就对比丘们说:“大家知道吗?世尊是想请贤者阿难作为他的侍者。这样吧,我们现在就去阿难那里,劝喻他出来为佛陀侍者。”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很显然地知道了阿难当时并不在场。而且,我在琢磨一件事情,就是佛陀已经到了晚年,怎么会在晚年开始选定侍者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如此理解,即事实上阿难从他出家没多久的时候,就开始给佛陀当侍者,虽说阿难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但是佛陀也从未当众宣布阿难为侍者。而佛陀到了晚年,他觉察到于情于理都要给阿难一个合理的公开的名份。佛陀为什么要有这些考虑?我们把重点落在“受我所说,不失其义”八个字上面。也就是说,佛陀此时已经考虑到他的灭度以后的事情。如果在他灭度后,他的教法教义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那么僧团内部就会意见纷呈,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莫衰一是,那么内部就会产生混乱,如此一来极不利于佛教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我们在《长阿含经》中,就看到佛陀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考虑,即大雄的去世,导致了耆那教的最终四分五裂。佛陀的侍者,他的任务不仅是照顾好佛陀的起居与饮食,更重要的就是要“受我所说,不失其义”,也就是说在佛陀灭度之后,这个侍者就要承担起维护正法久住和“以视正听”的伟大使命。因此佛陀对于侍者的选定上,是慎之又慎。他今天把所有的上座大弟子都召集到一块商量侍者的事情,就足以说明“侍者”这一职位的非同凡响。

  于是目犍连就与大家一起,到了阿难的居所,将来意向阿难述说了一遍。阿难听后,却说万万不可,他对目犍连说:“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难可难侍谓为侍者。”就是说,阿难并不是不愿意做佛的侍者,而是他认为自己“不堪任”,也就是能力和福德不够,只有那些在修为方面具备相当成就的人,才可以将佛陀奉侍好。为了说明自己福德的浅薄,阿难举了一个例子:“犹如王大雄象,年满六十,骄傲力盛,牙足体具,难可难近谓为看视也”,意思是说,佛陀就好似成年的大象,如果不懂得大象的习性,就很难侍奉好大象。

  但是大目犍连还是一个劲地做阿难的思想工作,他说:“阿难贤者啊,既然你这么说,那我也不妨作个譬喻。像优昙钵花,三千年才开一次;而佛陀呢,也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才在世间现迹一次。因此,你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去奉侍佛陀,你看你有多大的福德果报啊?”

  既然目犍连等比丘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请阿难,阿难本人也就不好意思再次推辞了。但是他提出了三个愿望,请目犍连转达给佛陀。如果佛陀应允了,他才乐意做佛的侍者。哪三个愿望呢?

  第一,不穿佛陀的衣服,无论新衣旧衣,他都不会去碰一下;

  第二,信众专门供养给佛陀的饭食,他不会去食用;

  第三,不非时见佛——就是说该见的时候见,不该见的时候不去打搅佛陀。

  对于这三个愿望(也可以视为“条件”吧),众人都不知是何用意,但是目犍连还是将阿难的三个愿望如实地向佛陀作了汇报。

  佛陀听后,对阿难大为赞赏,说阿难比丘“聪明智慧”,并述说了下述内容,即阿难比丘的十八个“未曾有法”——

  (2009.02.04.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