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九)~B 二、瞻波经


   日期:2020/4/21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瞻波经

  说法地点:中印度瞻波国的恒伽池附近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于十五日布萨之时,佛陀知道会中有不净的比丘在那里,因此,虽经三请,也不说波罗提木叉(戒)。尊者大目犍连乃逐出该比丘,然后请佛说戒。佛陀以大海八德为喻,而说正法、律中的八未曾有法。

  在这部经典中,“瞻波”是一个国名或者是指一个地名,而经文的内容则与“瞻波”并没有多大关系。有关这部经典,有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说从解脱”,以及与比丘诵戒有关的一些内容。至于后面所讲的大海八德和正法、律中所具有的八种未曾有法,我们在《中阿含·阿修罗经》中说得很详细,这里也不作说明。

  首先我们谈谈什么叫“说从解脱”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内容。谈及“说从解脱”这个词,实际上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佛陀所制定的相关戒条。佛教经典《华严经》上面讲:“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以戒为师,或清净持戒,那么就可以最终获得解脱。这里的“解脱”,与“戒条”基本上是一对同义词。“从解脱”,就是随从戒律,按戒律办事,就可以从戒条的持守中,得到无上的解脱。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个“从”,是“顺序”的意思。而“从解脱”,就是按照戒条的先后,一条一条地读诵下去。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说法,如果我们将之简单化,就称之为“定期诵戒”,那么更为方便一些。

  我们知道,佛教界无论是大乘或小乘,虽然大家在具体的持戒方面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是对戒律的极端重视,则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持戒好,精进不怠,就会赢得大家的尊敬,他所持的戒,就被称作“戒香”。比如说南山律开山祖师道宣律师以持戒精勤,被誉为“戒香芬洁,定水澄奇”。佛教里有一部《戒香经》,阿难说世间共有三种香,所谓根香、花香与子香,他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 闻,其香云何?”佛陀说阿难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是说“此三种香,有风无风,遍一切处,而非得闻。”其实所谓的根香、花香与子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香,它们也无法称之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香。那么,什么香才能被称作“普遍香”呢?就是“戒香”,即守戒之香,持戒之香。世间人如能持守五戒十善,那么“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据此佛陀而说偈曰:

  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旃檀郁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

  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

  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

  从经典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若能持戒,不仅能生出令世间赞叹爱敬的“戒香”,而且还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解世间缚”,获得解脱,二是能够平安一生,远离诸魔。

  那么,作为出家的比丘僧,为什么要诵戒呢?诵戒又称为“布萨”。“布萨”华译为净住、长养,就是出家比丘或比丘尼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布萨不是佛教的创造发明,它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吠陀以来的一种祭法,在新月祭、满月祭的前夜,祭主断食而住于清净戒行,即名为布萨。佛陀时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佛陀也因应此一宗教活动而成立布萨制,最初为信众定期集会,由比丘为信众说法,后来逐渐演化为出家二众的说戒、忏悔仪式。在布萨时,需要掌握五个要点:

  第一是时间比较固定。一般为黑白半月半月诵戒,汉地通常定为每月阴历十四、三十日(或二十九)的傍晚举行。

  第二是强调全体性。即只要是有条件参加的比丘或比丘尼,都有参加诵戒的义务。

  第三是如果比丘、比丘尼因特殊情况(如因病)不能参加,应委托同住比丘向大众表示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僧事,无条件完全同意,此称为“与欲”。

  第四是大众如法集合,在诵波罗提木叉(戒本)之前,如僧伽有事,先要处理解决。如比丘在半月间有所违犯,须在大众前告白忏悔,依法处分。

  第五是诵戒的内容,现在一般都是诵读《四分戒本》,而大乘的《梵网经》现在一般都没有列在诵戒范围之内。

  这部《瞻波经》里所发生的故事,就是在比丘集合起来,然后准备诵戒的环节里。我现在不妨对照一下《四分戒本》,看看有哪些程序需要引起注意。首先,当比丘们结合以后,说戒师便问:“僧集否?”大家就答道:“已集。”然后说戒师说:“未受具戒者出。”此时若是有未受具足戒的,就遣出;若没有,就回答说:“此中无未受具戒者。”

  这部经中所说的故事,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此时说戒师并未正式开始说戒,他首先要把众中的一些情况搞清楚。如果有未受具足戒的,或者有比丘尼、居家众在里面的,则要提前遣出,不可以混迹其中。比如说,说戒师会说:“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此时若无,就答说:“此众无尼来请教诫者。”

  接下来,说戒师就说: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

  然后说戒师就开始问: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一问;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二问;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

  然后说戒师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在这里,我将说戒的最初的几个程序一一陈列出来。当然,佛陀时代,他亲自出面说戒,可能也没有这么复杂。佛陀是位彻底觉悟的圣人,他不会像后世的说戒师那样一连三次问比丘们是否清净,他是运用自己的神通,将在座比丘的身口意三业都一一作了分别观察,如果有不清净的,他就不说戒;如果大家都清净了,他就开始说戒。在这里,佛经记载得很清楚:“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观察众心。观众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苗头来了。按常理说,佛陀入定以后,对大家的心境观察一番后,如果大家都很清净,他便立马开始说戒经,可是这次他去一直到初夜结束,都默默地不作声,没有作出任何说戒的表示。

  这时在众中有一个比丘就站起身来,他向佛陀合掌问讯,然后说:“世尊,初夜已讫,佛及比丘众集坐来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意思是说,时间已不早了,佛陀您还是及早把戒经给说了吧。可是佛陀呢,却是“默然不答”,没有作任何表态。

  然后,中夜时分过了,甚至后夜时分也即将过了,这个比丘“三从座起”,请佛陀说戒,最后,佛陀终于表态了:“于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这里面有一个比丘已经不清净了,可是他又不愿意主动站出来忏悔,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以仓促说戒呢?

  此时,佛陀的上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也在众中参加布萨。他也觉得纳闷:今天佛陀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从容说戒呢?后来他听到佛陀说大众中有一个比丘不清净,也就是犯戒了,但是佛陀也没有明确指出来这个比丘是谁,而这个犯戒的比丘又没有主动站出来认错,这样下去,势必形成僵局。因此大目犍连略加思索,就开始入定,然后运用自己的神通,很快就把这个犯戒的比丘给分辨出来了!

  于是大目犍连就从定中出来,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那个犯戒的比丘面前,一把将他拉起来,“牵臂将出,开门置外”,然后对他说:“痴人远去!莫于此住!不复得与比丘众会,从今已去,非是比丘。”就是说你这个白痴,赶紧离我们远点,不要赖在这里不走。你犯了戒,还死活不肯站出来忏悔,你已经丧失了比丘的资格,滚远一点吧!

  大目犍连说完,就把大门关起来,然后将门反锁起来,就回到佛陀的身边,对佛陀说:

  “世尊所为比丘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过,中夜复迄,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众集坐极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佛陀此时就说:“大目犍连!彼愚痴人当得大罪,触娆世尊及比丘众。大目犍连!若使如来在不净众说从解脱者,彼人则便头破七分,是故大目犍连!汝等从今已后说从解脱,如来不复说从解脱。”那么为什么不说了呢?于是佛陀就讲出来大海八德以及正法、律之八种不曾有之法。

  在这里,我们就知道佛陀为什么一直默不作声了。佛陀很慈悲,他说他不是卖关子一直不说戒经,而是众中已经有了比丘不再清净了。如果此时他坚持说戒,那么这个比丘的下场将会很悲惨,“便头破七分”,脑瓜就会裂分为七块,当即身亡。佛陀为了保存这个比丘的性命,于是一直等到后夜,他在等待,一直在等待这个比丘主动站出来忏悔自己的罪业,可是他没有珍惜佛陀给予的机会。最后,他被大目犍连逐出讲堂,已经是万幸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佛陀也意识到今后的在一起诵戒时,如果要求大家都做到清净,那么真的是很困难。既然佛陀亲自说戒,那些不清净的比丘会“头破七分”,因此,佛陀从此以后就不再亲自说戒,而是让大目犍连等大弟子代佛说戒。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佛陀是如何地慈悲啊! (2009.02.1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