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G 十、本际经;十一、食经(上、);十二、食经(下)


   日期:2020/4/21 2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本际经;十一、食经(上、);十二、食经(下)

  说法地点: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迷惑之本.乃以“有爱”为因,以无明为其缘。无明乃由五盖,乃至亲近恶知识,乃以恶人为缘而来。又说圣者之所以明、解脱,就是缘于七觉支。七觉支乃由四念处,乃至亲近善知识,而以善人为缘而来的。前以大海乃至大河以喻说之。

  这部《本际经》,包括稍后的《食经》(上、下),它主要说的就是一个意思,即指的是我们所谓“本际”的来源。所谓“本际”,就是起始点,也就是本源。而“食经”的“食”,指的也是“因”,即本因。这里所探讨的,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本源,而是思想烦恼上的本源,那么我们的烦恼与迷惑的本源在究竟在哪里?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原因是就在于一个“爱”字。这个“爱”,就是爱恋,就是贪恋,也就是对生命存在以及延续的渴望与欢爱。佛教里的“三毒”——贪、嗔、痴,首当其中的“贪”,就是“爱”的集中表现之一。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爱”的本源是什么?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为什么?因为“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本来是没有什么爱不爱的,然而我们今生才产生了爱。或者说,爱本来是没有实体存在的,但是当我们以生命形式而存在的时候,这些爱,就会随着我们,自然而生。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我们的烦恼起源于爱,那么为什么说原本爱是不存在的呢?在这里,需要加以分析。佛陀的意思是,爱原本是一个虚无的幻体,比如说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思想意识,它无影无踪,并没有以物质的方式存在。当我们产生了念头,有了思想意识以后,那么它们就以非物质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将这些念头以及意识消除掉了,那么它们就变成了非存在,即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非物质的,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爱也是一样,当我们产生了渴爱之后,它就永久地且非常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那么这个爱是如何形成的?根据我的理解,它是由于各种因缘的聚合,这些细小的因缘在我们的无始轮回中不断积聚,从而最终形成难以割舍的情爱。当然,要进一步讨论爱的起源问题,就必须要联系到佛教中专门探讨唯识的一些法门。我对这个是外行,不好在此班门弄斧。

  佛陀对“爱”的分析是,这些“爱”的产生,并没是没有因缘的。佛教中的根本理念是缘起观,观一个事物的存在,没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存在,也不可能毫无因缘地消亡,它既有因的因素,也有缘的因素,缺一不可。因此,这个“爱”的产生,就需要一个主因和助缘。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爱”呢?佛陀说“无明为习”,这个“无明”,就是产生“爱”的根本性原因。这个“无明”,讲起来会很费劲。我在这里简化一下,“无”就是“没有”,“明”就是“明了”、“通达”。说白了,“无明”就是没有(或者说没有能力)把事物的真相搞清楚,用社会上的话讲,叫“不明事理”。“无明”的对立面,叫“有明”,《心经》里把它称作“无无明”,道理是一样的。《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于人情世故很内行,很会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深得“老祖宗”的赏识。联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形容王熙凤的。这种对世事及人情很极为练达的处世哲学,自古为儒门所欣赏,但是在小说中,却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脂砚斋会把它评为“此联极俗”)。但是以我个人的观点看,这副联语并不很俗,起码它把世间的人情搞清楚了,是世俗意义上的“有明”。然而,这里的“有明”,绝不等同于佛家的“有明”,佛教讲的“有明”,比它高明千百倍。凭什么这样说?因为佛家把生死问题以及困扰我们的各种烦恼的根源搞清楚了,而且还想出了对治这些麻烦的最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有明”。

  那么,无明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五盖”而来。五盖是无明产生的根本原因。五盖分别是贪、嗔、惛眠、掉悔、疑。关于五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佛学词典,我在此不详加细说。为什么说五盖是无明的根本来源?因为这五种东西,会把我们的善念善心彻底地覆盖住,从而使我们尽生些不善之法。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佛陀是先从“爱”谈起,然后一步步地开始朝下溯源,看看我们的根本烦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从哪儿产生的。这对于我们日常的修为,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修禅观,还是修净土,甚至修密教,我都建议大家有时间时,静下心来,对《阿含经》中的相关经典仔细研读一番,这对于自己的修行道路,无疑会有很大的助益。

  那么,五盖是从哪儿产生的,或者说,五盖产生之因是什么?佛陀说,“三恶行为习”,“三恶行”就是五盖产生的根本原因。三恶心分别是身、口、意三者所犯的三种恶业,具体又分为身三口四意三,即十善的对立面。那么三恶行是人哪生起的?是从“不护诸根”而产生的。这里的“诸根”,主要指的是我们的“六根”,即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鼻子所闻的,舌头所尝的,身体所触的,意念所生起的。这六根如果把所接触到的对象,能够正确地传达到我们的思想意识中,那么就会产生“三善行”;如果错误地或是对所触及的境象加以歪曲,那么就会驱使我们去从事“三恶行”,从而造出了种种恶业。根据佛陀的说法,就是我们没有把六根守护好,使它们四处放逸,结果制造了种种麻烦,这些麻烦,我们只好通过不断地修正我们的行为,才能逐步地将它们纠正过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不护诸根”呢?佛陀教导我们说:“不正念、不正智为习”,因为我们的思想意识出问题了,所生起的“念”歪曲不正,尽往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想,把别人的利益都视为草芥。“念”倘“不正”,又如何能生出“正智”呢?自然会去动不歪筋,尽做些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此一来,肯定会招致更多的麻烦。在此基础,佛陀进一步细化,把更表层的原因,归结到我们不能够正确地思惟,也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偏差,从而发生了“不信”。这个“不信”,可以理解为“没有信心”,可以理解为“没有信仰”,也可以理解为对佛法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为什么会“不信”?世尊对我们说,不信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听闻了“恶法”。这个“法”,可以指事物,可以指教育,亦可指所处的于己不利各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那么这些“恶法”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不加思考、不加分析地与那些“恶知识”相“亲近”。这里的“恶知识”,就是指错误的、邪恶的知见。而持这些持邪恶知见者,就是“恶人”。我们如果与那些狐朋狗友、充满邪恶、颠倒之辈混迹在一起,日久天长,自然会耳闻目染,随即沦为恶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因此,佛陀将“爱”产生的根源,通过层层剥析,最后归结到“恶人”这个关系因素上。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孟母三迁”的深刻寓意,也可体会到孔子的“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良苦用心。到这里,佛陀为我们把解决烦恼问题基本上解释清楚了,并且世尊也开出了一剂良方:远离恶人!

  在这里,我们再来由下而上,进行总结一下:

  恶人-→亲近恶知识-→闻恶法-→生不信-→不正思惟-→不正念、不正智-→不护诸根-→三恶行-→五盖-→无明-→爱-→最终:有爱展转具成。

  我在上面已经说了,无明的对立面,叫有明,简称为“明”。有了“明”,“解脱”就有希望。本经再进一步给我们分析了如何达到将“无明”变为“有明”,具体如下:

  1、达到明、解脱的途径,就是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

  2、修行七觉支的途径,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

  3、修习四念处的方法,就是三妙行(与三恶行相对应,即身口意三业皆善);

  4、如何修习三妙行呢?就是守护诸根,勿令放逸;

  5、如何守护诸根?就是怀有正念、正智;

  6、如何守护正念与正智?方法是正思惟;

  7、如何做到正思惟:就是生起“信”念;

  8、如何做到生“信”?就是常“闻善法”;

  9、如何才能常“闻善法”?就是要“亲近善知识”;

  10、如何亲近善知识?就是要把“善人”当作自己所景仰、修习的目标。

  我再一次将上述的表述进行罗列(可能我有些罗嗦了):

  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守护诸根-→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具足明、解脱-→最后:明、解脱展转具成。

  至于《食经》中以大海为喻,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将之罗列一下:

  1、大海以大海为食;大海以小河为食;小河以大川为食;大川以小川为食;小川以山岩溪涧、平泽为食;山岩溪涧、平泽以雨为食;

  2、天下大雨,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则小川满;小川满则大川满;大川满则小河满;小河满则大海满;大海满则大海满。

  这是一种大与小、小与大的关系。相对来说,爱及无明(明或解脱)则相当于大海,恶人(或善人)则相似于大雨及小雨。当然,这里只是一种譬喻,它为了更好地说明真理而作的一种善巧方便。

  至于此经中所涵具的其他深义,则需我们悉心体悟,此不赘述。

  (界定  09.02.22,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