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一)~A 一、七宝经


   日期:2020/4/22 0: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十一)

(卷十一)

  《中阿含经》卷十一共有五经,分别是:《七宝经》《三十二相经》、《牛粪喻经》、《四洲经》以及《频鞞娑逻王迎佛经》。

一、七宝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佛陀告诉诸比丘:转轮王出世时,会有七宝出现于世间;而如来出世时,也有七种宝——七觉支之宝出于世间。

  我们在佛经中,时常会见到有关转轮圣王的记载。在有关释迦佛降生之际时,当时有一位享有较高地位的占星师(或称为相卜师)曾经对释迦佛的未来作过两种预测:如果居家继承王位,将来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就会成就无上佛道。据说转轮圣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有关转轮圣王的解释很多,我在这里就不再多加发挥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阅一下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著的《原始佛教思想论》(欧阳瀚存译)一书。依我们个的观点看,若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无论是佛陀,还是佛陀以前所流传一些有关转轮圣王的传说,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只要是转轮圣王一出世,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出现天下一统的整合局面。佛陀在原有传说的基础上,将转轮圣王的功能扩大化了,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我们从这里可以隐约地看出,佛陀对于那时的世间还是有一种看法的,就是佛教对于国家治理一种理想态度。而且,有关转轮圣王的传说之所以在古印度得以盛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民对于四分五裂的众多诸侯了,所表达出的一种渴望统一、祈盼和平的共同心愿。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

  这部经中主要讲的是两种七宝——佛教中对“三”、“七”、“九”这些数字很有好感,我们时常会看到诸如“三宝”、“三乘”、“七宝如来”、“过去七佛”、 “打佛七”、“九品莲花”等字眼,但是诸如“二”、“四”、“六”、“八”这些数字却并不常见,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第一种七宝,则是转轮圣王的“七宝”;而第二种七宝,则是如来出世时所出现于世间的“七宝”。下面简略分析一下这两种“七宝”。

  1、转轮王的“七宝”。它们分别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以及主兵臣宝。关于这些七宝,我在《长阿含经》第十八卷的《世记经·转轮圣王品》中描述得非常详细。此处略加解说。

  (1)轮宝:谓转轮圣王出世,于十五日的月满之时,沐浴香汤上高殿,与婇女共相娱乐,其时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礼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南、西、北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

  (2)象宝:是指六牙白象,清旦乘之周行四海,食时得还。

  (3)马宝:指绀青色有象力的骏马,这种马能飞行,与象宝同为转轮王的乘驾。

  (4)珠宝:指宝珠,有光明照王宫内,夜中置于高幢上,光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作务,以为白昼。

  (5)女宝:又称玉女宝,主要是指各种美女,她们皆颜色从容,面貌端正,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出旃檀香,口出优钵罗花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

  (6)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主藏大臣宝,指宝藏自然财富无量,地中伏藏有有主与无主;若有主则拥护之,无主则取之供王用。

  (7)主兵臣宝:亦称典兵宝:指智谋雄猛英略独决的掌兵大将。《大宝积经》对此所作的描述是:“转轮圣王生种姓家,七宝则现。何谓为七?……七曰主兵大将军,御四域兵,如是大圣、菩萨大士,以七宝现于世时,自然道宝现于世间。”

  2、如来出世时的“七宝”。佛陀此处所指的七宝,就是趋向菩提道的七种修习法门,即七觉支。它们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宝、精进觉支宝、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以及舍觉支。所谓“觉支”,是指在觉悟之前的各个分支,或者说是觉悟之前的各种修行道路。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种修行道品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这主要与禅定有关。在原始经典中,先修数息观,次修四念处观,再修七觉支,则可证得“有明”与解脱。

  (1) 念觉支:念指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沉浮动。

  (2)择法觉支:择即拣择、选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之法。

  (3)精进觉支:精即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抛弃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4)喜觉支:喜即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5)息觉支:亦称除觉支、轻安觉支,除谓断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的善根。

  (6)定觉支:定即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7)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

  在罗列了两种七宝的大体内容之后,我们需要作更深一层的思考。我的问题是,佛陀在这部《七宝经》之中,为什么要将转轮圣王的七宝与如来的修行七觉支宝共同列出来,用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

  首先,从两种七宝所处的环境中,轮王的七宝用于治理国家与社会,如果哪位国王拥有了这七种宝物,那么就会所向披靡,就会把所有国家都统一起来,而且社会民风淳朴,民众一心向善,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而佛法中的七觉之呢?它运用于修行之中,对于趋向正道的修行,有着莫大的功用。甚至可以这么讲,它们是个人修行的最高修行法门。

  其次,从所处的层次上讲,转轮王的七宝是世间法,而七觉支是出世间法。轮王的七宝作为一种最具和谐的国家治理模式,在世间法中,它所处的是所有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中的最高层次,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管理模式能与之相媲美。而佛法中的七觉支,则是各种修行法门的最高法门,如果能用心修习七觉支,便可成就解脱之道。

最后,如果将二者作一番对比,那么各自的殊胜便可立竿见影。作为一种世间法,轮王的七宝虽然殊胜,但是它是一种生灭法,它是无有恒常的。当因缘聚合的时候,这七种宝也会坏空,最终会灰飞烟灭,因此可将之视为一种有为法,从本质上讲,它只能说相对殊胜,或者说并不殊胜。而佛法中的七觉之呢?它是一种出世间法,它是一种修行中的无为法,它是一种恒常法(相对而言),如果成就道业,就会证得不生不灭的恒定不动的如如状态,因而它是绝对的,最高殊胜的。更进一步说,我们甚至无法将轮王的七宝与佛法中的七觉支宝相提并论,这也是悉达多太子,毅然放弃世间的轮王七宝而出家成就七觉支宝的根本原因。从这部《七宝经》之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察出佛陀将二宝进行对比的真正用意。这种用意可以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世间诸宝,怎比佛法之宝?——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至于是否到位,尚待检验。(2009.02.28, 界 定 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