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一)~C 三、四洲经


   日期:2020/4/22 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四洲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阿难、诸比丘

  经中大意:此经主要阐述贪欲的害处,世人往往是欲壑难填,而知足少欲者,则是少之又少。佛陀自述其前生为顶生王,而作为转轮王时,统领四洲,更随其意念而入于三十三天的法堂,和天帝释各坐半座。然而意还不足,欲驱帝释天,而夺其半座打好作为天人之王。此念刚发,就堕下界,就失去其如意足神通而命终。这都是由于欲望无穷,不知足所导致。

  这部《四洲经》,它的中心思想不是讲四大洲如何如何殊胜,而是讲佛陀过去世曾为顶生王时的一些经历,其核心是讲欲望的害处,以及非份之念(贪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故事的开头与其他经典也大致相仿。有一位比丘——也就是佛陀的侍者阿难——从禅定进行思维,便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念头:“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这段就是经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世间之人只有绝少一部分人会感到满足;而那些对欲望产生厌恶并且将其视作一种病患者,则更加稀少。绝大多数人,就是临死之前,也是欲念重重,始终是无法割舍下心中的贪欲。

  阿难从禅定中出来后,就把自己所生起的这个念头,向佛陀作了汇报。佛陀听后很是赞同,说“阿难!你说得很对,实际情形就正如你所说。”佛陀说到此,就向阿难提起了自己的过去世的一些情形。

  在古印度的太古时期,有一位转轮圣王,他的名号叫顶生王,人称顶生王。这位国王很是聪明智慧,作为一位世所罕见的转轮圣王,他拥有四种军队,而成就七宝。凡是转轮圣王所该拥有的一切,他都具足了。后来,随着他在位时间的增长,他的威信也遍布整个南瞻部洲,因此整个大洲的诸小国王和臣民都来归顺于他,最后整个南瞻部洲都归属他的英明领导。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他是要什么有什么,真正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经中记述他曾经动过一个求财的念头,结果他的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天上落下的珠宝如下雨一样,最后宫殿里的珠宝堆得跟小山似的,以至于连国王在宫中走路都会被珠宝羁绊。

  按理说,这位顶生大王的福报可以说抵达极致,但是他却动起了念头:我有如此的神通,有如此大的福德,有如此高的威望,如果仅仅统率一个南瞻部洲,实在是太屈才了。按照我的实际福报与能力,其他三个洲——西年贺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都应该归我管辖才是。于是他带领着他的四军,前呼后拥,依次把其他三个洲都降伏了。至此,他就是閰浮提等四大部洲的总舵主了,他为此得意洋洋了好长一段时间。

  可是当他陶醉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不满意现状了。怎么办呢?他就把主意打到了三十三天之上。大家都知道,三十三天是帝释天的地盘,在那里一切都由天帝释说了算。但是这位顶生王却不顾这些,他认为自己的福德与威望,不能说在天帝释之上,起码也能够平分秋色吧!于是他就跟他的臣子们说:“我复曾从古人闻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我今欲往见三十三天。”于是这位顶生大王,就“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往,及四种军,向日光去”。

  那么帝释天的主殿在哪里呢?经中说它位于须弥山的南边,其形犹如一块“大云”,此为三十三天“正法之堂”,平时天帝释就带着臣子们在这里办公,处理公务。这位顶生王自信心很高,于是就大踏步地迈入法堂,朝着坐在正中央的天帝释揖了一下手。天帝释见到顶生王来了,对他是礼遇有加,“天帝释便与顶生王半座令坐”,就是把自己正中央的御座分出一半来,请顶生王坐下。我们想想,从古至今,我们几时见过,有哪个国家的皇帝对如此礼遇远道而来的国王?可是天帝释做到了,他的意思是想让顶生王与他共治天廷。这位顶生王倒也毫不谦让,甚至连象征性地辞让都没有,让一屁股坐在了天帝释让出的另一半御座上。此时,顶生王与天帝释几乎是无有差别,经中说“光光无异,色色无异,形形无异,威仪礼节及其衣服亦无有异”。但是他们之间难道一点差别都没有吗?不是的,“唯眼眴异”——就是眼睛转动的地方有些差异。这里的“眴”,就是看人的样子。那么,二者看人的样子究竟有什么不太一样呢?根据我个人的揣测,就是天帝释的眼神是一种泰然自若,心澄若水;而此时的顶生王呢?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大约就是自满自得,甚至是不可一世的那种神情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胡乱猜测,未必正确。

  此时的顶生王,可谓是位极天尊,他已经与天帝释平起平坐,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在三十三天呆得时间稍久,这位顶生王又开始打起如意小算盘起来了。他就动了这样一个念头:“我今宁可驱帝释去,夺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看来,天上的“半座”是远远不能满足项生王了,他得坐满座,他要当三十三天上的唯一老大。项生王的这个念头,使我想起了宋太祖赵匡胤,这位开国皇帝有一句名言,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最后把李后主给毒死了,他当了大宋天下的唯一皇帝。这位顶生王也是这样,天帝释让半座给他,已经是仁义至极,可是顶生王却不安本份,竟动起了把天帝释赶走的贪念来。结果他的如意算盘打成功了吗?绝对不可能成功!经中记载说,“彼顶生王适发此念,不觉已下在閰浮洲”,刚刚动了个贪念,立马就被贬到南瞻部洲了,而且从原来的统辖四洲,变成一洲了。更要命的是,他的神通没有了,而且还患上了莫名其妙的重病。从此他是一病不起,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臣子们都叫到病榻前,作最后的嘱咐。他说,我之所以落得今天这个下场,都归咎于他自己的不知足。得了南瞻部洲后,不知满足,就打起了其他三洲的主意;当四大洲均在他的一统领导后,他又开始打起了三十三天的主意;当天帝释让半座给他的时候,他却一心想把天帝释赶下台,自己一心独大。实际上,当个南瞻部洲的转轮圣王,就已经不错了嘛,可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知足,最后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何苦来着?最终归结为一句话,叫做“意不满足而命终”。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深有感慨,他随口而说颂曰:

  天雨妙珍宝,欲者无厌足;欲苦无有乐,慧者应当知。

  若有得金积,犹如大雪山;一一无有足,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不以此五乐;断爱不著欲,等正觉弟子。

  以上这十二句颂所述道理很浅显,我就不再一一解释了。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现在,让我们反省一下,这句被我们当作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教训信众们的两句话,各位法师,末学斗胆问一句:您做到了吗?您真的做到了吗? (界定  2009年2月28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