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七)~C 关于“十一患”与“三定”


   日期:2020/4/22 1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上文(《长寿王本起经》)

(三)关于“十一患”与“三定”

  佛陀在离开了大众比丘之后,就施展神通,腾空而去。他先到拘舍弥城的近郊的婆罗楼罗村,看望了正在此处修行的婆咎尊者。佛陀见这位弟子昼夜不眠,精勤行修,志行常定,住道品法,心里十分欢喜,于是就问他:“婆咎比丘,你现在一切还好吧?”婆咎说世尊,我很好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我们这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争斗之类的是非恩怨。佛陀听后,就离开此村,不久到到达了护寺林,在那里,佛陀到一棵树下,敷好坐具,结跏趺坐。

  世尊在未入定之前,对于拘舍弥城中比丘之间的斗讼之事,仍是记挂于心。他心里想,如果一个比丘共住的道场,“数数斗讼,相伏相憎,相嗔共诤”,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喜欢那种地方的。想着想着,世尊也没有继续入定,他站起身来,便前往支提国的东竹山林(般那蔓阇寺林)走去。在此林中,他的三个上座弟子居住其间,其中一个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

  闲言少叙,三位尊者见恩师从大老远赶过来,都十分感动。当世尊问起他们三人之间和合之事时,他们都一致回答说很团结,大家彼此都和睦相处,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争斗等不愉快的事情。世尊听后,深深地赞叹说:“好啊,真是好啊!阿那律,你们做得很好。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那么,你们是否已经获得了超出常人之法,而不同程度地住止于此无比安乐的境界呢?”

  阿那律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已经证得了此种无比安乐的境界。我等得光明便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请教世尊,这是为什么呢?”

  佛陀听后,就对阿那律说:“阿那律,你们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你们还不能够通达此相的缘故。”

  接下来,佛陀开始讲他未证道之前在修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世尊在修行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这些问题,此问题的核心即“亦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为什么会消失掉呢?如果把造成消失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所谓的“十一患”。

  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明白“得光明而见色”是什么意思。其中的“光明”,一般认为是禅定中的一种修行境界,即心系念光明的观想。那么既然心中系念光明,为什么又会“见色”呢?依据南传论师的观点,“得光明”是指禅定中所出现的一种光;而“见色”是指得到第四禅后能够开发天眼而能见色。那么这个“色”指的是什么?是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本源,还是生死轮回的真相?既然见到光明,又见到色,为什么这种境界很快就消失了呢?是不是指所修的禅定功夫还不到家,还不究竟的缘故?由这个光明,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佛陀在明心见性之时,时间应该在后半夜。当他夜睹东方明星的时候,他忽然大悟,并且是彻底的证悟。他悟出了什么?是不是他的眼前一片光明?或者是说他见到了色相世界的真相?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深入地思考,方能参透其中点滴的真谛。

  世尊说,当他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曾作是念:“我心中有何患?令我失定而灭眼,眼灭已,我本所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这里的“眼”,就是指的“天眼”。对此,世尊进行了反思,“我行精勤无懈怠,身止住,有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得定一心”。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世尊遂逐步得出结论,通过层层分解的方法,最后终于得到问题的步骤与关键。

  1、疑患(疑惑)——世尊初步将“得光明而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的原因,归结为“心生疑患”。那么假如心中不生疑患,那么就选择“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那么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实际结果是,问题并没有解决。

  2、无念之患——所谓“无念”,就是不专注,心神游离不定,不能聚精会神。观察的结果是:问题无法解决。

  3、身病想之患——就是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已生起病患。

  4、睡眠之患——就是在打坐之时,陷入昏沉,继而打起瞌睡。

  5、过于精勤之患——就是修行过于精进,没有注意到劳逸结合。此即“欲速则不达”的同义词。佛陀在这里作了个比方,他把过于精勤比作一个大力气,用手去捕捉一只苍蝇。由于用力过急过猛,即使苍蝇被逮着了,也被他捏死了。

  6、太懈怠之患——是“过于精勤”的反面,即过于懈怠了。就好比一个人去逮一只苍蝇,动作慢腾腾的,当他伸手去捉苍蝇时,苍蝇老早就飞得不知去向。

  7、恐怖之患——在这里我要多说几句。《心经》中有“无有恐怖”之句,恐怖就是恐惧、畏怖。根据南传论师的分析,我们对于现世的罪报应该怀有恐怖的心理,只有心存恐怖,才能避免造罪,因此我们应养成恐怖罪报的习性,然后,我们远离恶业与罪报,从而获得解脱。但是问题是现实之中的人,如果没有丝毫的造罪不太可能。从大乘佛教的立场上来看,广义的“杀生”不仅包括杀动物,也包括杀植物。如此一来,我们每天吃素菜,也算是一种杀生,我们每天都在杀生,都要造罪。如此一来,我们无时无刻就生活在恐怖感之中,处处如履薄冰,势力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在造罪问题上,也分轻重,而且也将自己的一部分修行功德,回向给法界有情,等于是一种回报与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修行的最终目的达到了,造些细微之罪业,似乎难以避免。相反,如果我们处处过于小心谨慎,处处缩手缩脚,反而不利于修行证道。因此,恐怖是一种过失,我们不应该恐怖,而应该去修习“无畏”。这个“无畏”,不是说不畏因果,而是不畏枝末细节,不为小事所左右。若从根本上讲,恐怖是由愚痴心而生起,因为我们“心有挂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最终将一事无成。

  8、喜悦之患——从传统观点上讲,喜悦应该是禅定之中一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修定达到一定层次的表现。但从高层次来讲,能够产生喜悦,说明次第不低;但是如果贪著于喜悦,那就说明心有所执,就是一种病患。佛陀在此举了个例子,就好比一个人原指望想找寻到一个宝藏,结果他却一下子找到了四个宝藏,于是这个人便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无以自制。我们常讲“被胜利冲昏头脑”,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人在胜利面前,容易失去理性(定力),从而导致判断失误,接下来自然是难以取得成功。

  9、自高心之患——所谓“自高心”,就是骄傲自大,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个人如果自视过高,那么很容易出问题。所以佛教将“贡高我慢”视为很严重的病患之一。

  10、若干想之患——就是心神不定,东想西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表面上看他稳如泰山,坐如磐石,实际上却是心猿意马,“浮想联翩”,思想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常常会犯这种毛病,禅家有个术语,叫“打妄想”。坐在那里心定不下来,于是就开始运用联想:一会儿红包,一会儿股票,一会儿上网聊天,一会儿想起家里家外的那摊子破事……结果想来想去,就想散了神,再也无法安心打坐念佛了。

  11、不观色之患——就是对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本质缺乏观察,或者说在观察色相方面有所欠缺,不专注,这也是一种病患。那么什么才叫做“观色”呢?是“照见五蕴皆空”?还是“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这个需要作深入地探究。

  当以上的十一患都一一观察过后,此时方才“得心清净”。但是只是去除了十一患还不够,尚需要进一步修学三定。哪三定?即“有觉有观定”、“无觉少观定”、“无觉无观定”。

  1、有觉有观定——即具备“觉”与“观”之定,一般是指初禅之定。

  2、无觉少观定——即具备“觉已停止”与“观已减弱”之定,通常是指将近入第二禅之定。

  3、无觉无观定——即具备“觉”与“观”均已停止之定,通常是指第二禅之定。

  以上的“觉”,是指禅修时心念集中朝向所缘之处,即心念之所依处,比如说我们的数息观,就是用计数呼吸的办法,让我们慢慢入定,以对治内心的散乱;而上述的“观”,是指禅修时心念持续不间断地集中停留于所缘之处。其实这二者还是有差别的。“觉”一般是我们从外在事物引发我们从内向外去感知、觉察,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又译为“寻”。这个“寻”,不是我们去寻找,而是去感知;而“观”则是我们由内向外去观照、体悟、分别,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又译为“伺”。从范围上讲,“觉”(寻)的范围较大,它主要指我们注意力所集中的方向,这个方向带有某种不确定性;而“观”(伺)的范围相对较小,就是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这个点带有相对的确定性和稳固性。

  从上述的“三定”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觉有观定”的层次较低,只要下点功夫,一般人都可以达到;而“无觉少观定”则相对较难,此时我们所集中的方向感已经消失,而注意力的焦点,也渐渐开始模糊起来;到了“无觉无观定”时,“觉”和“观”都消失停止了,即无方向,也无焦点,这样一来,就慢慢进入到一种神游状态之中。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世尊向我们再一次分析了以上的三种定的另一种状态,即

  1、“若我修学有觉有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少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2、“若我修学有觉有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无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3、“若我修学无觉少观定者,心便顺向有觉有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4、“若我修学无觉少观定者,心便顺向无觉无观定,如果我必不失此智见”;

  5、“若我修学无觉无观定者,心便顺向有觉有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6、“若我修学无觉无定定者,心便顺向无觉少观定,如是我必不失此智见”。

  以上六句话读起来有些令人拗口,但是它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说上述的“三定”,并是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虽说有着递进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却密不可分,此即是彼,彼即是此;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分彼此,处于水乳交融的一种状态,按照大乘佛教的话讲,叫“圆融无碍”。

  但是修习“三定”,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

  1、“有时我知光明而不见色”,就是眼前豁朗,然而天眼仍旧未开。此时世尊继续作念想,“若我念光明相,不念色相者,尔时我知光明而不见色”;

  2、“有时我见色而不知光明”,于是就“念色相,不念光明相者”,那么就“见色而不知光明”;

  3、“有时我少知光明,亦少见色”,那么就“叵我少入定,少入定故,少眼清净;少眼清净故,我少知光明,亦少见色”;

  4、“有时我广知光明,亦广见色”,那么就“广入定,广入定故,广眼清净;广眼清净故,我广知光明,亦广见色”。

  到此时,若把前面的进行一番综合,便可得出结论:“若我心中生疑患,彼得心清净,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观色心患,彼得心清净”,极力修学“三定”,修学“一向定”(单一定)、“杂定”(多种定)、“少定”(少数定)、“广无量定”(数不清的禅定),就会“生知见极明净,趣向定住”,在此基础上再修习三十七道品,那么,才可以真正见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这时,才算是真正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顺便说明一下,关于第三部分的“十一患”与“三定”内容,十分抽象,我几乎是绞尽脑汁,有些经文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倘哪位大德发现我的阐解有误,请及时指正,以免误导善信,伏祈!   界定,2009.03.23晚,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